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手程度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发布时间:2022-02-05 02:35
亲社会行为一直是社会心理学领域中关键的研究热点。在探讨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因素时,主观个体因素是不能忽略的一部分。本研究从个人角度对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展开探索。一方面,利手程度是一个重要的个体变量,虽然利手程度与许多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因素有关,但是目前还没有研究直接证实利手程度对亲社会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在本研究中初步探究二者的关系。宽恕、利他与其他的亲社会行为类似,都需要共情作为主要的促进条件,基于共情会影响利手程度与宽恕之间的关系,本研究探究利手程度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中共情的中介作用。另一方面,在不同的条件下共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也可能不同,自我损耗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目前为止还没有得出统一的结论,不同的个体在自我损耗的状态下可能会选择做出不同的行为。因此本研究还探究了自我损耗对共情在利手程度和亲社会行为的中介作用中所起的调节作用。本研究从吉林大学选取了214名大学生(M=20.29,SD=2.86)做为测量对象,采用实验法和问卷法结合的方式,通过两项研究考察了利手程度、共情、自我损耗和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一探究利手程度和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二探讨共情在两者的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和...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211工程院校985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
第4章研究二:利手程度与亲社会行为:共情的中介作用和自我损耗的调节作用23图2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4.2研究方法4.2.1被试选取吉林大学112名在校本科生以及研究生作为被试,被试平均年龄20.44岁(SD=2.81)。其中混合利手56人,单一利手56人;男性50名,女性62名。被试随机进入自我损耗组(实验组)和非自我损耗组(控制组)。其中实验组56人(28个单一利手和28个混合利手);控制组56人(28个单一利手和28个混合利手)。4.2.2研究工具利手程度及亲社会行为的测量方式同研究一。共情的测量采用由Jolliffe和Farrington(2006)编制的《基本共情量表》。自我损耗任务参照齐晓栋和张大均(2015)所使用的范式,随机将被试分为自我损耗组和非自我损耗组。自我损耗组被试需要描述最近一次的外出或者旅行,描述字数为150字以上,在这个过程中不可以使用“的”字和“我”字。非自我损耗组被试需要描述最近一次的外出或者旅行,描述字数为150字以上,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要求。在被试完成了5分钟的写作任务后,通过5点计分的问卷形式测量自我损耗的效果,请全部被试评估在完成写作任务时“需要多大努力程度”,“遇到多大的困难”,分数越高代表自我损耗程度越高。4.2.3研究程序由有经验的研究生主试引导被试,告知被试需要调查当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内容与态度的关系。每名被试需要先填写爱丁堡利手测试问卷和基本共情量表,
第4章研究二:利手程度与亲社会行为:共情的中介作用和自我损耗的调节作用28表8认知共情在利手程度与亲社会行为之间中介作用的回归分析(N=112)整体拟合系数回归系数显著性结果变量预测变量RR2FβSEtLLCIULCI亲社会行为利手程度0.330.1113.84***0.330.093.72***0.160.51认知共情利手程度0.210.055.27*0.210.092.29*0.030.40亲社会行为利手程度0.400.1610.36***0.290.093.19**0.110.46认知共情0.220.092.50*0.050.40注:*p<0.05,**p<0.01,***p<0.01。由表8可知,利手程度对亲社会行为的直接预测作用显著(β=0.33,t=3.72,p<0.001),当加入中介变量认知共情后,利手程度对亲社会行为的间接预测作用显著(β=0.29,t=3.19,p<0.01)。利手程度对认知共情的正向预测作用显著(β=0.21,t=2.29,p<0.05),认知共情对亲社会行为的正向预测作用也是显著的(β=0.22,t=2.50,p<0.05)。由表9可知,认知共情的中介效应Bootstrap95%置信区间不包含0,认知共情在利手程度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中的中介效应值为0.15。通过以上的检验,表明认知共情在利手程度与亲社会行为关系中的中介效应显著,假设4得到验证,具体的模型见图3。表9总效应、直接效应及中介效应分解表(N=112)效应值Boot标准误BootCI下限BootCI上限相对效应值总效应0.330.090.170.52直接效应0.290.090.110.46认知共情的中介效应0.050.040.000.140.15图3认知共情在利手程度对亲社会行为影响中的中介效应图(N=11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家庭亲密度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效应[J]. 李露,叶宝娟,倪林英,杨强.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20(01)
[2]自身尴尬与共情尴尬对助人决策的影响[J]. 王小金,徐家颖,郝芳.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9(09)
[3]同情和共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J]. 李嘉. 现代交际. 2019(14)
[4]公平、合作与信任三种亲社会行为的认知神经机制[J]. 王驹,谢慧,张丹丹. 心理学通讯. 2019(02)
[5]不同性别大学生童年创伤、共情与攻击行为研究[J]. 韩凤师,邵淑红. 科教导刊(上旬刊). 2019(06)
[6]学龄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动机[J]. 王欣,张真. 学前教育研究. 2019(06)
