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课改理念及其实践适切性的思考
本文关键词:关于新课改理念及其实践适切性的思考
【摘要】:我国的第八次课程改革已进行了六年多,这是一次持久的革命,其课程理念面临新的转型与构建。而新理念的引入与当前的社会背景适宜与否,可能性有多大,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对此,又可以从社会背景因素与教育传统因素等方面讨论分析新课程理念在我国发展的条件、问题与前景,以此强调教育发展的本土化趋向,并通过促进对这类问题的探讨使新的课程理念尽快为我们的文化所内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改革。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理念 社会背景 教育传统 适切性
【分类号】:G423
【正文快照】: 新课程改革历时已经六年多,赞成与反对、激进与保守之间都还在热烈的讨论与较量中。每一次改革必然经历思想观念的深刻转变、心理上的阵痛以及习惯性行为的对抗,而此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不例外。但仍可以看到教育理论界、实践界正开始逐渐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来进行评价和反思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钟启泉;概念重建与我国课程创新——与《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作者商榷[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1期
2 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3期
3 黄甫全;新中国课程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教育研究;1999年1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增编;;教学范式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2 钟启泉;概念重建与我国课程创新——与《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作者商榷[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1期
3 李现平;;中国教育改革的辩证思考[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1期
4 江峰;;客观与主观:当代课程哲学的两种知识观评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4期
5 黄文仁;刘英杰;;学校体育改革应注意理性教育与非理性教育的有机整合[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6 高畅,王雪峰;儒家思想与青少年犯罪预防[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3年05期
7 陈玉秋;;从思维训练角度评价语文课堂教学[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8 黄甫全;跨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路向探讨[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9 张育平;教育改造文化的作用机理探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年02期
10 李晓宏;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浅论[J];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志强;王雪坤;勾德明;;大学本科教学管理模式的思考[A];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教学改革论文专辑[C];2007年
2 钱林晓;王一涛;;对应试教育条件下学生学习行为的模型分析[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3 余红霞;;探析建构主义音乐教学理论与实践[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岳龙;现代性境域中的传统[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2 郑家福;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文化检讨[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郭长江;中国近现代科学教育变革的文化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王海燕;地域文化与课程[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彭虹斌;课程组织研究——从内容到经验的转化[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彭泽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评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刘宇文;社本主义教育反思[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马宏佳;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教学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9 胡绪阳;语文德性论[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10 王平;课程改革中的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宏钢;桂西南农村小学新课程实施个案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2 孙群英;普通高中理科综合课程设置的设想[D];贵州师范大学;2005年
3 方胜利;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陈春红;试论儒家和谐教育理念及其现代启示[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5 姚冬琳;小学社会科整合类型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6 袁艳;教师选用教学方法现状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7 杨波;知识经济时代思想政治课活动课程探索[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8 靳淑敏;小学自然教师科学素养观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秦立霞;近20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与启示[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10 徐陶;我国新时期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3期
2 王策三;保证基础教育健康发展——关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3 黄甫全;论课程范式的周期性突变律[J];课程.教材.教法;1998年05期
4 王策三;迫切的要求和长期任务:提高教育质量[J];江西教育科研;1999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明广;;如何构建和谐师生关系[J];现代教育;2011年Z2期
2 彭小虎;;教师工作生活质量现状及其问题与对策——基于问卷调查与社会背景变量交叉分析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1年03期
3 金阿宁;王海胜;;近代中国私塾改良动因论析[J];北方论丛;2011年04期
4 何桂华;;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微[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09期
5 陈惠谊;;教师如何做到爱学生[J];教育;2011年19期
6 高俊霞;;对教师知识权威之考察[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7 王文娟;;情境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模式[J];北京教育(高教);2011年09期
8 叶才进;;英特尔未来教育的创新[J];新课程(综合版);2011年07期
9 刘志华;杜迎春;;国际成功校长项目——中、美、澳三国成功校长比较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11年06期
10 魏丽娜;;教学过程中的“知识标定”与“因材施教的异化”[J];咸宁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仲贤;张增慧;刘光智;;云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颜色爱好的调查研究[A];全国第六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7年
2 潘欣;;大学生面对社会突发事件的心理危机干预策略[A];2004医学心理、军事心理、康复心理、医学心理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3 朱菁菁;;自我同一内涵心理冲突[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广东省汕尾市小风帆艺术学校课题组;;为和谐发展、实效操作的德育模式而探索 三结合德育教育模式构建的研究与实验[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四卷)[C];2005年
5 周明远;程功明;;用协同理论指导学校心理教育的研究[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四卷)[C];2005年
6 卜金梅;;浅谈优化学生无意识心理[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7 戚国军;;“家校共育”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8 钱家荣;;教师职业压力研究和主要应对策略[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江苏卷)[C];2010年
9 惠圣;;教育服务观——新世纪教育理念——论教育服务观确立的社会背景[A];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二)[C];2004年
10 钱林晓;王一涛;;对应试教育条件下学生学习行为的模型分析[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茂 编译;英国:家庭住址决定学习成绩[N];中国教师报;2006年
2 高静邋编译;促进教育公平 经合组织赠送10条妙计[N];中国教育报;2008年
3 李茂林邋胡乐乐 高靓 编译;英国教育促进社会流动30年未见效?[N];中国教育报;2007年
4 马桂花;英专家:男女分校,女生成绩并没更好[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5 李元卿;高逆商:化逆境为顺境[N];健康报;2006年
6 沈英甲;男女生应该分开教育吗?[N];科技日报;2007年
7 新文;重点学校办给谁?[N];中国妇女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马海燕;教育不公平是最大的不公平[N];山西政协报;2005年
9 江苏省张家港市云盘实验小学校长 赵建华;让每个角落都充满育人气息[N];中国教育报;2006年
10 记者 马霞;“二十一世纪数字化学习”高峰论坛举行[N];科技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邵燕楠;走向“情境”与“问题”[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李秉中;教育均衡发展的制度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柱校;家庭背景和社会背景对个人收入和教育回报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7年
2 焦红艳;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农村教育公平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7年
3 胡茂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青少年感恩教育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8年
4 宿向东;新加坡学校公民道德教育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7年
5 白延峰;反思型教师教育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6 魏颖;学习型社会背景下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楚旋;西方自然连贯主义教育管理观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07年
8 吕杰昕;课程场域中的权力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黄会欣;初中生校园欺负行为的干预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10 刘晓华;论我国政府落实教育公平责任的现状与对策[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7785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778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