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论文 >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性保护的方法论与道路探究

发布时间:2021-12-11 01:06
  社会成员特别是新生一代对非遗文化认同的薄弱是非遗传承保护中的突出问题,这使得探求有目的地培养非遗文化认同的社会活动成了当务之急。教育是人类独特且高效的文化传递方式,依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计划"搭建的平台,通过教育发挥主体性因素,塑造社会成员主动的文化认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以教育实践为核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显得重要而且必须。对非遗教育性保护方法论的探究,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拓展思路、贡献力量;通过"非遗教育者共同体"与"非遗学科共同体"培养通识性非遗教育人才和专业性非遗教育人才,希冀走出一条中国本土的非遗保护道路——建构非遗教育共同体。 

【文章来源】:民族艺术研究. 2019,32(06)CSSCI

【文章页数】:10 页

【文章目录】:
一、非遗保护中文化认同的缺失
    (一)文化认同缺失的环境因素
    (二)文化认同缺失的主体性因素
二、教育在非遗保护中的主要内涵
三、以教育实践为核心的非遗保护方法论探究
    (一)在学历教育实践中引导非遗保护
        1.与学制接轨传播非遗观念
        2.培养教师队伍
        3.开发课程
        4.开展教学
    (二)在非学历教育实践中助力非遗保护
        1.非遗的社会教育途径
        2.非遗的家庭教育途径
四、从非遗教育到文化认同的中国本土非遗保护道路
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共同体[J]. 宋俊华.  文化遗产. 2019(02)
[2]为昆曲现状把脉 中国昆曲苏州高峰论坛2018综述[J]. 朱栋霖,谭飞.  中国戏剧. 2018(09)
[3]论学校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以羌族传统音乐学校教育为例[J]. 范雨涛,刘汉文.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8(08)
[4]学校教育视野下的少数民族“非遗”保护研究综述[J]. 赵红.  当代教育论坛. 2018(03)
[5]戏曲传承的路向抉择[J]. 宋俊华.  戏曲艺术. 2018(02)
[6]我国青少年群体参与非遗保护传承现状[J]. 张永广,尚晓梅.  当代青年研究. 2017(05)
[7]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高校的可行性[J]. 李振奇,毕宏伟.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3(S1)
[8]非遗保护中的悖论和解决之道[J]. 马知遥.  山东社会科学. 2010(03)
[9]“社会教育”解读[J]. 侯怀银,张宏波.  教育学报. 2007(04)



本文编号:35337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35337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f5c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