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课堂教学应对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10 05:48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通常按照教师的预设有计划且连续性地开展,可是由于教师、学生、环境等多个教学要素的不断变化与交互影响,教学的连续性会发生转向或中断,并在这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会生成一些突发性、偶发性的教学事件。根据博尔诺夫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观点,在教育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并会突然而然地出现各种突发性、非连续性的事件,这些事件不是外在的“干扰”,而是进行教育的途径,它的存在对人的完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基于此,本研究重视课堂教学中的这类教学事件,且将博尔诺夫论述的“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观点应用到课堂教学中的“非连续性教育形式”。即“非连续性教育形式”在课堂教学中虽然偶然发生,但是必然存在,且存在着重要的教学价值,通过认识这些事件,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教学场域内教与学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还能通过有效的应对策略将其价值发挥出来。本研究以存在主义教育理论、非连续性教育理论、生成性教学理论为基础,以文献法、访谈法、观察法、案例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首先,从理论上阐释了博尔诺夫提出的“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内涵、特征、范畴,在此基础上,具体论证了课堂教学中的“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表现形态...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1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由
1.课堂教学中的“非连续性教育形式”有利于师生的发展
2.教师缺乏应对“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有效策略
3.“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课堂教学应对策略研究不充分
(二)概念界定
1.“非连续性教育形式”
2.“非连续性教育形式”课堂教学
3.“非连续性教育形式”课堂教学应对策略
(三)研究综述
1.关于“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研究
2.关于“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课堂教学形态研究
3.关于“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课堂教学应对策略的研究
4.研究述评
(四)研究设计
1.研究目的
2.研究内容
3.理论基础
4.研究方法
5.研究步骤
一、“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阐释
(一)“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内涵
(二)“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特征
(三)“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范畴
1.危机
2.遭遇
3.挫折
二、“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课堂教学阐释
(一)“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课堂教学内涵
(二)“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课堂教学特征
1.出现的偶然性
2.存在的必然性
3.潜在的危机性
(三)“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课堂教学类型
1.生成与预设异向型
2.价值观念冲突型
3.教学环境诱发型
(四)“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课堂教学影响因素
1.教师因素
2.学生因素
3.环境因素
(五)“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课堂教学价值
1.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学价值
2.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价值
三、“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课堂教学应对现状分析
(一)现状描述
1.教师面对课堂的“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认识
2.教师应对课堂的“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方式
(二)存在问题
1.认识上的问题
2.应对上的问题
(三)原因分析
1.教师权威压制学生的主体地位
2.重视教师“教”而忽略学生的“学”
3.课堂教学的生成性与开放性不足
四、“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课堂教学应对策略的构建
(一)应对策略的构建依据
1.非连续性教育理论
2.生成性教学理论
3.“教学事件”理念
(二)应对策略的生成机制
1.敏感
2.理解
3.行动
4.反思
(三)“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具体应对策略
1.课前预设型策略
2.课中应对型策略
3.课后反思型策略
五、“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课堂教学应对策略的案例分析
(一)预设性应对策略的案例及分析
1.案例实施背景
2.案例评价效果
3.案例特征分析
(二)课堂具体应对策略的案例及分析
1.案例实施背景
2.案例评价效果
3.案例特征分析
(三)反思性应对策略的案例及分析
1.案例实施背景
2.案例评价效果
3.案例特征分析
六、有效应用“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课堂教学应对策略的建议
(一)学校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1.具有安全感的物质环境
2.充满教育爱的精神氛围
(二)教师转换教学的思维方式
1.从简单性思维向复杂性思维转换
2.从预成性思维向生成性思维转换
(三)学生全面地参与教学过程
1.明确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2.促进师生平等对话与互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本文编号:3074158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1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由
1.课堂教学中的“非连续性教育形式”有利于师生的发展
2.教师缺乏应对“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有效策略
3.“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课堂教学应对策略研究不充分
(二)概念界定
1.“非连续性教育形式”
2.“非连续性教育形式”课堂教学
3.“非连续性教育形式”课堂教学应对策略
(三)研究综述
1.关于“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研究
2.关于“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课堂教学形态研究
3.关于“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课堂教学应对策略的研究
4.研究述评
(四)研究设计
1.研究目的
2.研究内容
3.理论基础
4.研究方法
5.研究步骤
一、“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阐释
(一)“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内涵
(二)“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特征
(三)“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范畴
1.危机
2.遭遇
3.挫折
二、“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课堂教学阐释
(一)“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课堂教学内涵
(二)“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课堂教学特征
1.出现的偶然性
2.存在的必然性
3.潜在的危机性
(三)“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课堂教学类型
1.生成与预设异向型
2.价值观念冲突型
3.教学环境诱发型
(四)“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课堂教学影响因素
1.教师因素
2.学生因素
3.环境因素
(五)“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课堂教学价值
1.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学价值
2.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价值
三、“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课堂教学应对现状分析
(一)现状描述
1.教师面对课堂的“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认识
2.教师应对课堂的“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方式
(二)存在问题
1.认识上的问题
2.应对上的问题
(三)原因分析
1.教师权威压制学生的主体地位
2.重视教师“教”而忽略学生的“学”
3.课堂教学的生成性与开放性不足
四、“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课堂教学应对策略的构建
(一)应对策略的构建依据
1.非连续性教育理论
2.生成性教学理论
3.“教学事件”理念
(二)应对策略的生成机制
1.敏感
2.理解
3.行动
4.反思
(三)“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具体应对策略
1.课前预设型策略
2.课中应对型策略
3.课后反思型策略
五、“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课堂教学应对策略的案例分析
(一)预设性应对策略的案例及分析
1.案例实施背景
2.案例评价效果
3.案例特征分析
(二)课堂具体应对策略的案例及分析
1.案例实施背景
2.案例评价效果
3.案例特征分析
(三)反思性应对策略的案例及分析
1.案例实施背景
2.案例评价效果
3.案例特征分析
六、有效应用“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课堂教学应对策略的建议
(一)学校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1.具有安全感的物质环境
2.充满教育爱的精神氛围
(二)教师转换教学的思维方式
1.从简单性思维向复杂性思维转换
2.从预成性思维向生成性思维转换
(三)学生全面地参与教学过程
1.明确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2.促进师生平等对话与互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本文编号:30741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3074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