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爱国主义教育比较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日爱国主义教育比较研究
【摘要】:中日两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存在着相同的地方,在社会意识形态、民族心理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的地方。对比中日两国的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我们取长补短,提高我国爱国主义教育效果。
【作者单位】: 广东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关键词】: 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 日本
【分类号】:G41
【正文快照】: 从地理位置上看,中日同属亚洲国家,两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都存许多相似之处。然而又由于各自的社会意识形态、民族心理等方面的特点,爱国主义教育又存在很大的差异。研究两国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异同及原因,有利于我们扬长避短,更好地促进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丽荣;中日道德教育的异同[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凌宏;;国外爱国主义教育对我国的启示[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2 林素琴;;对中日德育的不同点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J];才智;2009年11期
3 蔡静俏;;英国学校德育教育对我们的启示[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10期
4 蔡攀科;;试谈传统文化对中日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影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2期
5 王威;;中日中小学德育教育的途径与方法之异同及对我们的启示[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9期
6 姚舜;;日本道德教育的历史沿革与特征[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0年12期
7 薛传佳;;中日思想政治教育比较探析[J];教学与管理;2009年31期
8 张宛;日本学校教育荒废的现状成、因及对策[J];世界教育信息;2005年08期
9 张科;刘亮亮;;日本德育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年11期
10 薛传佳;;中日思想政治教育比较探析[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兰卉;日本传统文化对青少年道德教育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齐芳;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2004年
3 谢瑞君;日本道德教育价值取向的嬗变与思考[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赵静;论日本人的集团意识及其对我国道德建设的启示[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程增俊;现代化进程中公民道德建设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6 李文晋;道德教育本质探析[D];四川师范大学;2006年
7 曾巧林;日本战后道德教育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7年
8 金姬月;中韩两国小学德育课程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07年
9 王绪;高职生德育方法的问题与对策探讨[D];西南大学;2008年
10 谢惠莲;当代中日中小学活动德育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林罡;;历史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J];社科与经济信息;2002年05期
2 兰世书;;插图与爱国主义教育[J];中学物理(初中版);1997年05期
3 孙虹;;爱国主义教育应贯穿于历史教学始终[J];中国校外教育;2011年11期
4 罗国林;“中华英豪”誉惊日本──兼答《“中华英豪”富惊日本》作者[J];中小学管理;1996年Z1期
5 冯艳;;中国抗战历史与爱国主义教育[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金为明;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六个“有”[J];中小学管理;1996年02期
7 李亚茹;;我爱宝岛台湾[J];青少年日记;2010年10期
8 赵华;;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探索[J];文教资料;2011年19期
9 张兰;;当代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的特征及其启示[J];文学教育(中);2011年07期
10 邓杰;;《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鲁丹成;桂孙来;;弘扬五四运动精神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A];辉煌的历程——纪念建国50周年学术研究文集[C];1999年
2 李健敏;彭赞文;;论邓小平同志爱国主义教育思想的特色[A];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4年
3 滕树立;;外语翻译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第6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07年翻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金炳华;;弘扬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在《大江南北》创刊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A];上海市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第五届年会纪念特刊[C];1997年
5 王铭;;关于孝与公民爱国意识的思考[A];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郭裕怀;;搞好爱国主义教育——在三晋抗战文化研讨会上的讲话[A];三晋文化研究论丛(第二辑)——山西抗战文化研讨专集[C];1995年
7 杜加金;;档案馆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A];创新与发展——山东省档案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山东省档案学会第六次档案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8 齐成玉;;利用文史资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A];中国近现代史及史料征集研究(二)——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9 刘锡印;;关于利用古代科技文物,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思考[A];北京博物馆学会第四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10 寇崇玲;兰继军;;陈鹤琴论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日民间感情之患[N];南方周末;2004年
2 本报记者 张静宇;“为日中友好决不退缩”[N];人民日报;2005年
3 张军;破除僵局看日本[N];中国财经报;2004年
4 曹雨 吉也 本报记者 郑贝妮;历史不仅需要铭记[N];中国民族报;2004年
5 李欣;这是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教材[N];青海日报;2008年
6 何民;日本总攻“号外” “自曝”侵沪之战[N];中国档案报;2005年
7 本报驻日本记者 孙东民;日本第六十个“8·15”观察(上)[N];人民日报;2005年
8 ;60年前的今天,日本降了![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9 曹长根;弘扬“两个第一”精神 推进爱国主义教育[N];衡水日报;2005年
10 鹿永建;胜利从此属于中国人民[N];经理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三毛;在两个主义之间:日本刑事审判模式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2 宋玉成;中日吸收西方写实油画比较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3 雷鸣;日本节能与新能源发展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熊琳;日本劳动争议解决制度及其最新发展[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5 李兵;对外直接投资贸易效应研究[D];辽宁大学;2008年
6 李朝辉;浅层文化中断与深层文化中断[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7 节艳丽;对日本战后基础研究发展与诺贝尔科学奖获得的历史考察[D];清华大学;2004年
8 宿久高;中日新感觉派文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刘伟东;日本中小企业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3年
10 安洋;日本特殊法人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爽;关于加强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2 陈冬良;校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服务质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保勇;赣文化与中学爱国主义教育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4 杨慧;谈旅游产业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林仁琅;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廖黎芳;网络时代的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唐寿东;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刘凤茹;试论傅作义与绥远抗战[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朱海燕;日英同盟在日本侵华史上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4年
10 汤晓玲;新时期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创新研究[D];武汉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8315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831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