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论文 >

依恋与生涯规划团辅改善大学生自我同一性效果比较

发布时间:2024-12-22 04:46
  大学是个体从青少年向成年转变的过渡期,在这时确立自我同一性,对大学生的社会适应、人格稳定将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关于自我同一性的干预研究远远落后于理论研究,虽然生涯规划团体辅导干预自我同一性获得了实证研究的广泛支持,但干预角度较为单一,且对同一性早闭干预效果不显著,因此,有必要开发自我同一性干预的新方案。依恋理论认为,亲子和同伴之间亲密的情感依恋为个体的探索提供安全基地,是同一性形成的基础。已有研究证实了依恋影响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但未有研究者证明依恋干预对自我同一性的促进效果。本研究以依恋理论为基础设计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干预方案,同时对比其与生涯规划团体辅导对同一性的干预效果,以开辟新的同一性辅导方案。本研究以依恋团体为实验组,生涯规划团体为对照组,将招募的24名被试随机分配到两组中,并分别进行10次、每次120分钟的依恋团辅和生涯规划团辅。运用《自我同一性状态客观性测量问卷》、《父母同伴依恋问卷》(IPPA)和《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问卷》分别进行前测、后测和干预结束三个月后追踪测,并结合成员的反馈,考察两种方案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干预效果。研究结果显示:依恋组同一性获得状态的后测与追踪后测...

【文章页数】:4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自我同一性的概念
    1.2 职业生涯规划与自我同一性
        1.2.1 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
        1.2.2 职业生涯规划与自我同一性的关系
        1.2.3 生涯规划团体辅导对自我同一性的干预效果
    1.3 依恋与自我同一性
        1.3.1 依恋的概念
        1.3.2 亲子依恋与自我同一性的关系
        1.3.3 同伴依恋与自我同一性的关系
        1.3.4 依恋干预
        1.3.5 依恋干预自我同一性
第二章 问题提出与研究设计
    2.1 问题提出
    2.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2.1 研究目的
        2.2.2 研究意义
    2.3 研究假设
    2.4 研究设计
        2.4.1 研究对象
        2.4.2 研究工具
        2.4.3 研究设计
        2.4.4 干预过程
        2.4.5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依恋干预组三次测量分数的差异比较
        3.1.1 依恋干预组同一性状态得分的差异比较
        3.1.2 依恋干预组依恋指标得分的差异比较
    3.2 生涯规划组三次测量分数的差异比较
        3.2.1 生涯规划组同一性状态得分的差异比较
        3.2.2 生涯规划组职业自我效能得分的差异比较
    3.3 依恋组与生涯规划组被试同一性状态得分改变量的差异比较
    3.4 干预反馈
第四章 讨论
    4.1 干预效果分析
        4.1.1 依恋团体辅导效果分析
        4.1.2 生涯规划团体辅导效果分析
    4.2 干预的有效因子
第五章 研究结论及建议
    5.1 结论
    5.2 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干预的研究启示
        5.2.1 将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纳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5.2.2 将依恋团辅应用到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干预中
        5.2.3 关注大学生与父母和同伴的关系
        5.2.4 依恋团辅与生涯规划团辅相结合
    5.3 研究的不足与未来研究展望
        5.3.1 被试数量少
        5.3.2 干预设计有待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本文编号:40194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40194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067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