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以生为本”的教育观
本文关键词:试论“以生为本”的教育观,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以生为本"的教育观作为一种教育的价值观,是在超越了个人主体性教育观与反思主体间性教育观基础之上而建立起来的新型教育观,同时也对教育本质提出了根本的质疑;另一方面,作为一种教育的实践方法论,贯彻这一教育观念,将会对我们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一条新的路径。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外文学院
【关键词】: 以生为本 个人主体性 主体间性 教育本质
【分类号】:G40
【正文快照】: 教育是人的活动,是以人为对象的社会活动,人是教育的主体。这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近代以来、尤其是20世纪中后期以来影响了整个世界的一个思潮。“以生为本”或者说“生本主义”,也是这一潮流下的一个产物。它的出现,最为显著地体现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人本主义思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根东;后现代主义与当代高等教育改革[J];江苏高教;2003年02期
2 石中英;重塑教育知识中“人的形象”[J];教育研究;2002年06期
3 尹艳秋,叶绪江;主体间性教育对个人主体性教育的超越[J];教育研究;2003年02期
4 张向葵,吴晓义;自我尊重:学校教育不容忽视的心理资源[J];教育研究;2003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和佳,吴卫丰;论思想政治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从胡塞尔生活世界理论谈起[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王伟廉;高等学校课程管理若干问题的探讨[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2期
3 卢立新;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学科建设,构建包装工程学科平台[J];包装工程;2003年04期
4 赵宗更;薛晓萍;刘兴国;;论高等教育的适应性与自主性——对高等教育内外部关系的再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7年03期
5 周长安;新建本科院校教育质量制约因素初探[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6 徐慧莉,宋立军,陈红;学分制的内涵及对我们的启示[J];长春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7 邓成超,胡思成;适应学分制改革的教育思想观念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8 唐世纲,谭晓林;案例教学基本特征初探[J];成人教育;2004年09期
9 李佑成,唐世刚;城市文化建设中的高等教育[J];成人教育;2005年03期
10 黄勇荣,宋凤宁,凌玲;国有民办高校转轨后的困惑与出路[J];成人教育;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郑宏;;本科通识教育改革后教育质量管理探索——实施两阶段分流制[A];庆祝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暨2003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3年
2 陈小红;;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方法与高等教育科学建设[A];庆祝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暨2003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3年
3 毛勇;;人口学视角下中国高等教育规模速度发展过程中的反思[A];科学发展观和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汇编[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建荣;中国考试思想史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2 张彤;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可持续发展[D];厦门大学;2001年
3 柯佑祥;民办高等教育盈利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4 唐德海;大学课程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5 卢晓中;当代世界高等教育理念及对中国的影响[D];厦门大学;2001年
6 刘承波;信息时代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变革及其运行机制[D];厦门大学;2002年
7 陈益;游戏:放松的智慧[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8 宋永刚;自我发展:高校学术人员管理的新视野[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叶信治;提高大学课程实践自觉性的哲学探讨[D];厦门大学;2003年
10 刘铁;中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凰;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角度看大学生的素质教育[D];厦门大学;2001年
2 张随刚;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3 陈亚玲;高等教育国际化:中国的历史与现状[D];湘潭大学;2002年
4 张永;叙事研究:教育研究中的新动向[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周宏;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主体间新型师生关系的建构[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6 殷小平;高等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2003年
7 李晓波;教育公平观视野下的高等教育分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8 王平;论基于学习方式变革的教学建构[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9 孙龙存;成人元学习能力及其培养的教学策略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10 张克勇;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向葵,孙天威,张林;论自我尊重是“尊重的教育”的心理基础[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2 刘啸霆;评后现代教育[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8年06期
3 张华;教育与人的主体性发展——新主体教育论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07期
4 陈建华;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评析[J];外国教育研究;1998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吴航;游戏与教育——兼论教育的游戏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志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转变[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年19期
2 ;为“官本位”撑起一把伞[J];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11年05期
3 毛福源;;建设开放式网络学习支撑体系的实践与思考[J];中学教育;2003年07期
4 贾宾;;信息技术与课堂效率[J];群文天地;2011年12期
5 王昕;刘彦娟;袁双月;;浅谈和谐教学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大家;2011年17期
6 黄笑冰;;在交流互动中分享差异、寻求共识[J];全球教育展望;2011年07期
7 胥思省;;浅谈张謇教育思想与实践及其对现代社会人才培养的启示[J];中国报业;2011年10期
8 郭玉林;;也谈生本教育[J];学周刊;2011年02期
9 ;优秀班主任荐书榜[J];班主任之友(中学版);2011年Z1期
10 陈茂华;;探寻“减负”的“动力模式”课堂[J];基础教育参考;2011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候玉娜;;重新审视教师服务意识——兼对“教育就是服务的”的反思[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晓霞 张店区莲池学校;以生为本培养自主学习能力[N];淄博日报;2010年
2 安徽省舒城师范学校 钟能文;“以生为本”遭遇操作难题[N];中国教育报;2006年
3 王延瑞;和谐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石[N];北方经济时报;2007年
4 江苏省灌南县教育局局长 陈国恩;从关爱教师做起[N];中国教育报;2009年
5 福建省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章立早;若干学校管理信条点评[N];中国教育报;2007年
6 衡阳市教育局局长、党委副书记 奉祥明;尊重教育规律 推进教育强市[N];衡阳日报;2009年
7 泰州市二中附属初中 魏来勤;以生为本,创建和谐班级[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5年
8 无锡市锡山教师进修学校 严育洪;从学生那里学教书[N];江苏教育报;2009年
9 江苏省教育学会和谐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南通市崇川区教育体育局副局长 顾飞宇;以生为本 和谐教学[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5年
10 刘敏;“你健康快乐了,学校就和谐了”[N];西安日报;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瑶;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2 刘太構;当代中国教育现代性核心因素研究——一种发展教育学的视角[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唐云水;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问题探究[D];苏州大学;2008年
4 常凤霞;王阳明与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之比较[D];河南大学;2009年
5 张艺耀;人性视野下学生全面发展观构建及其教学运作策略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1年
6 刘超良;类精神:当代教育的应然追求[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7 胡朝阳;论人性化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8 黄素娥;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问题探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窦福良;课堂生态及其管理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杜志强;论主体间性课程[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关键词:试论“以生为本”的教育观,,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053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505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