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增强型学习环境中的“离心效应”:现象、成因及破解
发布时间:2022-01-23 23:54
以新兴技术驱动教学创新是一条失败的路线。信息技术或许可以使学习变得便捷,但它本身并不能使学习有效,应用不当甚至可能产生偏离学习目标、损害学生身心发展的"离心效应"。技术增强型学习环境中的"离心效应"是制约信息化教学由普遍应用向融合创新转段升级的瓶颈,必须予以高度警惕和理性反思。文章基于已有研究证据廓清了三类典型的"离心效应":不断追寻新奇有趣技术的教学应用,忽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滥用技术的移动互联和虚实融合性,忽视对学生认知风险的管控;教师对教学进行弱处理,教学结构松散,学生学而所知甚少。其成因在于:对"趣悦化学习"的过分强调,掩盖了认知投入对有效学习的重要性;对"数字土著"的错误假设,高估了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的能力;对"少教不教"教学方式的盲从,弱化了教师指导性教学的独特意义。破解"离心效应"的根本出路在于以科学实证的研究揭示技术增强型学习环境中教与学的新规律,关键在于以理论和实践的深度关联和双向转化,提升新环境中的教育生产力,最终落脚点在于以新型教学法而非新兴技术驱动学习环境各要素,实现信息化教学的"融合效应"。
【文章来源】:电化教育研究. 2019,40(1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引言
二、检视技术增强型学习环境中的“离心效应”现象
(一)不断追寻新奇有趣技术的教学应用,忽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
(二)滥用技术的移动互联和虚实融合性,忽视对学生认知风险的管控
(三)教师对教学进行弱处理,教学结构相对松散,学生学而所知甚少
三、透析技术增强型学习环境中的“离心效应”成因
(一)对“趣悦化学习”的过分强调,掩盖了认知投入对有效学习的重要性
(二)对“数字土著”的错误假设,高估了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的能力
(三)对“少教不教”教学方式的盲从,弱化了教师指导性教学的独特意义
四、寻求技术增强型学习环境中的“离心效应”的破解之道
(一)以科学实证的研究,揭示技术增强型学习环境中教与学的规律
(二)以理论和实践深度关联和双向转化,提升新环境中的教育生产力
(三)以新型教学法驱动教学创新,实现技术增强型学习环境各要素融合效应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当代基础教育教学创新表征及学段特征——一项关于教学创新本体性知识的实证研究[J]. 刘晓琳,张立国. 电化教育研究. 2019(06)
[2]颠覆“常识”的新常识——学习科学为课堂转型提供实证依据与理论基石[J]. 钟启泉. 教育发展研究. 2018(24)
[3]智慧学习环境的学习体验:定义、要素与量表开发[J]. 胡永斌,黄荣怀. 电化教育研究. 2016(12)
[4]虚拟现实技术教育应用的潜力、进展与挑战[J]. 刘德建,刘晓琳,张琰,陆奥帆,黄荣怀. 开放教育研究. 2016(04)
[5]从知识走向智慧:真实学习视域中的智慧教育[J]. 刘晓琳,黄荣怀. 中国电化教育. 2016(03)
[6]新兴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挑战思考:我们很少正视我们失败的地方——访国际资深教育技术学学者迈克尔·斯佩克特教授[J]. 程薇,凡正成,陈桄,张定文,黄荣怀.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5(06)
[7]数字原住民的提出、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J]. 曹培杰,余胜泉. 电化教育研究. 2012(04)
[8]网络有效学习的理论模型构建[J]. 张立国,刘晓琳. 开放教育研究. 2010(06)
[9]远程教育的实质性发展:协调与创新——“2006远程教育国际论坛”综述[J]. 张伟远,王楠. 中国远程教育. 2006(06)
[10]关于远程学习的特征分析[J]. 黄荣怀,周跃良. 中国电化教育. 2003(03)
本文编号:3605408
【文章来源】:电化教育研究. 2019,40(1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引言
二、检视技术增强型学习环境中的“离心效应”现象
(一)不断追寻新奇有趣技术的教学应用,忽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
(二)滥用技术的移动互联和虚实融合性,忽视对学生认知风险的管控
(三)教师对教学进行弱处理,教学结构相对松散,学生学而所知甚少
三、透析技术增强型学习环境中的“离心效应”成因
(一)对“趣悦化学习”的过分强调,掩盖了认知投入对有效学习的重要性
(二)对“数字土著”的错误假设,高估了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的能力
(三)对“少教不教”教学方式的盲从,弱化了教师指导性教学的独特意义
四、寻求技术增强型学习环境中的“离心效应”的破解之道
(一)以科学实证的研究,揭示技术增强型学习环境中教与学的规律
(二)以理论和实践深度关联和双向转化,提升新环境中的教育生产力
(三)以新型教学法驱动教学创新,实现技术增强型学习环境各要素融合效应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当代基础教育教学创新表征及学段特征——一项关于教学创新本体性知识的实证研究[J]. 刘晓琳,张立国. 电化教育研究. 2019(06)
[2]颠覆“常识”的新常识——学习科学为课堂转型提供实证依据与理论基石[J]. 钟启泉. 教育发展研究. 2018(24)
[3]智慧学习环境的学习体验:定义、要素与量表开发[J]. 胡永斌,黄荣怀. 电化教育研究. 2016(12)
[4]虚拟现实技术教育应用的潜力、进展与挑战[J]. 刘德建,刘晓琳,张琰,陆奥帆,黄荣怀. 开放教育研究. 2016(04)
[5]从知识走向智慧:真实学习视域中的智慧教育[J]. 刘晓琳,黄荣怀. 中国电化教育. 2016(03)
[6]新兴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挑战思考:我们很少正视我们失败的地方——访国际资深教育技术学学者迈克尔·斯佩克特教授[J]. 程薇,凡正成,陈桄,张定文,黄荣怀.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5(06)
[7]数字原住民的提出、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J]. 曹培杰,余胜泉. 电化教育研究. 2012(04)
[8]网络有效学习的理论模型构建[J]. 张立国,刘晓琳. 开放教育研究. 2010(06)
[9]远程教育的实质性发展:协调与创新——“2006远程教育国际论坛”综述[J]. 张伟远,王楠. 中国远程教育. 2006(06)
[10]关于远程学习的特征分析[J]. 黄荣怀,周跃良. 中国电化教育. 2003(03)
本文编号:36054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3605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