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论文 >

网络教学双向立体沟通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2 04:39

  本文关键词:网络教学双向立体沟通模式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网络教学 双向 立体沟通 模式


【摘要】:在学习方式变革背景下,文章探讨了以网络教学双向立体沟通教学模式为核心的交互模式,借助信息技术帮助教师、学习者合理组织教学,实现双向沟通,效果优化,成本下降,知识共享,提高教学效能。
【作者单位】: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南京师范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关键词】网络教学 双向 立体沟通 模式
【分类号】:G434
【正文快照】: 一、双向立体沟通教学模式的基本架构由导学教师、学业顾问、呼叫中心构成的双向立体沟通学习支持系统,包含三层意思:一是由各种教学资源、导学资源组成的知识场;二是建立在网络环境和人际交互的虚拟与现实交互场;三是通过各种讨论、对话、沟通活动形成的文化场。双向立体沟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洁,赵蔚,缪凯;基于网络的个性化、协作式学习环境的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3年08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盛华;认知心理学的多元化状态与教育研究中的理论选择[J];中国教育学刊;1999年02期

2 顾力雄,陈琦;认知灵活性理论、超文本和Internet网络教学[J];心理学动态;1998年03期

3 陈昭君;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教学观及其对数学教育的启示[J];柳州师专学报;2000年03期

4 禹实;;建构主义理论对高校教学改革的意义和启示[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5 王金云;论建构主义的师生角色观[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6 黄玲;开展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J];中国远程教育;2004年03期

7 江静;;机械制造基础课程项目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8 曹霞;;建构大学英语教学中新型的师生角色[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年01期

9 左银舫,陈琦;中小学教师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的初步研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10 彭涛;刘宏哲;;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Java语言教学中的应用[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兴伟;基于知识本体的E-learning系统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2 钟志贤;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框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朱德全;问题系统教学设计探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4 张桂春;激进建构主义教学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5 刘承波;信息时代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变革及其运行机制[D];厦门大学;2002年

6 魏永红;外语任务型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徐振宁;基于本体的Web数据语义信息的表示与处理方法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2年

8 彭兵;基于学习对象的教学设计模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张云燕;社会建构主义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D];复旦大学;2004年

10 李青;学习活动建模[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红军;使用多媒体电脑技术辅助外语教学可行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2 毛德明;基于建构主义的初中生物学教学设计及应用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廖剑宇;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中学物理教学的研究与实践[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4 刘桂安;中学数学课堂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陶李;网络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龚丽萍;基于问题与问题解决的应用题教学对小学五年级学生元认知发展影响的实验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刘春;建构主义的道德学习观及其教育学意义[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凡萍;中学生反思性数学学习的教学策略与实践探索[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钱华;高中生对“电解质溶液”的相异构想及概念转变策略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10 孙琦;大学生英语阅读观念分析与教学设计改进[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邓晖,徐梅林;网络学习环境之个性化属性调查及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03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大洋;;网络教学让课堂焕发新活力[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年Z2期

2 沈军;乔丽;杨维磊;;浅谈网络教学新模式[J];群文天地;2011年02期

3 林超哲;;奏响“职业高中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和谐之音[J];中小学电教(下);2011年07期

4 蒋平;;数学网络教学应培养学生的“学、练、研”能力[J];数学之友;2011年01期

5 闫春燕;;关于计算机网络教育的几点认识[J];新课程学习(中);2011年05期

6 李玉玲;吴姗姗;;网络教学中学生发展的利弊分析[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1年07期

7 何朝银;詹志华;;网络教学之哲学审思[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8 李剑;;信息时代下学校网络教学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19期

9 王金昌;;网络教学中对教师基本素养的要求[J];现代企业教育;2011年12期

10 刘峰;;浅析现代教育技术在网络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云;;网络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换[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C];2005年

2 王丽珍;;基于网络的本土化研究性学习的优势及模式的探讨[A];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新模式研究[C];2006年

3 赖小斌;;基于网络的协同学习(WBCL)初探[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阎保平;;网络教学是未来教育发展趋势之一[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7:教育创新与创新人才培养[C];2007年

5 冷育茂;;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思考[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江苏卷)[C];2010年

6 唐跃平;唐清安;;网络教学对高等学校教育职能的改变与影响[A];教育技术应用与整合研究论文[C];2005年

7 岳振军;郑学瑜;;网络教学系统评估问题研究[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花洁;;探索构建网络环境下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优势互补的新型学习模式[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吕建平;姜艳萍;;网络教学环境下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培养途径[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寇立栋;;基于网络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析[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献梅 盂县职业中学教师;浅析网络教学和传统教学[N];山西经济日报;2009年

2 浙江省桐乡市求是实验中学 邓亚玲;支教网络教学中的“一箭双雕”[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9年

3 河南省西平县职业教育中心 张丽娜;浅议计算机网络教学[N];学知报;2010年

4 袁原;网络教学冲击传统大学[N];经济参考报;2011年

5 张彩红;网络教学不是目的[N];中国教育报;2003年

6 陈支援;网络教学 离我们有多远[N];河北经济日报;2003年

7 金海航教育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李瑾瑜;网络教学优势何在?[N];中国教育报;2000年

8 曹书成;创设网络教学的软环境[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2年

9 浙江省余姚市实验小学 许憬;网络教学热中的冷思考 系列之一[N];中国教育报;2003年

10 浙江省余姚市实验小学 许憬;网络教学热中的冷思考[N];中国教育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志文;范式转变与理论构建[D];厦门大学;2006年

2 陈品德;基于Web的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刘名卓;网络课程的可用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徐朝军;网络课程效能自动评价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如霞;网络教学支撑平台的安全管理研究与应用[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2 汪琛;网络教学交互策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3 贯丛;长春地区物理学科网络教学现状调查及其引发的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姜庆;网络教学过程的控制与管理[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5 王亚华;网络教学中的VRML应用[D];合肥工业大学;2002年

6 周榕;网络教学的交互设计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7 朱玉梅;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靳强;基于网络教学交互策略的差异教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亓小涛;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10 白静慧;地方高校应用网络教学问题的研究[D];延边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8988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8988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423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