[7]青少年共情水平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J]. 周慧强.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16)
[8]累并快乐着:服务型领导的收益与代价——基于工作-家庭资源模型视角[J]. 康勇军,彭坚. 心理学报. 2019(02)
[9]自尊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J]. 梁燕.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23)
[10]短时接触双人电子游戏对幼儿同伴交往与亲社会行为的影响[J]. 刘肖岑,黄翯青,霍梦,窦东徽. 心理科学. 2018(02)
硕士论文
[1]大脑半球互动水平对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D]. 王博韬.山西师范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614404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211工程院校985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
第4章研究二:利手程度与亲社会行为:共情的中介作用和自我损耗的调节作用23图2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4.2研究方法4.2.1被试选取吉林大学112名在校本科生以及研究生作为被试,被试平均年龄20.44岁(SD=2.81)。其中混合利手56人,单一利手56人;男性50名,女性62名。被试随机进入自我损耗组(实验组)和非自我损耗组(控制组)。其中实验组56人(28个单一利手和28个混合利手);控制组56人(28个单一利手和28个混合利手)。4.2.2研究工具利手程度及亲社会行为的测量方式同研究一。共情的测量采用由Jolliffe和Farrington(2006)编制的《基本共情量表》。自我损耗任务参照齐晓栋和张大均(2015)所使用的范式,随机将被试分为自我损耗组和非自我损耗组。自我损耗组被试需要描述最近一次的外出或者旅行,描述字数为150字以上,在这个过程中不可以使用“的”字和“我”字。非自我损耗组被试需要描述最近一次的外出或者旅行,描述字数为150字以上,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要求。在被试完成了5分钟的写作任务后,通过5点计分的问卷形式测量自我损耗的效果,请全部被试评估在完成写作任务时“需要多大努力程度”,“遇到多大的困难”,分数越高代表自我损耗程度越高。4.2.3研究程序由有经验的研究生主试引导被试,告知被试需要调查当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内容与态度的关系。每名被试需要先填写爱丁堡利手测试问卷和基本共情量表,
第4章研究二:利手程度与亲社会行为:共情的中介作用和自我损耗的调节作用28表8认知共情在利手程度与亲社会行为之间中介作用的回归分析(N=112)整体拟合系数回归系数显著性结果变量预测变量RR2FβSEtLLCIULCI亲社会行为利手程度0.330.1113.84***0.330.093.72***0.160.51认知共情利手程度0.210.055.27*0.210.092.29*0.030.40亲社会行为利手程度0.400.1610.36***0.290.093.19**0.110.46认知共情0.220.092.50*0.050.40注:*p<0.05,**p<0.01,***p<0.01。由表8可知,利手程度对亲社会行为的直接预测作用显著(β=0.33,t=3.72,p<0.001),当加入中介变量认知共情后,利手程度对亲社会行为的间接预测作用显著(β=0.29,t=3.19,p<0.01)。利手程度对认知共情的正向预测作用显著(β=0.21,t=2.29,p<0.05),认知共情对亲社会行为的正向预测作用也是显著的(β=0.22,t=2.50,p<0.05)。由表9可知,认知共情的中介效应Bootstrap95%置信区间不包含0,认知共情在利手程度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中的中介效应值为0.15。通过以上的检验,表明认知共情在利手程度与亲社会行为关系中的中介效应显著,假设4得到验证,具体的模型见图3。表9总效应、直接效应及中介效应分解表(N=112)效应值Boot标准误BootCI下限BootCI上限相对效应值总效应0.330.090.170.52直接效应0.290.090.110.46认知共情的中介效应0.050.040.000.140.15图3认知共情在利手程度对亲社会行为影响中的中介效应图(N=11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家庭亲密度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效应[J]. 李露,叶宝娟,倪林英,杨强.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20(01)
[2]自身尴尬与共情尴尬对助人决策的影响[J]. 王小金,徐家颖,郝芳.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9(09)
[3]同情和共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J]. 李嘉. 现代交际. 2019(14)
[4]公平、合作与信任三种亲社会行为的认知神经机制[J]. 王驹,谢慧,张丹丹. 心理学通讯. 2019(02)
[5]不同性别大学生童年创伤、共情与攻击行为研究[J]. 韩凤师,邵淑红. 科教导刊(上旬刊). 2019(06)
[6]学龄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动机[J]. 王欣,张真. 学前教育研究. 2019(06)
[7]青少年共情水平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J]. 周慧强.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16)
[8]累并快乐着:服务型领导的收益与代价——基于工作-家庭资源模型视角[J]. 康勇军,彭坚. 心理学报. 2019(02)
[9]自尊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J]. 梁燕.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23)
[10]短时接触双人电子游戏对幼儿同伴交往与亲社会行为的影响[J]. 刘肖岑,黄翯青,霍梦,窦东徽. 心理科学. 2018(02)
硕士论文
[1]大脑半球互动水平对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D]. 王博韬.山西师范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6144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3614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