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论文 >

教师个人网络空间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发布时间:2021-03-20 16:47
  网络学习空间作为“三通两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的特征,其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环境,为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提供了环境支撑。截止2018年12月底,国家教育资源服务平台上开通教师空间1252万个,学生空间605万个、家长空间556万个、学校空间40万个,网络学习空间正逐步覆盖全体师生。教师作为信息技术的实践者,只有教师先试用,才能带动学生、家长和机构空间的应用。因此,深入了解教师个人网络空间的应用情况,对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背景,深入探究教师个人网络空间的应用情况,分析教师个人网络空间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则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对目前国内外网络学习空间、个人学习环境、个人学习空间、教师个人网络空间的结构、功能及应用进行了梳理,结合相关文献及自身的理解对网络空间及教师个人网络空间进行概念界定,分析论证了网络空间及教师个人网络空间的结构与功能,认为网络空间是由人、计算机、信息要素组成,体现了信息收集与加工、信息传递与共享、情感沟通与交流的功能。教师个人网络空间作为以教师为主体的网络空间,其结构与功能体现出了教师的职业特点,教... 

【文章来源】: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8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教师个人网络空间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人人通建设框架"①,如图1.2所示

教育科技,内涵,网络学习,过程信息


图 1. 2 “通”的建设内涵,杨玉宝等人综合祝智庭和教育科技司对网络间组成结构如图 1.3 所示②。在云计算、大数据间具备角色、工具、内容与过程信息四个要素

空间组成,网络学习,结构示意图,交叉融合


图 1. 3 网络学习空间组成结构示意图角下,贺相春等人将网络学习空间划分为数字子系统①,空间系统组成如图 1.4 所示。在计算能等技术交叉融合下,分析了这三个系统的功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智慧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路径[J]. 韩吉珍.  中国教育学刊. 2018(08)
[2]《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指南》解读[J]. 郭炯,黄彬,郑晓俊.  电化教育研究. 2018(08)
[3]个人学习空间支持教师设计思维发展策略探索[J]. 尹睿,郭华平,何斯婧,何靖瑜.  中国电化教育. 2018(06)
[4]联通主义视域下成人在线自主学习导学策略研究[J]. 刘智明,武法提.  电化教育研究. 2017(11)
[5]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研究——以中国教育云-浙江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为例[J]. 王会军,王永固,王张琴.  中国电化教育. 2017(09)
[6]基于Moodle社交模块功能聚合的个人学习空间功能设计[J]. 李文光,刘也.  现代远距离教育. 2017(03)
[7]网络学习空间的系统构成与功能演变——网络学习空间内涵与学校教育发展研究之二[J]. 贺相春,郭绍青,张进良,郭炯.  电化教育研究. 2017(05)
[8]教师个人网络学习空间知识共享机制及优化策略研究[J]. 张丽霞,秦丹.  电化教育研究. 2017(04)
[9]基于一体化思想的中小学教师网络空间构建[J]. 谢忠新,曹杨璐.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 2016(10)
[10]泛在学习视角下网络学习空间的创新应用模式[J]. 杨玉宝,吴利红.  中国电化教育. 2016(07)

博士论文
[1]自由与权力:关于网络民主的政治哲学研究[D]. 邹卫中.中央民族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教师网络研修共同体社会性交互研究[D]. 何倩.东北师范大学 2017
[2]基于教育云平台的中小学教师空间建设与应用研究[D]. 杜荣.华中师范大学 2016
[3]基于连通主义的个人学习环境设计与应用研究[D]. 王丽川.浙江师范大学 2015
[4]学生个人学习空间的应用研究[D]. 徐点.浙江师范大学 2015
[5]教师个人网络空间的应用研究[D]. 周杭烨.浙江师范大学 2015
[6]中小学教师网络空间建设实践及推进策略研究[D]. 张瑞杰.华中师范大学 2015
[7]COP中教师线上活动的交互质量分析与改进[D]. 耿雪.首都师范大学 2014
[8]基于Mashup的网络个人学习环境的构建[D]. 邹堃.扬州大学 2012
[9]基于网络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设计研究[D]. 禹勇进.东北师范大学 2010
[10]教师的知识共享研究[D]. 赵黎.华东师范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0913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30913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89f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