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工作提升流动儿童同伴交往能力的实务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08 16:54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发展,大量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迁移,其迁移方式由个体迁移逐渐转变为家庭迁移,从而出现了流动儿童这一群体。流动儿童来到迁入地后,或多或少面临着社会融入的问题,而儿童时期接触最多的就是同伴群体,与同伴之间的融入是其融入社会的一个维度,然而部分儿童存在校园欺凌、社交退缩等问题,影响着他们与同伴的良好互动,从长远来看,也影响着他们正向地融入城市社会。本文以昆明市B小学为例,对小组工作方法在提升流动儿童同伴交往能力中的策略进行探索。首先,通过观察、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收集资料,从行为、情绪两个方面分析B小学流动儿童同伴交往能力存在的问题,并探究影响其同伴交往能力的因素。其次,基于前期的调查与分析,筛选出4名同伴交往能力偏弱和4名同伴交往能力较强的流动儿童作为组员,根据认知行为理论的实务介入策略,以及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三维度联动的工作方法,从流动儿童的自我认知入手,通过改变流动儿童的自我认知方式来提升其在同伴交往中的自信心,带动同伴支持的拓展和同伴交往能力的提升。最后,从社会工作介入方法和介入角度总结本次实务研究中的发现,并对实务过程中的不足进行反思,在此基础上提出社会工作提升流动儿童同...
【文章来源】:云南大学云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目的及研究意义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意义
(二) 概念界定
1. 流动儿童
2. 同伴交往
3. 同伴交往能力
(三) 文献综述
1. 儿童同伴交往的研究
2. 社会工作介入儿童同伴交往的研究
3. 文献述评
(四) 理论依据
1. 自我认同理论
2. 人际交往理论
3. 认知行为理论
(五) 研究方法
1. 资料收集方法
2. 实务工作方法
一、流动儿童同伴交往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B小学流动儿童同伴交往能力存在的问题
1. 同伴交往行为较被动
2. 同伴交往情绪紧张
(二) 流动儿童缺乏同伴交往能力的原因分析
1. 流动儿童自我评价低
2. 家长或监护人的教养意识和教养方式存在偏差
3. 学校教师缺乏对学生心理层面的关注
(三) 流动儿童对提升自身同伴交往能力的需求评估
二、小组工作介入流动儿童同伴交往能力的实务过程
(一) 前期与服务对象的关系建立
(二) 小组简介
(三) 小组过程与记录
(四) 小组评估
1. 组员的认知方式得到了改善
2. 组员的交往主动性得到了提升
三、研究发现与反思
(一) 研究发现
1. 小组工作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是有效的
2. 自信心的提升有助于流动儿童同伴交往能力的提升
3. 组员的差异性在提升流动儿童同伴交往能力中有积极作用
4. 流动儿童同伴交往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改善其同伴交往环境
5. 成功的同伴关系体验为流动儿童处理今后的人际关系问题提供经验
(二) 反思
1. 关于与服务对象关系建立的思考
2. 关于维持流动儿童同伴交往能力的思考
四、建议
(一) 流动儿童同伴交往能力的提升应注重自信心的作用
(二) 流动儿童同伴交往能力的社会工作介入应注重外在环境的改善
结语
附录1 流动儿童同伴交往能力提升小组计划书
附录2 流动儿童同伴交往能力调查问卷
附录3 小组前测问卷
附录4 小组后测问卷
附录5 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同伴压力知觉与青少年自杀意念:侵入性反刍和回避应对的链式中介作用[J]. 刘世宏,许晓璠,章益磊,刘啸莳,李丹.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9(02)
[2]社交焦虑者对社会排斥的反应偏差及其潜在心理机制[J]. 邓衍鹤,向睿洋,张月寒,刘翔平.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8(02)
[3]小学生校园排斥:一项基于教师视角的访谈研究[J]. 张野,闫平,温兆欢.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2)
[4]社会排斥对人际信任的影响:情绪线索的调节作用[J]. 徐同洁,胡平,郭秀梅.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7(06)
[5]流动儿童城市融入的衡量维度及其保障措施[J]. 冯帮.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4)
[6]初中生羞怯与学校适应: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J]. 韩雪,韩佃昌,刘晓然,陈英敏.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4)
[7]不同类型学校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比较研究——驻校社工的作用[J]. 侯静,武慧. 上海教育科研. 2016(11)
