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接触方式对青少年孤独感、焦虑感和自杀意念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11-05 19:19
当今青少年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出现而出生的一代,被称为“电子土著”,其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受到网络环境的影响。与过去青少年成长主要依赖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和社会环境不同,媒介技术与人的成长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在江西南昌、九江、赣州、上饶四个地区的城市和乡村中学、高职院校等发放问卷,回收了649份有效问卷。自编“社交媒体接触方式量表”,将社交媒体的接触方式分为“聚焦式接触”和“无意识接触”。同时借鉴已经被验证过的Beck自杀意念量表、UCLA孤独感量表、W.K.Zung焦虑自评量表,以青少年的“孤独感”、“焦虑感”、“自杀意念”等消极情绪进行因子聚合分析测量其消极情绪成分的高低。通过回归分析、相关分析探究社交媒体的接触方式对青少年消极情绪的影响。本研究发现:青少年普遍具有孤独感,在社交媒体使用中,无论是聚焦式的接触还是无意识的接触,都会加剧青少年的孤独感,其中无意识的接触对加剧孤独感影响更大。青少年不常伴有焦虑情绪,但在社交媒体使用过程中,聚焦式接触越多,青少年的焦虑情绪越少,无意识的接触则会加剧青少年焦虑情绪。极少数青少年具有自杀意念。社交媒体接触方式不会单纯地影响青少年...
【文章来源】:江西师范大学江西省
【文章页数】:9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主成分分析
将社交媒体接触方式问卷的两个维度分别对其可靠性进行测量。无意识接触的Cronbach a系数分别0.755,聚焦式接触的0.626,社交媒体接触方式的总体信度为0.771,因此,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3.4.3 问卷概况
我国社交媒体发展起步较晚。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我国发送了第一封电子邮件。1994年,中国大陆接入互联网,第一个BBS博客曙光站诞生。11995年,清华大学的教育类BBS“水木清华“上线。随后,1996年的西线BBS、ICQ,以及1997年的四通利方,1998年的西祠胡同,1999年的天涯社区。1进入21世纪,我国社交媒体数量和类型开始增多,主要有腾讯QQ、博客中国、天涯、贴吧、新浪微博、豆瓣、校内网、饭否网、开心网等。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发展,近年来,微博、微信、知乎、豆瓣、小红书、快手等各类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中国网民十分常见和常用的软件。1.1.2 青少年社交媒体接触状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受压·失控·表演:青少年自杀行为历程研究[J]. 胡沈明,郑丹.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20(01)
[2]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微博“树洞”用户自杀意念分析[J]. 杨芳,黄智生,杨冰香,阮娟,聂文涛,方舒. 护理学杂志. 2019(24)
[3]全媒体时代媒介素养理念重构探讨[J]. 胡沈明. 中国编辑. 2019(08)
[4]基于中文微博语言特征的自杀意念检测[J]. 许立鹏,宋文爱. 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4)
[5]社交媒体下的群体性孤独——以在校大学生为例[J]. 王竹君. 现代交际. 2018(09)
[6]网络社交媒体对大学生流行文化的影响与思考[J]. 尹国欣. 教育现代化. 2017(38)
[7]技术与价值的理性交往:人工智能时代信息传播——算法推荐中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思考[J]. 陈昌凤,石泽. 新闻战线. 2017(17)
[8]民族院校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J]. 付雪琳,张勇,杨亦松,钟栋华. 校园心理. 2017(04)
[9]社交网络中上行社会比较对大学生焦虑的影响:链式中介效应分析[J]. 杨邦林,叶一舵,邱文福.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4)
[10]社交媒体“信息茧房”的隐忧与对策[J]. 刘华栋.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7(04)
博士论文
[1]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的编制与应用[D]. 边玉芳.华东师范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城市独居青年的网络社交与孤独感研究[D]. 沈鑫.暨南大学 2018
[2]社交媒体环境下的群体性孤独研究[D]. 高帅.沈阳师范大学 2018
[3]大学生微信使用对孤独感的影响研究[D]. 赵茜茜.西南大学 2018
[4]“空巢青年”之孤独感与移动社交应用的关系研究[D]. 戴琳琳.安徽大学 2018
