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教育消费中的文化区隔与再生产 ——以中学生课外补习为例
发布时间:2021-10-27 09:49
影子教育一般指在学校教育之外进行的教育。在中国,影子教育往往是由家长为子女选择的,尤其是在子女年龄较低的时候,如初中和小学。作为家长自主为子女选报的课程,中国的影子教育现象能够很好地体现家长对于教育的看法。而又因为影子教育的实际参与者是子女,所以中国的影子教育可以较为清晰地反映出教育中的代际问题。由此,本研究着眼于中国影子教育中的代际阶层再生产现象。学术界当前对教育消费与阶层的关系的讨论集中在经济资本的领域,而对阶层在教育消费中表现出的文化区隔,及其对再生产中的影响触及较少。并且,当前研究以定量方法为主,因而定性研究所提供的深度资料可以对相关研究起到深化变量间逻辑关系认知的作用。因而,本文以家长为青少年子女购买补习课程的过程为研究对象进行质性研究。本研究采取半结构化访谈结合参与式观察法收集研究资料。共选取13位为子女进行了影子教育的家长,并综合考虑其职业类型、经济水平、教育程度等因素将其划分为中间阶层与工薪阶层。然后,通过对工薪阶层与中间阶层的补习动机、预期效果、选择及参与环节进行描述与分析,析明补习产品对于家长的价值意义所在,对两个阶层家庭所面对的教育环境,教养方式与行动策略的阶层分...
【文章来源】: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及理论框架
教育与阶层:阶层流动与阶层再生产
中国教育—阶层的研究:教育不平等
中国教育消费的相关研究:制度、文化与情感
研究方法与设计
受访者选取与访谈提纲设计
样本的基本情况
样本补习情况
补习的动因:社会环境与情感需要
教育资源的状况与影响
补习消费的价值基础
补习的参与:教养方式的文化区隔
补习的参与:精耕细作与自我管理
补习的规划:长远目光与短期成效
文化逻辑的区隔:经济与品位的共同作用
补习的选择:再生产的策略
信息渠道:社会资本的利用
内容选择:职业经历的影响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用户访谈信息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目标导向与代际社会流动——一个能动性的视角[J]. 王宁,马莲尼. 山东社会科学. 2019(04)
[2]情感投入还是经济支持:对家庭教育投资的实证分析[J]. 卢春天,李一飞,陈玲. 社会发展研究. 2019(01)
[3]文凭主义下教育的异化与批判——读兰德尔·柯林斯的《文凭社会:教育与分层的历史社会学》[J]. 王阳阳. 清华社会学评论. 2018(02)
[4]自我认同威胁对消费者地位产品选择的影响研究——基于权力距离信念的调节效应和地位需求的中介效应[J]. 崔宏静,徐尉,赵太阳,王天新. 南开管理评论. 2018(06)
[5]工之子恒为工?——中国城市社会流动与家庭教养方式的阶层分化[J]. 田丰,静永超. 社会学研究. 2018(06)
[6]教育竞争和参照群体——课外补习流行现象的一个社会学解释[J]. 周东洋,吴愈晓.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5)
[7]文化资本的“名”“实”分离——中国语境下文化资本对高等教育获得影响的重新检视[J]. 王处辉,朱焱龙. 高等教育研究. 2018(07)
[8]“购买希望”:城镇家庭中的儿童教育消费[J]. 林晓珊. 社会学研究. 2018(04)
[9]文化资本代际传递的阶层差异及其影响——基于上海市中产阶层和工人阶层家庭的比较研究[J]. 文军,李珊珊.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4)
[10]文化再生产还是文化流动?——中国大学生的教育成就获得不平等研究[J]. 朱斌. 社会学研究. 2018(01)
硕士论文
[1]补习教育中的阶层差异研究[D]. 骆芹芹.南京师范大学 2015
[2]不同阶层子女课外补习活动研究[D]. 徐勤剑.上海师范大学 2012
[3]社会分层对教育消费的影响研究[D]. 秦阿琳.湖南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461356
【文章来源】: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及理论框架
教育与阶层:阶层流动与阶层再生产
中国教育—阶层的研究:教育不平等
中国教育消费的相关研究:制度、文化与情感
研究方法与设计
受访者选取与访谈提纲设计
样本的基本情况
样本补习情况
补习的动因:社会环境与情感需要
教育资源的状况与影响
补习消费的价值基础
补习的参与:教养方式的文化区隔
补习的参与:精耕细作与自我管理
补习的规划:长远目光与短期成效
文化逻辑的区隔:经济与品位的共同作用
补习的选择:再生产的策略
信息渠道:社会资本的利用
内容选择:职业经历的影响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用户访谈信息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目标导向与代际社会流动——一个能动性的视角[J]. 王宁,马莲尼. 山东社会科学. 2019(04)
[2]情感投入还是经济支持:对家庭教育投资的实证分析[J]. 卢春天,李一飞,陈玲. 社会发展研究. 2019(01)
[3]文凭主义下教育的异化与批判——读兰德尔·柯林斯的《文凭社会:教育与分层的历史社会学》[J]. 王阳阳. 清华社会学评论. 2018(02)
[4]自我认同威胁对消费者地位产品选择的影响研究——基于权力距离信念的调节效应和地位需求的中介效应[J]. 崔宏静,徐尉,赵太阳,王天新. 南开管理评论. 2018(06)
[5]工之子恒为工?——中国城市社会流动与家庭教养方式的阶层分化[J]. 田丰,静永超. 社会学研究. 2018(06)
[6]教育竞争和参照群体——课外补习流行现象的一个社会学解释[J]. 周东洋,吴愈晓.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5)
[7]文化资本的“名”“实”分离——中国语境下文化资本对高等教育获得影响的重新检视[J]. 王处辉,朱焱龙. 高等教育研究. 2018(07)
[8]“购买希望”:城镇家庭中的儿童教育消费[J]. 林晓珊. 社会学研究. 2018(04)
[9]文化资本代际传递的阶层差异及其影响——基于上海市中产阶层和工人阶层家庭的比较研究[J]. 文军,李珊珊.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4)
[10]文化再生产还是文化流动?——中国大学生的教育成就获得不平等研究[J]. 朱斌. 社会学研究. 2018(01)
硕士论文
[1]补习教育中的阶层差异研究[D]. 骆芹芹.南京师范大学 2015
[2]不同阶层子女课外补习活动研究[D]. 徐勤剑.上海师范大学 2012
[3]社会分层对教育消费的影响研究[D]. 秦阿琳.湖南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4613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3461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