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论文 >

初中创客教育网络学习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发布时间:2021-06-09 23:58
  近年来,作为激发学生创新素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教育模式,创客教育在教育界掀起一场热潮,参与建设创客教育的地区越来越多,建设创客空间的学校、投身于创客教育研究与实践的教师也越来越多。但是由于地域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使得全国各个地区的创客教育发展不均衡,而升学压力的存在更使得初中生对于创客教育的参与度降低。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创新教育也逐渐数字化,将创客教育与网络学习进行结合,可以突破创客教育在空间与时间上的限制,既为创客们提供了一个优质的创客资源平台以及便利的学习环境,又帮助创客教育者更好地将优质创客资源分享给更多学习者,可以缓解创客教育发展不均衡和创客参与度低的现状。本研究在研究创客教育、网络学习、初中生创客教育现状的基础上,使用Java编程语言,MySQL数据库管理系统,采用B/S架构,运用HTML5、DIV+CSS前端开发,设计实现一个初中创客教育网络学习平台。满足初中学习者的创客教育网络学习,并提供一些激励措施来鼓励平台用户积极参与创客学习和交流。最终,实现创客教师、创客学习者在网络平台上的高效学习和互动。本研究是基于对Q市和R市的五百余名初中生和教师的创客教育学习需求... 

【文章来源】:曲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10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初中创客教育网络学习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创客教育期刊文献数量变化趋势图

主题,文献,内容


第1章绪论6二者成为落实创新教育目标的坚实两翼①。图1-2各主题对应的文献数量(3)博硕论文的研究方向以“创客教育”为主题检索博硕士论文,截至2019年,关于创客教育的硕士的论文共检索到159篇,其中2014年1篇,文章内容主要研究创客背景下面向中小学生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问题。2015年1篇,文章内容主要研究儿童创客教育产品的开发。2016年15篇,2017年45篇,2018年75篇,2019年22篇,涉及创客空间的设计和构建策略研究,Arduino和pcDuino等开源硬件的开发和应用研究,基于Scratch、3D打印等技术工具的创客课程设计研究,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阶段的创客教育实践研究,创客教育对创新能力培养的多方面影响,创客教师的培养等多个方面,体现了随着各种创客工具研制和各地创客空间的建设,创客与教育的有机结合在柔性地改变教育,使创新教育具有更多的可能性。创客教育的研究内容从创客空间的设计与建设到如何在教育中发挥创客空间的造物性能的研究,从创客工具和新兴科技的应用到创客与文化学科融合的课程研发、教学活动的设计实践,创客教育呈现多样化发展的态势,包容性越来越强,对教育的影响渗透愈来愈深。(4)创客教育的研究内容自2013年至今,创客教育虽然发展气势迅猛,但发展时间短,在很多具体方面并没有权威和系统的定论。我国学者关于创客教育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创客教育的中外对比研究、定义讨论、创客教育的课程设置、创客空间建设、实施创客教育的价值研究,以及创客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等几个方面。关于创客教育的中外对比,诸多学者进行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归纳出美国中小学创客教①杨现民,李冀红.创客教育的价值潜能及其争议[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02):23-34.

工作日,学习者,课外活动,学生


第3章初中创客教育网络学习平台的需求分析21对于回收筛选后的有效问卷,使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以下数据结果。1.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时间通过调查发现,在工作日中,25.99%的学生每周参加课外活动的时间在半小时以内,30.75、20.04%的学生每周参加课外活动的时间分别为0.5小时到1小时、1小时到2小时之间,有23.21%的学生每周参与课外活动的时间超过2小时,如图3-1所示。图3-1学习者工作日每周参与课外活动时间在假期参与课外活动的时间会相对长一些,有18.25%的学生假期内每日参加课外活动时间在0.5小时以内,较工作日每周参与课余活动时间低于0.5小时的人数降低7.74%,每天参加课外活动时间为0.5小时到1小时的学生占25.79%,课外活动时间为1小时到2小时之间的学生占比25%,有30.95%的学生每天参加课外活动时间超过2小时,如图3-2所示。这两组数据反映出虽然大多数学生日常每天参加课外活动的时间极少,但是仍然会安排时间参与活动来调节紧张的学习,同时在假期中参加课余活动的时间会相对增加。总体来说,初中生拥有一定的课余时间,具备参与创客教育学习活动的时间条件。图3-2学习者假期每日参与课外活动时间2.计算机、学习平台的使用情况(1)计算机使用时间由调查数据看出,绝大多数同学家里都有计算机终端,说明计算机和无线网络的普及


本文编号:32215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32215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47b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