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论文 >

任意性与必然性的系统化——布迪厄批判教育社会学关系主义再阐释

发布时间:2021-04-06 19:14
  "关系主义"既是布迪厄社会学理论的方法基础,亦是其批判教育社会学的思维框架。这一思想进路源自结构语言学和结构人类学,它拒绝孤立看待研究对象,仅根据其内在性质进行分析,而是通过建立关系系统,将研究对象视为系统中的要素,由系统为其赋予关系性属性,由此进行共时性考察。当以"关系主义"视角分析布迪厄批判教育社会学对再生产机制的阐释,则可发现:社会再生产的文化再生产机制以惯习为中介,确立了权力关系结构(系统I)与教育体系系统(系统II)之间的结构同源性。因此,只有将布迪厄的分析重新置于关系主义的框架中,分析其早期化用和思维运用的实例,才能回溯其基底问题和思维建构方法,准确地把握其批判教育社会学的内核,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其理论特色,并提出对布迪厄教育社会学理解的批判与创新。 

【文章来源】: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9,7(04)CSSCI

【文章页数】:13 页

【部分图文】:

任意性与必然性的系统化——布迪厄批判教育社会学关系主义再阐释


符号系统的限定性

必然性,性质,社会,先天


“文化的任意性”是在“任意”与“必然”的张力中发挥作用的,它与索绪尔对符号“任意性”与“规约性”的论述存在对应关系。任意性是指,任何阶群的文化,都不能从任何本质的、普遍的、物理的、生物的或精神的本源演绎出来,与“事物的本性”或“人的天性”没有任何内在关系。[6]必然性强调的是,任何阶群的文化的存在有赖于特定的社会条件,而文化的可理解性有赖于构成它的意义关系结构的一致性和功能。[6]由此可见,布迪厄实际上区分了文化的三种定义(图2):第一,文化的社会定义,即任何阶群的文化,都与该阶群的社会条件相关联;第二,文化的逻辑定义,即文化作为一个符号系统,它的内部的意义关系必须是自恰、一致的;第三,文化的先天定义,即文化和事物的本性、人的天性或某些普遍的精神原则或生物原则相关。因此,文化的任意性仅仅否认了文化的先天定义,而并未否认文化的社会定义和逻辑定义。符号暴力的一个方面,就是将文化的先天定义视为理解文化的唯一途径,而将社会定义和逻辑定义深刻地掩藏起来。

必然性,正当性,权力,符号


对于教育行动中的符号权力,布迪厄采取了类似的理论取向。他指出,符号权力的真正基础乃在于社会中群体或阶级之间的“权力关系”[6]。而在教育行动之中,这一权力的必然性来源被掩盖了。与此对应,符号权力的正当性被视为不言自明的,尽管它并不存在某种本质性的正当性来源———符号权力与某种本质性的正当性来源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任意的(图3)。3.必然关系的系统框架


本文编号:31219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31219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c32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