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冲突对青少年手机游戏成瘾的影响 ——自我控制、非适应性认知的链式中介作用
发布时间:2021-08-16 12:15
本研究主要探讨亲子冲突、手机游戏成瘾、自我控制及非适应性认知之间的关系。研究共选取河南及天津、江苏的4所中学,共526名中学生为被试,采用亲子冲突问卷》、《青少年手机游戏成瘾问卷》、《网络游戏非适应性认知量表》、《青少年自我控制双系统量表》进行测试。结果表明:(1)亲子冲突的性别差异、在生源地上的差异均不显著,亲子冲突在年级上的差异显著。(2)青少年手机游戏成瘾及其各维度在是否独生子女上均存在显著的差异,表现为独生子女的得分均高于非独生子女。强迫性玩线上游戏、人际健康、青少年手机游戏成瘾在生源地上均存在显著的差异。耐受性与戒断退瘾症状、强迫性玩线上游戏、人际健康与青少年手机游戏成瘾在年级上均存在显著的差异。(3)冲动系统在性别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具体表现为男生均高于女生。控制系统、自我控制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4)非适应性认知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是否留守儿童上均存在显著的差异。表现为男生的得分高于女生、独生子女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留守儿童得分低于非留守儿童。非适应性认知在年级上差异显著。(5)亲子冲突与青少年手机游戏成瘾、非适应性认知呈显著正相关;亲子冲突与自我控制呈显著负相关;自...
【文章来源】: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7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Muuss和Lerner的发展情境论
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8关的耐受性、退缩和强迫性等行为。2.2.2手机游戏成瘾的相关理论(1)认知一行为模型Davis(2001)提出了认知-行为模型。这个模型以精神疾病的病因学为出发点提出了与青少年游戏成瘾行为有关的因素,解释了成瘾行为的形成和维持。该模型清晰地指明了游戏成瘾有近因和远因两种。其中近因方面有非适应性认知和社会孤立以及缺乏社会支持等。非适应性认知这个近端是网络成瘾的核心要素。它主要分为两种认知失调,一个是自我,一个是对世界的认知。在自我认知的失调方面的个体会不断的思考与网络的关系,引发反刍思维,而生活中的事情不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这就是他们经历的长期网络成瘾的症状。他们常常怀疑自己且对自己的评价也常常是消极的,自我效能感很低。自己常常认为只有在虚拟世界里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线下则很失败。他们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倾向于整体归因,按照按照“全或无”的方式。如认为自己只有在网上才能够受尊重,在现实中则不被重视,互联网被他当作唯一的知己。图2-2Davis的认知-行为模型(2)“失补偿”假说高文斌等(2006)关于网络成瘾提出重要的“失补偿”假说。他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压制、忽视或者转移了一个人的需要,或者一个人陷入了表面的、间接的恶性循环就会使他的发展受到阻碍,从而形成“病理性补偿”。也就是说,一个人的
第2章文献综述9现实需要(如归属的需要、人际关系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被压抑了,只有通过网络渠道才能得到满足,不管这种形式是直接的还是表面或间接的,就会形成网络成瘾问题,若进行“建设性补偿”,个体就可恢复正常,形成常态化的上网行为。图2-3“失补偿”模型(3)网络成瘾的ACE模型该模型由Young(1997)提出,A指匿名性、B指便利性、C指逃避现实性。匿名性是指网络本身缺乏临场感、线索减少等特性可以让使用网络的个体畅所欲言,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便利性是指网民足不出户就可实现浏览信息、网站、获取帮助,逃避现实性是指个体在遭受压力、学业成绩、工作等生活中的挫折时,暂时性选择网络作为感觉寻求和获取安慰的途径之一。(4)网络成瘾的社会-心理-生理模型以上模型的提出只阐释了网络成瘾发生所涉及的网络自身特性、认知因素和心理需求方面的因素。但是,网络成瘾的形成和发生是复杂的,不能单纯考虑单一或某几类因素的影响。于是就提出了社会-心理-生理模型。家庭环境和社会文化以及生活事件构成了影响网络成瘾的要素,孤独感、主观幸福感这些因素也会对网络成瘾起到很强的预测性。网络成瘾和赌博成瘾都属于同一种类型的非物质性成瘾。这种相似指出了两者之间有可能有相类似的生理机制。生理因素的变化可以引起个体不同程度唤醒的水平。
本文编号:3345655
【文章来源】: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7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Muuss和Lerner的发展情境论
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8关的耐受性、退缩和强迫性等行为。2.2.2手机游戏成瘾的相关理论(1)认知一行为模型Davis(2001)提出了认知-行为模型。这个模型以精神疾病的病因学为出发点提出了与青少年游戏成瘾行为有关的因素,解释了成瘾行为的形成和维持。该模型清晰地指明了游戏成瘾有近因和远因两种。其中近因方面有非适应性认知和社会孤立以及缺乏社会支持等。非适应性认知这个近端是网络成瘾的核心要素。它主要分为两种认知失调,一个是自我,一个是对世界的认知。在自我认知的失调方面的个体会不断的思考与网络的关系,引发反刍思维,而生活中的事情不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这就是他们经历的长期网络成瘾的症状。他们常常怀疑自己且对自己的评价也常常是消极的,自我效能感很低。自己常常认为只有在虚拟世界里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线下则很失败。他们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倾向于整体归因,按照按照“全或无”的方式。如认为自己只有在网上才能够受尊重,在现实中则不被重视,互联网被他当作唯一的知己。图2-2Davis的认知-行为模型(2)“失补偿”假说高文斌等(2006)关于网络成瘾提出重要的“失补偿”假说。他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压制、忽视或者转移了一个人的需要,或者一个人陷入了表面的、间接的恶性循环就会使他的发展受到阻碍,从而形成“病理性补偿”。也就是说,一个人的
第2章文献综述9现实需要(如归属的需要、人际关系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被压抑了,只有通过网络渠道才能得到满足,不管这种形式是直接的还是表面或间接的,就会形成网络成瘾问题,若进行“建设性补偿”,个体就可恢复正常,形成常态化的上网行为。图2-3“失补偿”模型(3)网络成瘾的ACE模型该模型由Young(1997)提出,A指匿名性、B指便利性、C指逃避现实性。匿名性是指网络本身缺乏临场感、线索减少等特性可以让使用网络的个体畅所欲言,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便利性是指网民足不出户就可实现浏览信息、网站、获取帮助,逃避现实性是指个体在遭受压力、学业成绩、工作等生活中的挫折时,暂时性选择网络作为感觉寻求和获取安慰的途径之一。(4)网络成瘾的社会-心理-生理模型以上模型的提出只阐释了网络成瘾发生所涉及的网络自身特性、认知因素和心理需求方面的因素。但是,网络成瘾的形成和发生是复杂的,不能单纯考虑单一或某几类因素的影响。于是就提出了社会-心理-生理模型。家庭环境和社会文化以及生活事件构成了影响网络成瘾的要素,孤独感、主观幸福感这些因素也会对网络成瘾起到很强的预测性。网络成瘾和赌博成瘾都属于同一种类型的非物质性成瘾。这种相似指出了两者之间有可能有相类似的生理机制。生理因素的变化可以引起个体不同程度唤醒的水平。
本文编号:33456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3345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