[8]流动儿童社会智力发展特点的调查报告[J]. 高蕊,廖全明.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16(10)
[9]城市流动儿童的教育公平问题研究——基于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社会学思考[J]. 杨敏,赵梓汝. 学术论坛. 2016(02)
[10]流动儿童城市同辈群体社会交往影响因素探析[J]. 袁玲俊.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5(06)
硕士论文
[1]发展性小组工作介入流动青少年社会融入的研究[D]. 洪志杰.云南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125907
【文章来源】:云南大学云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目的及研究意义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意义
(二) 概念界定
1. 流动儿童
2. 同伴交往
3. 同伴交往能力
(三) 文献综述
1. 儿童同伴交往的研究
2. 社会工作介入儿童同伴交往的研究
3. 文献述评
(四) 理论依据
1. 自我认同理论
2. 人际交往理论
3. 认知行为理论
(五) 研究方法
1. 资料收集方法
2. 实务工作方法
一、流动儿童同伴交往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B小学流动儿童同伴交往能力存在的问题
1. 同伴交往行为较被动
2. 同伴交往情绪紧张
(二) 流动儿童缺乏同伴交往能力的原因分析
1. 流动儿童自我评价低
2. 家长或监护人的教养意识和教养方式存在偏差
3. 学校教师缺乏对学生心理层面的关注
(三) 流动儿童对提升自身同伴交往能力的需求评估
二、小组工作介入流动儿童同伴交往能力的实务过程
(一) 前期与服务对象的关系建立
(二) 小组简介
(三) 小组过程与记录
(四) 小组评估
1. 组员的认知方式得到了改善
2. 组员的交往主动性得到了提升
三、研究发现与反思
(一) 研究发现
1. 小组工作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是有效的
2. 自信心的提升有助于流动儿童同伴交往能力的提升
3. 组员的差异性在提升流动儿童同伴交往能力中有积极作用
4. 流动儿童同伴交往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改善其同伴交往环境
5. 成功的同伴关系体验为流动儿童处理今后的人际关系问题提供经验
(二) 反思
1. 关于与服务对象关系建立的思考
2. 关于维持流动儿童同伴交往能力的思考
四、建议
(一) 流动儿童同伴交往能力的提升应注重自信心的作用
(二) 流动儿童同伴交往能力的社会工作介入应注重外在环境的改善
结语
附录1 流动儿童同伴交往能力提升小组计划书
附录2 流动儿童同伴交往能力调查问卷
附录3 小组前测问卷
附录4 小组后测问卷
附录5 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同伴压力知觉与青少年自杀意念:侵入性反刍和回避应对的链式中介作用[J]. 刘世宏,许晓璠,章益磊,刘啸莳,李丹.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9(02)
[2]社交焦虑者对社会排斥的反应偏差及其潜在心理机制[J]. 邓衍鹤,向睿洋,张月寒,刘翔平.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8(02)
[3]小学生校园排斥:一项基于教师视角的访谈研究[J]. 张野,闫平,温兆欢.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2)
[4]社会排斥对人际信任的影响:情绪线索的调节作用[J]. 徐同洁,胡平,郭秀梅.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7(06)
[5]流动儿童城市融入的衡量维度及其保障措施[J]. 冯帮.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4)
[6]初中生羞怯与学校适应: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J]. 韩雪,韩佃昌,刘晓然,陈英敏.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4)
[7]不同类型学校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比较研究——驻校社工的作用[J]. 侯静,武慧. 上海教育科研. 2016(11)
[8]流动儿童社会智力发展特点的调查报告[J]. 高蕊,廖全明.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16(10)
[9]城市流动儿童的教育公平问题研究——基于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社会学思考[J]. 杨敏,赵梓汝. 学术论坛. 2016(02)
[10]流动儿童城市同辈群体社会交往影响因素探析[J]. 袁玲俊.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5(06)
硕士论文
[1]发展性小组工作介入流动青少年社会融入的研究[D]. 洪志杰.云南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1259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3125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