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与小学三年级习作教学的融合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21 17:09
对于学生来说,自身表达与交流能力水平的高低往往能通过习作能力表现出来,而这一点恰恰是在语文教学当中的重点部分。我国语文课堂教学当中,习作教学便是其中的一项教学重难点,从目前课堂习作反映的情况来看,主要表现为评价方式单一、方法老套、学生写作能力较差等诸多方面,对于这一点问题如果无法有效解决,那么学生的语文习作能力则无法提升,且全面发展如同是镜花水月。所以在教学方法方面加以变革,提升小学语文习作水平成为当前的一项重点内容。本文当中查阅大量的文献与书籍内容,充分阐述了当前国内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研究现状,同时选取该方面与传统教学备课、写教案形式等多方面加以比较,将重点放在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语文教学设计理念和实践创新层面,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基本要求。在本文的研究当中,充分借助当前小学生习作课堂教学问题的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积极创建翻转课堂“三环节”教学模式,通过选取一些课例,在教学设计的撰写上充分遵循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相关内容,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好地服务于翻转课堂的实践性使用方面。本课题的研究主要采取了实验对比等多种方法,进一步分析了翻转课堂在中学生地理学习方面的多...
【文章来源】:淮北师范大学安徽省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翻转课堂五要素结合上图的情况来看,要确保翻转课堂执行的切实可行性,需要五个要素参与,分
第三章小学三年级习作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调查13第三章小学三年级习作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调查3.1调查对象及内容本节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构建了小学语文习作课程教学设计要素加以分析,主要特征可见图3-1::图3-1小学三年级习作课程教学要素笔者为了能真实地把握好课堂教学当中学生习作学习以及教师习作教学的现状,本文基于课题研究的实际需要,采取问卷调研与访谈法两种调研方法,基于图3-1当中提到的五个要素加以研究。调查时间为2019年4月至9月,调查对象具体如下:教师:5名被试者来自于xx小学三年级的语文教师学生:114名被试者来自于xx小学的三年级的学生家长:20名被试者来自于xxx小学三年级(1)班的家长(1)对被调研对象(xx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发放问卷,结合课题研究的实际需要,问卷设计当中考虑到学生对象的实际情况,主要从习作兴趣、习作习惯以及习作能力三个方面加以考虑。其调研是找到小学生当前习作学习方面的实际情况。(2)对被试者(xxx小学三年级的语文教师)发放问卷,问卷设计主要涉及到教师教学的实际情况,整个调查主要采取访谈方法进行。前后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设计访谈提纲,采访对象的年龄、教学习惯有差异,对这些被试者进行采访时,主要是了解他们在习作教学当中遇到的问题以及了解他们处理问题的方法;第二阶段为将资料加以整理,通过数据整合来把握他们的一些想法、观点等。(3)对家长进行访谈调研,主要是把握他们对于孩子在习作当中遇到困难时是如何处理的,了解他们对于学生培养习作兴趣的具体看法、观点。
第三章小学三年级习作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调查16(2)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习作现状学生的习作情况调查主要从“学生习作兴趣”、“学生习作习惯”以及“学生习作能力”方面来更好地把握好学生的习作现状,这是作为教学设计时的重要依据。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在习作方面的兴趣,是调查他们“是否喜欢上习作课”以及“是否喜欢老师的习作教学方式”两方面进行的,调查结果如图3-2所示。(a)是否喜欢习作课(b)是否喜欢习作课图3-2小学三年级学生习作兴趣调查结果在调查的学生中,对于是否喜欢上习作课方面的相关问题,其中非常喜欢占据约为16.1%的比重,而不喜欢的则占据了9.6%的比重;其中有时候喜欢的比例则高达51.6%,在对学生是否喜欢老师习作教学方式方面所得到的非常喜欢占据比例为20.9%,而在不喜欢方面测得的比重约为11.2%,不过在保持中和态度方面的学生占据的比例还是相当大的。从上述的数据分析来看,学生对教师的习作教学方式有一定的想法,不少学生认为习作课没有意思,教师在这一方面需要加强有关于习作方面的教学水平。针对于学生习作习惯方面的调查情况来看,学生在习作当中会养成一定的习作习惯,那么在这一方面的调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调查(见如3-3)。(a)是否有写作积巧习惯(b)写作前是否捜集素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翻转课堂在小学教学中的可行性探究[J]. 黄娇红.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19(08)
[2]基于3D打印的小学翻转课堂教学应用研究[J]. 严雪松. 软件. 2019(08)
[3]基于微课的小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析[J]. 徐静.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9(01)
[4]中小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 杜文才,杜梦菲. 河北教育(综合版). 2018(Z1)
[5]“翻转课堂”理念下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J]. 华凯. 文存阅刊. 2018(09)
[6]浅谈小学语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与实践[J]. 鄢慧敏. 中华少年. 2018(11)
