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论文 >

父母情感温暖、共情与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1-12-18 19:35
  儿童攻击性行为在家庭、校园还有社会上似乎屡见不鲜,从未成年人在家庭中对家人的伤害行为,到校园里对同伴的欺凌现象,已经引起很多学者的关注。不管在东方文化环境还是在西方文化环境下,攻击性行为都被认为是儿童严重心理健康问题之一。在中国,18%的学龄儿童有攻击性行为。攻击行为一般模式(GAM)认为,情境因素和人的因素通过引起个体当时的内在状态而产生攻击行为。其中,对于人的因素来说,家庭中的父母教养方式尤其是父母情感温暖这些促使个体人格特质不断发展的因素对个体攻击行为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而关于个体的内在状态,共情在这其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学龄期儿童的父母情感温暖和攻击性行为的直接关系以及父母情感温暖、共情与攻击性行为的间接关系,深入了解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人的因素(父母情感温暖)、内在状态(儿童共情),为父母教养方式的改善与儿童共情训练提供指导,为儿童攻击性行为发生频率的减少提供一定的心理学依据。本研究随机选取了山东省的四个地区的小学,被试为四、五、六年级的在校学生,采用《父母情感温暖量表》、《基本共情量表》、《Buss-Perry攻击性问卷》进行团体施测,剔除无效问卷后得到有效... 

【文章来源】:青岛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父母情感温暖、共情与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关系


父母情感温暖到攻击性行为直接路径标准化模型图

模型图,攻击性行为,情感,父母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7表4.20父母情感温暖到攻击性行为直接路径系数非标准化系数标准化系数C.R.标准误攻击性行为﹤--父母情感温暖-0.080-0.154-5.123***0.016表4.21父母情感温暖到攻击性行为直接路径模型拟合指数χ2dfχ2/dfGFIAGFINFITLICFIRMSEA34.06784.3830.9910.9760.9900.9850.9920.052从表4.20中可以看出,父母情感温暖到攻击性行为的直接路径极其显著。由表4.21可知,χ2/df=4.383,GFI、AGFI、NFI、TLI、CFI﹥0.9,RMSEA﹤0.08,说明结构方程模型各项指标拟合很好,整体模型适配。儿童父母情感温暖可以显著预测攻击性行为,符合进一步对模型检验的要求。二、共情在儿童父母情感温暖与攻击性行为中的中介效应以父母情感温暖为自变量,共情为中介变量,儿童攻击性行为为因变量进行中介作用模型建构。在AMOS中建构的中介模型如下图4.2所示,路径系数如表4.22所示,模型拟合指数如表4.23所示。图4.2共情在父母情感温暖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中的中介作用标准化模型图.40***-.10*-.11**

模型图,攻击性行为,儿童,情感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4表明,冷酷无情行为程度高的儿童在学龄前和儿童后期具有完整的认知能力,但情感共情能力受损。由于冷酷无情程度高的儿童人际敏感性程度低,导致情感共情能力低,最后理所当然地亲社会行为失败[52]。与情感共情水平低的儿童相比,情感共情水平高的儿童感知到的父母无差异排斥也较低,这一发现与之前的调查结果一致[65]。目前研究的结果显示,共情水平高的儿童确实觉得他们的父母不那么排斥他们。因此,在儿童中,被拒绝的感觉可能有助于发展非共情行为,如攻击性[62]。结合攻击行为的的一般模式,情境因素和人的因素通过个体当时的内在状态而影响最终的行为结果,在这里个体的内在状态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唤醒水平。儿童在一种缺少攻击性线索、低挑衅、低挫折、减少疼痛与不适、避免酒精和药物等诱因影响的情境中成长,他/她们被培养出高水平的共情能力,加上受到父母情感温暖影响的自身的图式、信念、态度、价值观等也会促进共情的发展,二者结合通过儿童当时的内在状态而影响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此时内在状态的认知过程减少敌意性思维、降低敌意性归隐偏差、执行积极脚本,情感过程营造正面的心境和情绪、做出积极的表情反应,唤醒水平维持在一个适中水平、抑制攻击倾向、减少引起攻击的无关来源。这样看来,内在状态与共情是重合的,也可以将儿童的共情看作是儿童当时的内在状态中的一种,即父母情感温暖通过儿童当时的共情水平而影响最终的攻击性行为。如图5.1所示。图5.1父母情感温暖通过共情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一般攻击模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的道德推脱:共情的中介作用[J]. 陈钟奇,刘国雄,王鸢清.  中国特殊教育. 2019(02)
[2]小学生共情能力及其培养策略[J]. 史晓露.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36)
[3]国外共情训练理论与实践对我国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的启示[J]. 姜英杰,金雪莲.  外国教育研究. 2018(09)
[4]共情训练对小学生利他行为的影响[J]. 周娗娗.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25)
[5]8-12岁儿童孤独感及其与父母情感温暖、问题行为的关系[J]. 刘广增,张大均,罗世兰,房立艳.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8(03)
[6]共情的性别差异:来自元分析的证据[J]. 颜志强,苏彦捷.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8(02)
[7]儿童版父母教养方式问卷的修订[J]. 王美芳,牛骅,赵晓.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8(01)
[8]家庭主客观因素对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发展影响的研究[J]. 杨阳,张建新,陈杨.  中国校医. 2018(01)
[9]共情能力的作用及其培养[J]. 解方舟,吴姗姗,杨平,何成森.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6(09)
[10]共情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元分析[J]. 丁凤琴,陆朝晖.  心理科学进展. 2016(08)



本文编号:35430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35430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827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