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压力释放方式与成长关系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30 16:15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压力释放方式与成长关系的研究
【摘要】: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大学生心理压力之大前所未有。本研究旨在全面客观地探求大学生心理压力释放方式与成长之间的关系,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在前期的数据调查中,本研究采用自编“大学生心理压力释放方式问卷”和艾森克人格问卷,对江西省三所不同类别高校不同年级的50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并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分析统计。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在心理压力释放方式的选择上主流是积极向上的,大学生心理压力释放方式主要由“内部释放”、“对外宣泄”、“自我隐蔽”和“寻求帮助”四大类别构成,并在性别、年级、学科和学校类别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但在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间,不同状况家庭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本文认为,大学生自身不同的压力应对方式、动机、认知和价值观,对他们的成长产生不同的影响;大学生心理压力释放方式由消极向积极转化,积极的心态是转换的首要条件,合理的认知是转换的关键,有效的自我调控是转换的有效手段,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是转换的动力源。 笔者还对如何引导大学生心理压力合理释放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以大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压力释放方式为基础,正确的家庭教育为纽带,学校的外力支持为保证,政府和公共舆论的支持为依托,引导大学生积极释放心理压力,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压力 压力释放方式 成长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G44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引言8-9
- 第1章 概述9-13
- 1.1 大学生成长的涵义9
- 1.2 大学生心理压力释放方式研究概述9-11
- 1.2.1 心理压力的概念9
- 1.2.2 心理压力释放方式的涵义9-10
- 1.2.3 大学生心理压力释放方式研究的现状10-11
- 1.2.4 以往研究中存在的不足11
- 1.3 本研究要解决的问题及创新之处11-13
- 第2章 大学生心理压力释放方式与成长关系的现状调查与分析13-37
- 2.1 大学生心理压力释放方式的调查与分析13-26
- 2.1.1 研究对象13-14
- 2.1.2 研究方法14-17
- 2.1.2.1 艾森克人格问卷(简称 EPQ)14
- 2.1.2.2 自编“大学生心理压力释放方式问卷”14-17
- 2.1.3 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讨论17-26
- 2.1.3.1 不同性别大学生选择心理压力释放方式的T检验17-18
- 2.1.3.2 不同学校类别大学生选择心理压力释放方式的方差分析18-19
- 2.1.3.3 不同年级大学生选择心理压力释放方式的方差分析19-20
- 2.1.3.4 不同学科类别大学生选择心理压力释放方式的方差分析20-21
- 2.1.3.5 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选择心理压力释放方式的T检验21-22
- 2.1.3.6 不同家庭状况大学生选择心理压力释放方式的方差分析22-23
- 2.1.3.7 大学生心理压力释放方式与EPQ测验结果的相关分析23-24
- 2.1.3.8 自编“大学生心理压力释放方式”问卷项目结果分析24-26
- 2.2 影响大学生心理压力释放方式的心理机制26-28
- 2.2.1 压力源的大小是影响大学生对压力释放方式选择的首要原因27
- 2.2.2 动机差异是大学生选择不同压力释放方式的影响因素27
- 2.2.3 认知结构是影响大学生选择压力释放方式的心理基础27-28
- 2.2.4 价值观冲突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压力释放方式的重要原因28
- 2.3 大学生心理压力释放方式选择的偶然性与必然性分析28-30
- 2.4 不同的心理压力释放方式对大学生成长产生的影响30-34
- 2.4.1 心理压力积极释放方式对大学生个体成长的影响30-31
- 2.4.2 心理压力消极释放方式对大学生个体成长的影响31-34
- 2.5 大学生心理压力消极释放向积极释放转化的条件与动力源分析34-37
- 2.5.1 积极的心态是转换的首要条件34
- 2.5.2 合理的认知是转换的关键34-35
- 2.5.3 积极的自我调控是转换的有效手段35-36
- 2.5.4 正确的方法是转化的保证36
- 2.5.5 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是转化的动力源36-37
- 第3章 对策研究37-43
- 3.1 大学生角度—大学生要掌握适合自己的心理压力释放对策37-38
- 3.1.1 正确归因,提高自我教育能力37
- 3.1.2 广泛参与社会实践,,促进自我健康成长37-38
- 3.2 家庭角度—重视家庭教育的正确性38
- 3.2.1 父母对子女要有恰当的期望值38
- 3.2.2 营造宽松的家庭氛围38
- 3.3 学校角度—为大学生心理压力合理释放提供外力支持38-41
- 3.3.1 学校应对大学生的心理压力状况予以足够重视39
- 3.3.2 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39
- 3.3.3 促使大学生不良清绪合理宣泄39-40
- 3.3.4 教育学生认识社会的复杂性,增强心理耐挫力40
- 3.3.5 加强网络建设,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效性40
- 3.3.6 开展心理测试,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40-41
- 3.3.7 发挥校园文化的减压功能41
- 3.4 社会角度—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形成和谐成长氛围41-43
- 3.4.1 创造良好的心理文化氛围41-42
- 3.4.2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与媒体宣传42
- 3.4.3 优化社会环境42-43
- 第4章 结论43-45
- 4.1 研究结果43
- 4.2 尚需继续研究的问题43-45
- 致谢45-46
- 参考文献46-48
- 附录 A 大学生心理压力释放方式调查问卷48-50
- 附录 B EPQ成人问卷50-53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53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琳慧;刘佳佳;;大学生学习倦怠与压力释放方式的相关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邹晶;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大学生压力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7603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760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