[5]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与孤独感的调查研究[D]. 蒋研.河北师范大学 2017
[6]贵阳市高中学生智能手机使用与焦虑状况的相关研究[D]. 张籍.贵州师范大学 2015
[7]大学生社交媒体的使用情况、社会支持与社交焦虑的关系及其情绪启动效应研究[D]. 秦晶晶.闽南师范大学 2015
[8]移动社交网络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D]. 廖怡婷.南昌大学 2015
[9]大学生控制源、社交焦虑与手机成瘾倾向的关系研究[D]. 胡珊珊.北京理工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478363
【文章来源】:江西师范大学江西省
【文章页数】:9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主成分分析
将社交媒体接触方式问卷的两个维度分别对其可靠性进行测量。无意识接触的Cronbach a系数分别0.755,聚焦式接触的0.626,社交媒体接触方式的总体信度为0.771,因此,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3.4.3 问卷概况
我国社交媒体发展起步较晚。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我国发送了第一封电子邮件。1994年,中国大陆接入互联网,第一个BBS博客曙光站诞生。11995年,清华大学的教育类BBS“水木清华“上线。随后,1996年的西线BBS、ICQ,以及1997年的四通利方,1998年的西祠胡同,1999年的天涯社区。1进入21世纪,我国社交媒体数量和类型开始增多,主要有腾讯QQ、博客中国、天涯、贴吧、新浪微博、豆瓣、校内网、饭否网、开心网等。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发展,近年来,微博、微信、知乎、豆瓣、小红书、快手等各类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中国网民十分常见和常用的软件。1.1.2 青少年社交媒体接触状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受压·失控·表演:青少年自杀行为历程研究[J]. 胡沈明,郑丹.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20(01)
[2]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微博“树洞”用户自杀意念分析[J]. 杨芳,黄智生,杨冰香,阮娟,聂文涛,方舒. 护理学杂志. 2019(24)
[3]全媒体时代媒介素养理念重构探讨[J]. 胡沈明. 中国编辑. 2019(08)
[4]基于中文微博语言特征的自杀意念检测[J]. 许立鹏,宋文爱. 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4)
[5]社交媒体下的群体性孤独——以在校大学生为例[J]. 王竹君. 现代交际. 2018(09)
[6]网络社交媒体对大学生流行文化的影响与思考[J]. 尹国欣. 教育现代化. 2017(38)
[7]技术与价值的理性交往:人工智能时代信息传播——算法推荐中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思考[J]. 陈昌凤,石泽. 新闻战线. 2017(17)
[8]民族院校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J]. 付雪琳,张勇,杨亦松,钟栋华. 校园心理. 2017(04)
[9]社交网络中上行社会比较对大学生焦虑的影响:链式中介效应分析[J]. 杨邦林,叶一舵,邱文福.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4)
[10]社交媒体“信息茧房”的隐忧与对策[J]. 刘华栋.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7(04)
博士论文
[1]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的编制与应用[D]. 边玉芳.华东师范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城市独居青年的网络社交与孤独感研究[D]. 沈鑫.暨南大学 2018
[2]社交媒体环境下的群体性孤独研究[D]. 高帅.沈阳师范大学 2018
[3]大学生微信使用对孤独感的影响研究[D]. 赵茜茜.西南大学 2018
[4]“空巢青年”之孤独感与移动社交应用的关系研究[D]. 戴琳琳.安徽大学 2018
[5]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与孤独感的调查研究[D]. 蒋研.河北师范大学 2017
[6]贵阳市高中学生智能手机使用与焦虑状况的相关研究[D]. 张籍.贵州师范大学 2015
[7]大学生社交媒体的使用情况、社会支持与社交焦虑的关系及其情绪启动效应研究[D]. 秦晶晶.闽南师范大学 2015
[8]移动社交网络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D]. 廖怡婷.南昌大学 2015
[9]大学生控制源、社交焦虑与手机成瘾倾向的关系研究[D]. 胡珊珊.北京理工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4783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3478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