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社会适应性和孤独感的交叉滞后分析
发布时间:2021-10-02 00:38
孤独感是个体主观上所感知到的社交孤立状态,伴有个人知觉到自己与周围其他人缺乏接触或被隔离而产生的痛苦体验,是情绪适应不良的体现。社会适应性是孤独感研究中的重要变量,良好的社会适应可以帮助个体拥有更积极的情感体验和较少的孤独体验。以往研究表明,青少年的社会适应性和孤独感之间存在显著相关。相比于社会适应不良的青少年,社会适应良好的个体所体验到的孤独感水平较低,同时,孤独感水平较高的个体的社会适应性也更差一些。但已有的研究主要采用横向研究方法,未能探讨二者如何随时间而发展变化。鉴于此,本研究采用短期纵向追踪研究,旨在考察中学生的孤独感与其社会适应性之间的因果关系。本研究采用了由陈建文、黄希庭于2004年编制的《中学生社会适应性量表》和UCLA孤独感量表,对321名中学生进行了间隔五个月的追踪调查(开学两个月时初次测试,五个月之后进行后测),采用交叉滞后法探讨孤独感和社会适应性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1)52.3%的初中生处于高孤独感状态。(2)初中生的社会适应性存在性别差异,女生的社会适应性要优于男生。(3)初中生的社会适应性存在职责差异,班干部的社会适应低于非班干部。(4)初中生的社会...
【文章来源】:山西大学山西省
【文章页数】:4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孤独感
1.1.1 孤独感的概念
1.1.2 孤独感的分类
1.1.3 孤独感的理论
1.1.4 孤独感的测量
1.2 社会适应性
1.2.1 社会适应性的概念
1.2.2 社会适应性的测量
1.2.3 社会适应性的影响因素
1.2.4 青少年社会适应性的特点
1.3 社会适应性与孤独感的相关研究
第二章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设计
2.1 问题的提出
2.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2.1 研究目的
2.2.2 理论意义
2.2.3 实践意义
2.3 研究假设
2.4 研究方法
2.4.1 研究工具
2.4.2 研究程序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初中生的孤独感
3.2 初中生的社会适应性研究
3.2.1 初中生社会适应性的性别差异
3.2.2 初中生社会适应性的是否班干部差异
3.2.3 初中生社会适应性的是否住校差异
3.2.4 初中生社会适应性的是否独生子女差异
3.3 孤独感和社会适应性的交叉滞后分析
3.3.1 社会适应性和孤独感的交叉滞后关系
3.3.2 心理优势感和孤独感的交叉滞后关系
3.3.3 心理能量和孤独感的交叉滞后关系
3.3.4 人际适应性和孤独感的交叉滞后关系
3.3.5 心理弹性和孤独感的交叉滞后关系
第四章 讨论
4.1 初中生的孤独感
4.2 社会适应性的性别差异
4.3 社会适应性在是否为班干上的差异
4.4 社会适应性和孤独感的关系
4.5 心理优势感和孤独感的关系
4.6 心理能量与孤独感的关系
4.7 人际适应性与孤独感的关系
4.8 心理弹性与孤独感的关系
第五章 结论和建议
5.1 结论
5.2 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5.2.1 关注初中男生的社会适应
5.2.2 关注班干部的社会适应
5.2.3 加强对学生的社会适应教育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浅谈孤独感及其分类[J]. 王溪竹. 课程教育研究. 2015(36)
[2]河南省中学生孤独感现况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分析[J]. 孙经,何健,张丁,杨汴生,王旭. 中国学校卫生. 2014(04)
[3]大学生人格特征与社会适应性之关系[J]. 季元德,魏钢焰.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04)
[4]青少年孤独感与人格五因素的关系:人际关系能力的中介作用[J]. 曲可佳,邹泓,余益兵. 心理学探新. 2010(06)
[5]中学生人格和认知风格与社会适应性关系[J]. 张守臣,宋文琼. 心理科学. 2010(01)
[6]青少年与同伴的自我表露及其与孤独感的关系[J]. 刘艳,邹泓,蒋索. 心理科学. 2010(01)
[7]青少年社会适应的聚类分析[J]. 李晓巍,邹泓,曲可佳.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8(06)
[8]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家庭影响因素分析[J]. 冯晓黎,梅松丽,李晶华,孙彩平. 中国公共卫生. 2007(11)
[9]中学生社会适应量表的编制[J]. 杨彦平,金瑜.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7(04)
[10]亲子间家庭功能的知觉差异及其与青少年孤独感的关系[J]. 李彩娜,邹泓. 心理科学. 2007(04)
博士论文
[1]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 聂衍刚.华南师范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初中生社会支持、社会适应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D]. 王贞.广西师范大学 2017
[2]中学生感知的班级环境与其友谊质量的关系:亲和力的中介作用和中心度的调节作用[D]. 张娜.陕西师范大学 2016
[3]人格对城市流动青少年社会文化适应的影响:孤独感的中介作用[D]. 米洁.上海师范大学 2016
[4]中学生孤独感与抑郁关系的探究[D]. 陈冬华.湖北大学 2016
[5]青少年心理处境现状及其与社会支持和社会适应的关系[D]. 张梦迪.河南大学 2013
[6]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社会适应性的关系[D]. 蔡施思.东北师范大学 2012
[7]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适应性和孤独感的关系研究[D]. 王娜.河北师范大学 2009
