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论文 >

后现代课程观与我国课程实践

发布时间:2017-08-23 18:27

  本文关键词:后现代课程观与我国课程实践


  更多相关文章: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课程观 课程实践


【摘要】:20世纪60年代诞生的后现代主义思潮促进了各个理论领域的变革,课程领域也不例外。在其影响下,出现了后现代课程观。美国著名课程论专家多尔在分析现代范式的基础上,以自组织为核心概念,形成了他的后现代课程理论框架。与现有的课程理论相比,后现代课程观有五个特征:反对权威和去中心化;多元化和差异性;合作与交流;鼓励自我意识和创造性;强调平等关系。后现代课程观给我国的课程实践带来了诸多重要的启示。
【作者单位】: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课程观 课程实践
【分类号】:G423
【正文快照】: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一种泛文化思潮,最早出现在建筑学中,是指那种以背离和批判某些古典特别是现代设计风格为特征的建筑学倾向。后来被广泛地移植于文学、艺术、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甚至自然科学等领域,用以指这些领域中具有类似反传统倾向的思潮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常蕤,马志凌,佘少华;课程走向自组织——后现代课程理论之复杂性解读[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何小微;;后现代知识观及其教育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06年02期

2 刘艳;寻求课程理解——从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得到的启示[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胥英明;后现代体育课程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树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李海;课程理念的反思与重构[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3 周蓓;多学科渗透的音乐课程综合观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4 肖卫兵;杜威课程论的后现代意蕴[D];苏州大学;2004年

5 曹景谐;上海一期、二期课程教材改革初中音乐教科书评析[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6 孙存昌;自组织视野下高校课程特征分析[D];苏州大学;2006年

7 梁莉;音乐综合课程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8 赵闯;从简单到复杂:体育教学思维方式的转变[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9 李定恒;论课程差异化[D];河南大学;2007年

10 曹静;论走向复杂性思维的教学理论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晶;;后现代主义教学理论解读[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年04期

2 张雪;;以4R理论为核心的多尔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及其影响[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3 钟华;;后现代主义视野下教师个体话语空间的培植[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4 赵新成;;后现代主义与教育[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32期

5 王梅菊;赖文;;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对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影响[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6 邱少旭;;后现代主义学生观的反思与调适[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7 胡守敏;;后现代主义教学研究范式:吸纳、批评与出路[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周波;;课程变革的后现代主义审视[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1年03期

9 王会凯;;教师在重塑大学和谐师生关系中的作用[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10 胡艺文;杜超;陈绍东;崔勇;;泛在学习中的教学系统设计:后现代主义视域[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郑旭东;;教学设计的研究范式与理论归属[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黄红艳;;浅论教师的自主性专业化发展[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英语专辑)[C];2006年

3 高天明;;论后现代主义对教育的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刘惠瑾;;后现代主义对教育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A];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郝德永;;课程与文化:一个后现代的检视[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3—2004年度)[C];2003年

6 毛荣建;;学校心理咨询的新模式:焦点解决短期咨询[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游海疆;;生命教育:后现代话语与能量场构建[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6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二)[C];2006年

8 连茂廷;房元霞;;行动研究—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A];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数学教育研究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浅析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程的建设[A];2011年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年会暨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课程与后现代主义[N];中国教育报;2003年

2 西南师范大学教科院:靳玉乐 艾兴;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是什么[N];中国教育报;2005年

3 陈荟 孙振东;教育首先是本土化的[N];中国教育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蒋建华;中国教育研究需要中国气派[N];中国教育报;2004年

5 张强;踪迹学[N];美术报;2006年

6 李  茂 编译 凯文·唐纳利 李 茂;澳大利亚:家长掀起回归基础运动[N];中国教师报;2005年

7 张鹤熊;学生自治[N];温州日报;2005年

8 孙振东;歧义颇多的"教学回归生活世界"[N];中国教育报;2006年

9 山东省潍坊盲校 王培峰;教育哲学:逼近教师灵魂的培训[N];中国教育报;2006年

10 姜冬根;后现代思想对课程改革的启示[N];中国教师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王春光;反思型教师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欧群慧;云南省黎明市孟波镇中学多元文化教师民族志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3 周险峰;教育文本理解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申卫革;后现代知识型观照下教育学知识的实践转向[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5 杨进;论美好生活与学校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李克建;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与教育研究:方法论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邱琳;英国学校价值教育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8 樊亚峤;儒家课程思想的后现代转向[D];西南大学;2011年

9 牛文明;学科和课程的分化与综合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澜涛;试论保罗·弗莱雷“对话式教学”思想的后现代主义特征[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李军;基于后现代语境的师生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潘新民;我国“新课改理念”的后现代主义倾向评析[D];西南大学;2007年

4 樊亚峤;儒家课程观及其现代教育价值[D];西南大学;2008年

5 陈卓;后现代主义对当今学校道德教育中“交往”问题的解读[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6 吴初平;基于Moodle的《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设计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7 侯丽羽;当前德育:走现代思想与后现代思想的融合之路[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8 白冰;后现代视野下教师观的重读[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郭德yN;论教育本质的三种哲学观[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丁怡颖;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材弹性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7265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7265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1bc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