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论文 >

羞耻感教育及其实施途径

发布时间:2017-09-14 19:30

  本文关键词:羞耻感教育及其实施途径


  更多相关文章: 羞耻感 教育 实施途径


【摘要】:羞耻感是指行为主体对自己的思想与行为有悖于自己内心赞同的道德、伦理、标准、规范、价值观等时产生的一种带有不光彩、不体面体验的情感。在教育中实施羞耻感教育,就是要通过树立正确导向,营造良好校园文化,结合心理健康教育、赏识教育,举行各种有益活动,并适当运用惩罚手段,根据学生的心理、道德发展水平,进行个性化羞耻感教育,培育学生的移情能力、合作精神、自制自爱、责任心等良好品质,通过教会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妥善管理自己的羞耻感,进而促进个人的成长,最终达到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目的。
【作者单位】: 江苏工业学院计算机系
【关键词】羞耻感 教育 实施途径
【分类号】:G41
【正文快照】: 一、羞耻感的内涵及教育意义(一)羞耻感的内涵知耻,是人性的标志,“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我们将羞耻感界定为“行为主体对自己的思想与行为有悖于自己内心赞同的道德、伦理、标准、规范、价值观等时产生的一种带有不光彩、不体面体验的情感”。这一界定至少有以下两层含义:(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乔建中,王辉;羞耻感的"罗盘应对理论"及其德育意义[J];思想.理论.教育;2004年09期

2 施承孙,钱铭怡;羞耻和内疚的差异[J];心理学动态;1999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景萍;现代社会工作的基本特征:制度化利他主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S1期

2 皮湘林,王伟;医患关系物化困境的伦理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02年07期

3 郭芙蕊;劳动对人提升作用的现代解读[J];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11期

4 王虹艳;解构与重塑——女作家重写母亲的文化阐释[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5 李朝东;精神撒娇与拒绝媚俗[J];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01期

6 李骅;;马克斯·舍勒怨恨理论的伦理之维[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7 谢映,侯其强;论羞愧感、自卑感在贫困生中的恶性循环及其教育控制[J];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3期

8 王一川;现代性体验与文学现代性分期[J];河北学刊;2003年04期

9 刘合行;;道德价值概念研究评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10 刘翠;;意义与局限:舍勒哲学人类学的评价[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俊潭;电视传播与转型期中国农民的意识现代化[D];复旦大学;2004年

2 朱晓宏;学校对学生道德成长影响之检讨[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刘翠;人的生存本体论结构[D];黑龙江大学;2003年

4 李庆宗;在理性与价值之间[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5 彭虹斌;课程组织研究——从内容到经验的转化[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杨庆东;自由意志的追寻[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张向东;理性生活方式的重建——哈贝马斯政治哲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8 张彭松;社会乌托邦理论反思[D];清华大学;2004年

9 林丹;王阳明哲学的现象学解读[D];北京大学;2005年

10 余泽娜;经验、行动与效果的彰显[D];复旦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新坤;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的文化特质[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2 冯炜;文化的衰解及图像折射[D];南京艺术学院;2002年

3 王蓓 ;虚拟内疚的机制及其德育价值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4 张等菊;道德教育:生态学视界的研究及其合理性论证[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刘全心;教师在学校德育中的理性自觉[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谢锦霞;现代教育的合理性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赵宁宁;课程本质研究的文化哲学分析[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刘映红;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女性羞感缺失[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9 陈晓云;德性的信仰基础及其现代境遇[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10 柳清华;虚无与信仰[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乔建中;论自我观念及其教育问题[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教育名言[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1年07期

2 胡文晶;张磊;;能不能做一个心灵捕手[J];大众心理学;2005年02期

3 姚文革;心理学技术在教育转化中的应用[J];中小学管理;1998年06期

4 马征东;;芬兰:教育延续民族的生命力[J];今日教育;2011年06期

5 王高成;;从教育的视角解读“人”[J];文学教育(下);2011年07期

6 沈岚;;如何做好成教班班主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年10期

7 董庆保;;从《易经》中“德”看师德[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8 李自璋;;中学生青春期教育问题及对策[J];泸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9 傅裕;;用“宽容”营造“和谐”[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19期

10 贺麟迤;;有爱,没有不可教——从《窗边的小豆豆》看对“窗边”学生的教育[J];青年文学家;2011年1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明莲;;教育者的责任及其反思[A];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九次年会交流论文论文集[C];2004年

2 杨忠民;;高境界教育者是教育成功的关键[A];中国盲人按摩学会医院管理工作委员会及教育分会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1年

3 贺西庆;;千锤百炼始成钢——后进生教育问题的思考[A];教研撷华——青海师大附中建校45周年论文集[C];1999年

4 傅爱芳;;疏导初中生逆反心理的思考[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四)[C];2009年

5 左冬晴;;让教育更具人性化的魅力[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6 王颖;魏宏纯;;教育者的自身素质及教育现状调研报告[A];和谐社会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研究报告——首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5)[C];2005年

7 刘影;;记录学生成长足迹,,促进学生健康发展[A];首届“健康杯”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暨颁奖大会论文集[C];2002年

8 黄健;;不良心理因素对智优生创新精神的影响的调查与分析[A];首届“健康杯”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暨颁奖大会论文集[C];2002年

9 左冬晴;;让教育更具人性化的魅力[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三)[C];2009年

10 傅爱芳;;疏导初中生逆反心理的思考[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化栋 甘肃省庆阳市教育局局长;做一名有思想的教育者[N];中国教育报;2009年

2 王永杰;教育者的可贵品质是思考[N];咸阳日报;2010年

3 调兵山市教师学校 张文艳;教育者应以书为师[N];铁岭日报;2011年

4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吴遵民;不能只重“资本”不“育人”[N];解放日报;2011年

5 刘尧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评论研究所所长、教授;教育应该教人成为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柳丽娜 本报记者 周余涛;西安宝鸡教育高收费令人忧[N];中国消费者报;2011年

7 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教文体局 戴金基;以教科研为引领 让教育者成“家”[N];中国教育报;2009年

8 杨玉东;教师教育者应行走在理论与实践断层之间[N];中国教育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程国媛;教育:远离功利 亲近人性[N];山西日报;2011年

10 岳陆;追求以文化为内涵、以生活为载体的教育[N];天津教育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吉贺;论“负面”教育的意义[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薛晓阳;学校制度情境中的学生道德生活[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朱光明;表扬与批评的意义[D];北京大学;2008年

4 周兴国;教育自由及其限度[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5 林海亮;全面理解正面教育原则[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仲建维;沉重的主体[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胡红梅;理解教育视野下“弱势学生”发展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薛忠祥;当代中国教育的应有价值取向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张华龙;体悟教育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徐湘荷;生态教育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晶;羞耻感教育模式探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2 商倩倩;初中生易羞耻倾向与家庭环境的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 崔君红;中学生专业心理求助态度及其与羞耻感和问题认知的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4 王媛媛;羞耻心培育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5 张圣洁;教师教育者的基础教育素养提升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吴俊芳;教师专业化:教育者的实践理性回归[D];山西大学;2008年

7 王辉;羞耻感的理论问题及其德育价值探讨[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8 刘长敏;中学生社会自我、学业自我、羞耻感及其关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9 樊召锋;中学生内疚与羞耻关系的实证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李萍;教师教育者专业标准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8519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8519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c62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