[7]谈“翻转课堂”理念下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J]. 林丽. 才智. 2018(03)
[8]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小学高年级教学的实验初探[J]. 陈惠贞. 学苑教育. 2018(02)
[9]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张延岭. 考试周刊. 2018(14)
[10]翻转课堂运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几点思考[J]. 陈邦强. 人生十六七. 2017(36)
本文编号:3356005
【文章来源】:淮北师范大学安徽省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翻转课堂五要素结合上图的情况来看,要确保翻转课堂执行的切实可行性,需要五个要素参与,分
第三章小学三年级习作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调查13第三章小学三年级习作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调查3.1调查对象及内容本节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构建了小学语文习作课程教学设计要素加以分析,主要特征可见图3-1::图3-1小学三年级习作课程教学要素笔者为了能真实地把握好课堂教学当中学生习作学习以及教师习作教学的现状,本文基于课题研究的实际需要,采取问卷调研与访谈法两种调研方法,基于图3-1当中提到的五个要素加以研究。调查时间为2019年4月至9月,调查对象具体如下:教师:5名被试者来自于xx小学三年级的语文教师学生:114名被试者来自于xx小学的三年级的学生家长:20名被试者来自于xxx小学三年级(1)班的家长(1)对被调研对象(xx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发放问卷,结合课题研究的实际需要,问卷设计当中考虑到学生对象的实际情况,主要从习作兴趣、习作习惯以及习作能力三个方面加以考虑。其调研是找到小学生当前习作学习方面的实际情况。(2)对被试者(xxx小学三年级的语文教师)发放问卷,问卷设计主要涉及到教师教学的实际情况,整个调查主要采取访谈方法进行。前后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设计访谈提纲,采访对象的年龄、教学习惯有差异,对这些被试者进行采访时,主要是了解他们在习作教学当中遇到的问题以及了解他们处理问题的方法;第二阶段为将资料加以整理,通过数据整合来把握他们的一些想法、观点等。(3)对家长进行访谈调研,主要是把握他们对于孩子在习作当中遇到困难时是如何处理的,了解他们对于学生培养习作兴趣的具体看法、观点。
第三章小学三年级习作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调查16(2)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习作现状学生的习作情况调查主要从“学生习作兴趣”、“学生习作习惯”以及“学生习作能力”方面来更好地把握好学生的习作现状,这是作为教学设计时的重要依据。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在习作方面的兴趣,是调查他们“是否喜欢上习作课”以及“是否喜欢老师的习作教学方式”两方面进行的,调查结果如图3-2所示。(a)是否喜欢习作课(b)是否喜欢习作课图3-2小学三年级学生习作兴趣调查结果在调查的学生中,对于是否喜欢上习作课方面的相关问题,其中非常喜欢占据约为16.1%的比重,而不喜欢的则占据了9.6%的比重;其中有时候喜欢的比例则高达51.6%,在对学生是否喜欢老师习作教学方式方面所得到的非常喜欢占据比例为20.9%,而在不喜欢方面测得的比重约为11.2%,不过在保持中和态度方面的学生占据的比例还是相当大的。从上述的数据分析来看,学生对教师的习作教学方式有一定的想法,不少学生认为习作课没有意思,教师在这一方面需要加强有关于习作方面的教学水平。针对于学生习作习惯方面的调查情况来看,学生在习作当中会养成一定的习作习惯,那么在这一方面的调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调查(见如3-3)。(a)是否有写作积巧习惯(b)写作前是否捜集素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翻转课堂在小学教学中的可行性探究[J]. 黄娇红.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19(08)
[2]基于3D打印的小学翻转课堂教学应用研究[J]. 严雪松. 软件. 2019(08)
[3]基于微课的小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析[J]. 徐静.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9(01)
[4]中小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 杜文才,杜梦菲. 河北教育(综合版). 2018(Z1)
[5]“翻转课堂”理念下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J]. 华凯. 文存阅刊. 2018(09)
[6]浅谈小学语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与实践[J]. 鄢慧敏. 中华少年. 2018(11)
[7]谈“翻转课堂”理念下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J]. 林丽. 才智. 2018(03)
[8]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小学高年级教学的实验初探[J]. 陈惠贞. 学苑教育. 2018(02)
[9]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张延岭. 考试周刊. 2018(14)
[10]翻转课堂运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几点思考[J]. 陈邦强. 人生十六七. 2017(36)
本文编号:33560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3356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