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聊倾向对手机成瘾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效应分析
发布时间:2021-09-06 23:17
目的:探究无聊倾向、消极情绪、感觉寻求与手机成瘾之间的关系及内在作用机制。方法:使用无聊倾向问卷、积极/消极情感量表中的消极情感分量表、感觉寻求问卷和手机成瘾指数量表对1162名大学生进行施测。结果:①无聊倾向、消极情绪、感觉寻求及手机成瘾各变量间均呈显著正相关。②消极情绪在无聊倾向与手机成瘾二者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③消极情绪的中介作用以及无聊倾向对手机成瘾的直接效应均受到了感觉寻求的调节。结论:无聊倾向会加剧消极情绪体验,进而增强手机成瘾的风险;而感觉寻求会"放大"或"增强"无聊倾向对消极情绪及手机成瘾的负性影响。
【文章来源】: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9,27(06)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1 方法
1.1 对象
1.2 工具
1.2.1 无聊倾向
1.2.2 消极情绪
1.2.3 感觉寻求
1.2.4 手机成瘾
1.3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2 结果
2.1 各变量的描述统计
2.2 模型检验
2.2.1 中介效应检验
2.2.2 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
3 讨论
3.1 无聊倾向对手机成瘾的影响
3.2 消极情绪的中介作用
3.3 感觉寻求的调节作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青少年消极情绪对网络成瘾的影响:幸福倾向的调节作用[J]. 周芳,刘儒德,郭明佳,蒋舒阳.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7(02)
[2]智能手机成瘾:概念、测量及影响因素[J]. 刘勤学,杨燕,林悦,余思,周宗奎.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7(01)
[3]无聊倾向对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影响:网络消极情绪体验的中介作用[J]. 金童林,陆桂芝,张守臣,张璐,刘艳丽,李肖肖.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6(04)
[4]不同手机成瘾类型对大学生人际关系和孤独感的影响——基于潜剖面分析的结果(英文)[J]. 王慧慧,王孟成,吴胜齐.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5(05)
[5]无聊倾向对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影响:特质愤怒和冲动性的多重中介效应[J]. 赵宇,陈健芷,刘勇,姜梦.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5(02)
[6]大学生无聊倾向与手机依赖行为关系[J]. 姚梦萍,贾振彪,陈欣,周静. 中国公共卫生. 2015(02)
[7]人格特质对青少年社交焦虑的影响:情绪调节方式的中介作用[J]. 赵鑫,张雅丽,陈玲,周仁来.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4(06)
[8]感觉寻求对工读生病理性网络使用的影响机制[J]. 叶宝娟,刘建平,杨强.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01)
[9]大学生无聊倾向问卷的初步编制[J]. 黄时华,李冬玲,张卫,李董平,钟海荣,黄诚恳.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0(03)
本文编号:3388373
【文章来源】: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9,27(06)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1 方法
1.1 对象
1.2 工具
1.2.1 无聊倾向
1.2.2 消极情绪
1.2.3 感觉寻求
1.2.4 手机成瘾
1.3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2 结果
2.1 各变量的描述统计
2.2 模型检验
2.2.1 中介效应检验
2.2.2 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
3 讨论
3.1 无聊倾向对手机成瘾的影响
3.2 消极情绪的中介作用
3.3 感觉寻求的调节作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青少年消极情绪对网络成瘾的影响:幸福倾向的调节作用[J]. 周芳,刘儒德,郭明佳,蒋舒阳.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7(02)
[2]智能手机成瘾:概念、测量及影响因素[J]. 刘勤学,杨燕,林悦,余思,周宗奎.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7(01)
[3]无聊倾向对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影响:网络消极情绪体验的中介作用[J]. 金童林,陆桂芝,张守臣,张璐,刘艳丽,李肖肖.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6(04)
[4]不同手机成瘾类型对大学生人际关系和孤独感的影响——基于潜剖面分析的结果(英文)[J]. 王慧慧,王孟成,吴胜齐.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5(05)
[5]无聊倾向对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影响:特质愤怒和冲动性的多重中介效应[J]. 赵宇,陈健芷,刘勇,姜梦.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5(02)
[6]大学生无聊倾向与手机依赖行为关系[J]. 姚梦萍,贾振彪,陈欣,周静. 中国公共卫生. 2015(02)
[7]人格特质对青少年社交焦虑的影响:情绪调节方式的中介作用[J]. 赵鑫,张雅丽,陈玲,周仁来.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4(06)
[8]感觉寻求对工读生病理性网络使用的影响机制[J]. 叶宝娟,刘建平,杨强.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01)
[9]大学生无聊倾向问卷的初步编制[J]. 黄时华,李冬玲,张卫,李董平,钟海荣,黄诚恳.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0(03)
本文编号:33883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3388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