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论文 >

论人之生命完整性与教育

发布时间:2017-10-01 01:10

  本文关键词:论人之生命完整性与教育


  更多相关文章: 个体生命 完整性 教育


【摘要】: 人作为一种活生生的生命存在于世界之中,是一种完整性的存在。人之生命完整性意味着人终极的圆满存在,是生命的底色,是人们对肉体与精神、个体性与社会性和谐统一的永恒追求。实现人之生命的完整性就意味着要去追求这种生命的和谐性。“和谐”是人之生命完整性最为突出的表征。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就是要培育完整的生命,强调生命各个方面品质的协调发展。人之生命的完整性的实现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是人从一个自在的存在走向自为的存在。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关注人的主体性,不断引领人超越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而且这个过程是无止境的。人对“完整性”的追求并不是对结果的追求,人的生活就处于不断超越的过程中,这是人的存在方式。人之生命的完整性具有一种乌托邦的色彩,它永远在前方,永远象征着一种可能的生活,是教育的不懈追求。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识读人之生命完整性。探讨了“人之生命完整性”的内涵、提出了人之生命完整性是生命之底色。 第二部分,人之生命完整性:教育的不懈追求。诉求肉体与精神的合一、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个体与社会的融合、现实与未来的共通。教育不断超越,凸显“完整”,创造自为的世界、超越个体的世界,从而寻找意义的世界。 第三部分,现实教育中对人的完整性的异化及其归因分析。列举了现实教育中人的完整性被异化的种种表现,并对之进行归因分析。 第四部分,人之生命完整性生成的教育构建。探索教育如何关注人之生命完整性。主要从实施“全人”的教育内容;倡导“学会关心”的教育活动;运用“个性化”的教育形式;重塑“和谐”的“精神家园”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个体生命 完整性 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G40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9
  • 引言9-10
  • 一、人之生命完整性:生命之底色10-20
  • (一) 人之生命完整性的意蕴10-17
  • 1. 人之生命完整性的内含10-15
  • 2. 人之生命完整性的表征15-17
  • (二) 人之生命完整性还原生命底色17-20
  • 二、人之生命完整性:教育的不懈追求20-30
  • (一) 诉求“和谐”:教育的应有之义21-25
  • 1. 肉体与精神的合一21-22
  • 2. 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22-23
  • 3. 个体与社会的融合23-24
  • 4. 现实与未来的共通24-25
  • (二) 走入澄明之境:教育的诗情守望25-30
  • 1. 创造自为世界26-27
  • 2. 超越个体世界27-28
  • 3. 寻找意义世界28-30
  • 三、现实教育中对人之生命完整性的异化及其归因分析30-42
  • (一) 现实教育中对人之生命完整性的异化30-36
  • 1. 价值理性的缺失30-31
  • 2. 超越精神的退隐31-32
  • 3. 教育观念的桎梏32-35
  • 4. 精神家园的坍塌35-36
  • (二) 人之生命完整性在现实教育中异化之归因分析36-42
  • 1. 超强“社会化”的教育对生命灵动性的压抑36-37
  • 2. 人文教育的失落和科学主义的肆虐37-38
  • 3. 教育与生活世界的断裂38-41
  • 4. 规训式教育对学生个性的阉割41-42
  • 四、人之生命完整性的教育重构42-66
  • (一) 实施“全人”的教育内容42-49
  • 1. 健康体魄的生成42-43
  • 2. 健全人格的形成43-47
  • 3. 社会生命的成长47-49
  • (二) 倡导“学会关心”的教育活动49-54
  • 1. 建立“关心他人”的合理的教育交往观50-53
  • 2. 整合“关心未来”的课程53-54
  • (三) 运用“个性化”的教育形式54-59
  • 1. 激发个性发展潜能的创新意识55-56
  • 2. 突出个性发展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56-58
  • 3. 创设个性发展多元化格局的多维评价方式58-59
  • (四) 重塑“和谐”的“精神家园”59-66
  • 1. 实施“教化”,,引导和激励学生个体生命61-62
  • 2. 生成良好的道德教育生态环境62-64
  • 3. 走向“类生命”生成的道德主体64-66
  • 结语66-67
  • 参考文献67-74
  • 后记74-75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小平;许彩萍;;“新生家园”主题教师博客模式研究[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本文编号:9514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9514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386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