[8]农村青少年社会适应性与家庭功能、友谊质量、学业成绩的关系[D]. 王国花.西北师范大学 2009
[9]中学生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景英.山东大学 2007
[10]大学生孤独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 黄海.江西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417656
【文章来源】:山西大学山西省
【文章页数】:4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孤独感
1.1.1 孤独感的概念
1.1.2 孤独感的分类
1.1.3 孤独感的理论
1.1.4 孤独感的测量
1.2 社会适应性
1.2.1 社会适应性的概念
1.2.2 社会适应性的测量
1.2.3 社会适应性的影响因素
1.2.4 青少年社会适应性的特点
1.3 社会适应性与孤独感的相关研究
第二章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设计
2.1 问题的提出
2.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2.1 研究目的
2.2.2 理论意义
2.2.3 实践意义
2.3 研究假设
2.4 研究方法
2.4.1 研究工具
2.4.2 研究程序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初中生的孤独感
3.2 初中生的社会适应性研究
3.2.1 初中生社会适应性的性别差异
3.2.2 初中生社会适应性的是否班干部差异
3.2.3 初中生社会适应性的是否住校差异
3.2.4 初中生社会适应性的是否独生子女差异
3.3 孤独感和社会适应性的交叉滞后分析
3.3.1 社会适应性和孤独感的交叉滞后关系
3.3.2 心理优势感和孤独感的交叉滞后关系
3.3.3 心理能量和孤独感的交叉滞后关系
3.3.4 人际适应性和孤独感的交叉滞后关系
3.3.5 心理弹性和孤独感的交叉滞后关系
第四章 讨论
4.1 初中生的孤独感
4.2 社会适应性的性别差异
4.3 社会适应性在是否为班干上的差异
4.4 社会适应性和孤独感的关系
4.5 心理优势感和孤独感的关系
4.6 心理能量与孤独感的关系
4.7 人际适应性与孤独感的关系
4.8 心理弹性与孤独感的关系
第五章 结论和建议
5.1 结论
5.2 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5.2.1 关注初中男生的社会适应
5.2.2 关注班干部的社会适应
5.2.3 加强对学生的社会适应教育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浅谈孤独感及其分类[J]. 王溪竹. 课程教育研究. 2015(36)
[2]河南省中学生孤独感现况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分析[J]. 孙经,何健,张丁,杨汴生,王旭. 中国学校卫生. 2014(04)
[3]大学生人格特征与社会适应性之关系[J]. 季元德,魏钢焰.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04)
[4]青少年孤独感与人格五因素的关系:人际关系能力的中介作用[J]. 曲可佳,邹泓,余益兵. 心理学探新. 2010(06)
[5]中学生人格和认知风格与社会适应性关系[J]. 张守臣,宋文琼. 心理科学. 2010(01)
[6]青少年与同伴的自我表露及其与孤独感的关系[J]. 刘艳,邹泓,蒋索. 心理科学. 2010(01)
[7]青少年社会适应的聚类分析[J]. 李晓巍,邹泓,曲可佳.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8(06)
[8]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家庭影响因素分析[J]. 冯晓黎,梅松丽,李晶华,孙彩平. 中国公共卫生. 2007(11)
[9]中学生社会适应量表的编制[J]. 杨彦平,金瑜.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7(04)
[10]亲子间家庭功能的知觉差异及其与青少年孤独感的关系[J]. 李彩娜,邹泓. 心理科学. 2007(04)
博士论文
[1]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 聂衍刚.华南师范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初中生社会支持、社会适应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D]. 王贞.广西师范大学 2017
[2]中学生感知的班级环境与其友谊质量的关系:亲和力的中介作用和中心度的调节作用[D]. 张娜.陕西师范大学 2016
[3]人格对城市流动青少年社会文化适应的影响:孤独感的中介作用[D]. 米洁.上海师范大学 2016
[4]中学生孤独感与抑郁关系的探究[D]. 陈冬华.湖北大学 2016
[5]青少年心理处境现状及其与社会支持和社会适应的关系[D]. 张梦迪.河南大学 2013
[6]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社会适应性的关系[D]. 蔡施思.东北师范大学 2012
[7]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适应性和孤独感的关系研究[D]. 王娜.河北师范大学 2009
[8]农村青少年社会适应性与家庭功能、友谊质量、学业成绩的关系[D]. 王国花.西北师范大学 2009
[9]中学生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景英.山东大学 2007
[10]大学生孤独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 黄海.江西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4176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3417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