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论文 >

构建学校与社会互动的心灵桥梁

发布时间:2018-11-22 16:24
【摘要】:一切道德教育都是指向社会的,因为个人的道德成长总是与社会联系在一起的。学校德育应坚持心灵导向的德育目标,设置价值内化的德育内容,变革机械呆板的德育过程,构建适应社会需求的德育理论,架起学校与社会互动的心灵桥梁,培育具有共同道德理想和健全道德人格的青年学生。
[Abstract]:All moral education is directed towards society, for personal moral growth is always connected with society. The moral education in school should adhere to the goal of moral education guided by the mind, set up the content of moral education which is internalized in value, reform the mechanical and rigid process of moral education, construct the theory of moral education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society, and build up the spiritual bridge between school and society. Cultivate young students with common moral ideals and sound moral personality.
【作者单位】
【分类号】:G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鲁洁;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的基础——道德教育当代转型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0年07期

2 孙燕;德育叙事:关注德育事件的真实[J];思想.理论.教育;2004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毅红;充分认识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地位和作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2 骆映;体育教学学生主体参与价值略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3 吕维敏;充分认识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地位和作用[J];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4 徐燕;学校德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德育叙事研究[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9期

5 魏书敏,刘君雯;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意义[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6 石英姿;论道德教育中培养道德智慧的重要性[J];丹东师专学报;2003年02期

7 高金龙;徐跃进;;论思想政治教育力[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8 叶彦岑;论思想道德自我教育[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9 杜时忠;制度德性与制度德育[J];高教探索;2002年04期

10 魏传光,葛畅;传统德育“人学空场”问题及其展开[J];甘肃理论学刊;200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王涛;肖平;;人性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考[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2 龙建成;强建周;;信息化校园与大学德育的超越[A];2001中国电子教育研究论文集[C];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建红;现代科技发展与道德教育重建[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2 胡凯;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3 戴继天;论研究生德育理论体系的独立构建[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毕世响;乡村生活的道德文化智慧[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5 朱晓宏;学校对学生道德成长影响之检讨[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姚远峰;寻求意义:现代教育之转型[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周湘莲;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范庭卫;教学过程理论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9 尧新瑜;学校道德课程理解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侯晶晶;内尔·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述评与启示[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晓燕;生命教育与青少年道德素质发展[D];山东大学;2007年

2 刘华;小学生道德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3 韦娟;通过班级心理活动课引导高中生学会选择[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4 赵春苗;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加强“关爱教育”的对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5 李瑞华;中等职校学生诚信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于钦明;大众化教育时代的高校德育创新[D];黑龙江大学;2007年

7 陈美兰;中学德育人本思想的哲学思考[D];苏州大学;2006年

8 颜娟;基于“经验”的杜威道德教育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9 霍仙丽;儿童道德教育中的故事法探析[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10 刘隆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现状及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张莉;榜样和移情对幼儿分享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年01期

2 丁钢;教育经验的理论方式[J];教育研究;2003年02期

3 刘惊铎;体验:道德教育的本体[J];教育研究;2003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顾明远;当代工业发达国家的教育改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2 钱健;“两种教育制度”完全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合肥市教育局组织部分学校领导学习、讨论五中全会公报[J];安徽教育;1980年04期

3 ;我们是怎样坚持勤工俭学的[J];安徽教育;1980年04期

4 魏心一;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J];安徽教育;1980年05期

5 ;要切实把思想政治工作抓起来[J];安徽教育;1980年06期

6 吴德埔 ,徐耀斌;贯彻“守则”新事多——潭渡中学拾零[J];安徽教育;1980年06期

7 ;不能占用学校操场[J];安徽教育;1980年06期

8 ;要树立良好校风[J];安徽教育;1980年09期

9 ;赣南师范专科学校的沿革和现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01期

10 荻田庄五郎,杨寿聃;走访雪莱的历程[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平乐;丛惠芝;杨卫;张惠芳;韦相才;叶嘉玲;田佩玲;郑立新;李美林;陆少琼;郭超;;广州市至灵学校167名学员智残原因的调查分析[A];’96全国优生科学大会大会学术讲演与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6年

2 马天真;刘桂琴;;开展婚育学校的经验[A];’96全国优生科学大会大会学术讲演与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6年

3 孔英;;商务英语教学初探[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4 朱荣元;;创办农村老年学校刍议[A];老年学论文集——福建省首次老龄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选[C];1995年

5 高晓红;;开办幼儿家长学校 发挥优育整体效能[A];’96全国优生科学大会大会学术讲演与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6年

6 王思月;;要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A];新世纪 新思考[C];1999年

7 ;办好一所学校 富裕一个村庄[A];科教兴村实践与探索——山西省农村教育改革百校评析[C];1997年

8 ;“兴学—育人—富民”之路的探索与实践——来自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校桥沟学校的报告[A];科教兴村实践与探索——山西省农村教育改革百校评析[C];1997年

9 ;立足村情办学校 办好学校富村民[A];科教兴村实践与探索——山西省农村教育改革百校评析[C];1997年

10 ;实施整体教育 繁荣农村经济——记屯留县吾元镇罗村行知学校的教改情况[A];科教兴村实践与探索——山西省农村教育改革百校评析[C];199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曹维莲;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合格人才[N];安徽经济报;2000年

2 安庆;望江教育国有民办教师承包中小学[N];安徽经济报;2000年

3 李红刚;百姓眼中的教育消费[N];安徽经济报;2000年

4 本报记者 汪家驷 方佛平 陈群;营造氛围育英才[N];安徽日报;2000年

5 本报记者 许宪章;考生缘何青睐安师大[N];安徽日报;2000年

6 盛祝莲 陈黎明 王晓雨;富裕家庭教育的忧与喜[N];安徽日报;2000年

7 本报记者;禁止对学校和考生进行排名[N];安徽日报;2000年

8 夏家浩;事业兴 人为本[N];安徽日报;2000年

9 本报记者 许宪章;后勤社会化改革显威力[N];安徽日报;2000年

10 金德平;寿县重视校舍建设与安全[N];安徽日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顾卫星;明清学校英语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2 王有升;被规限的“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3 纪明泽;学校:弘扬现代人文精神的家园[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4 吴祖强;基于环境管理体系的全校性环境教育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5 Ismail Hussein Hashim;应激源感知和应对技巧的文化、性别差异:对留学中国的非洲学生、日本学生和西方学生的跨文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熊瑜;朱熹伦理教化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7 蒲蕊;学校的自主性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8 刘世民;错位与抉择[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徐书业;变革的趋向:转型期的学校文化生态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10 屈书杰;从种族隔离到学校一体化:20世纪美国黑人教育[D];河北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辉梅;论班主任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2 李凯;山东省中小学学校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3 黎静文;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家庭合作教育模式”[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4 曹丞;我国新时期私立学校运行机制探论[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5 程慧琴;关于现阶段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化问题的思考[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6 沈曦;学校全面质量管理:观念与行动[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7 刘殊芳;晋江市中小学教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观的调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8 张建志;依法治校中的学校法律问题阐微[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9 卢艳红;多元化社会生活中学校德育问题探讨[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10 曹艳琼;澳门小学学校组织气氛与教师工作满意度之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3498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23498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369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