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公立高校法律身份变化与公法财团法人改革——基于法律文本的分析
本文关键词:德国公立高校法律身份变化与公法财团法人改革——基于法律文本的分析 出处:《比较教育研究》2013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当前德国公立高等学校的法律身份呈四种变化类型。在保持公立高校公益性的前提下,黑森州法兰克福公法财团法人大学改革不仅实现了包括接受捐赠、国家认可和享有独立权利能力在内的组织革新,而且使高校更具筹资的主动性、组织的开放性和管理的自主性。改革的可能影响在于:淡化公立高校的"国家机构"身份,"财团法人"身份成为一种明确的法律存在形式;仍然坚持公法思路,高校的"公私合流"趋势尚不明晰;强化政府对公立高校的捐助支持,改革的可持续性以及可推广性却有待观察;增强了高等学校的自身责任,高校履行自身责任的能力则尚难料断。
[Abstract]:At present, the legal status of public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in Germany is divided into four types. Under the premise of maintaining the public welfare of public universities, the reform of Frankfurt University of Public Law in Hesse not only includes accepting donations.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including the ability of the State to recognize and enjoy independent rights, and to mak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ore active in raising funds. The possible influence of the reform lies in the desalination of the status of "national organization" in public universities, and the status of "financial corporation" as a clear form of legal existence; Still adhere to the idea of public law, university "public-private convergence" trend is not clear; To strengthen the government's donor support to public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sustainability and extensibility of the reform need to be observed. It strengthens the university's own responsibility, and the university's ability to fulfill its own responsibility is still difficult to predict.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现代教育研究与开发中心;
【分类号】:G649.516
【正文快照】: 1976年开始施行的德国《高等学校总纲法》规定,德国公立高等学校同时具有“公法社团”和“国家机构”的双重法律身份。《高等学校总纲法》的要求各州高等学校立法必须尊重联邦立法的基本原则,使得各州保持了高校法律身份规定上的一致性。[1]35年以来,该法先后经过七次修改。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必丰;;宪政行为与行政行为[J];北大法律评论;2001年01期
2 刘文静;论行政法学与行政管理学的互动关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3 李晖;;试论情势变更后的行政复议审查[J];北方法学;2007年05期
4 杨忠文,康琳娜;我国行政听证程序的价值模式和适用范围[J];北方论丛;2005年01期
5 张建文;;行政部门所保管的人事档案遗失的权利救济[J];北京档案;2011年07期
6 何海波;;中国行政法学的外国法渊源[J];比较法研究;2007年06期
7 彭慧;;论违法行政行为的治理[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8 罗俏燕;;论我国行政法上的信赖保护原则[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9期
9 金伟峰,余志三;论我国的无效行政行为制度[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2年05期
10 刘巍;德国行政赔偿制度的特色与成因[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德敏;;论我国行政诉讼指导制度的构建[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2 曹中海;;论对明示拒绝型行政不作为案件的司法审查——以行政作为与不作为的界分为起点[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3 朱晓东;;类型、界限与规则:刍议行政审判中的“私法”应用[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4 王维达;刘杰;芦鸱;刘颖;杨卓敏;唐丽秋;贺晓博;王智斌;赵琦;童林;;公共资源民营化相关法律问题研究总报告[A];2006年政府法制研究[C];2006年
5 何渊;;行政协议——中国特色的政府间合作机制[A];2008年政府法制研究[C];2008年
6 刘书燃;;公共利益的分解与冲突现象初探——“上海车牌拍卖事件”中多样化行政活动解析[A];修宪之后的中国行政法——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王静;;论行政承诺的规制[A];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法律问题——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柳砚涛;;服务行政模式下法律保留原则的演进[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9 王克稳;;论国有资产的不同性质与制度创设[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10 黄学贤;廖振权;;行政协议法治化若干问题探讨[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汉霞;我国权力寻租的影响因素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单平基;水权取得及转让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刘婧婧;宪政视野下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4 吴恩玉;法律位阶及相关适用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李佳;民行交叉案件诉讼处理机制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6 吕瑞云;公法法人财产所有权问题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7 张杰;公共用公物权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8 任峰;食品安全监管中的政府责任[D];吉林大学;2011年
9 王宇飞;论我国农村承包地收回制度的权利逻辑[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周游;担保行政:公用事业公法治理模式探析[D];苏州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小娜;论行政授权[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2 蒋颖;论行政事实行为及其救济[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3 王爱军;行政行为的目的探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俞烨;功能主义视角下行政裁量基准的效力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李佳;论行业组织的行政诉讼被告资格[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李春兰;论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查[D];湘潭大学;2010年
7 倪志钧;论我国示范诉讼之建构[D];苏州大学;2010年
8 陈周;高校学生处分听证制度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9 陈新权;服务理念下基层政府行政执法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10 邹恒;我国行政追偿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万朋,王千红;我国公立高等学校传统产权制度分析[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2 覃壮才;;我国市场导向型公立高等学校法人治理结构研究[J];中国教育法制评论;2004年00期
3 陈鹏;;我国公立高等学校与教师法律关系之研究[J];中国教育法制评论;2006年00期
4 苏渭昌;高等学校的接管——公立高等学校的接管[J];高等教育研究;1987年01期
5 陈学飞;;美国高等学校的类型结构(续)[J];教育发展研究;1986年02期
6 申素平;论公立高等学校的公法人化趋势[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年03期
7 申素平;公立高等学校与政府的分权理论[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8期
8 游宇明;且慢提大学“改制”[J];中华魂;2005年01期
9 曹淑江;;再论我国公立高等学校的软预算约束——兼与郭海先生商榷[J];江苏高教;2006年01期
10 陈鹏;刘献君;;我国公立高等学校法人治理结构的缺陷与完善[J];教育研究;2006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毕雁英;;公立高校教师的法律身份及与学校纠纷的解决[A];通过章程的大学治理[C];2011年
2 程光;;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商学院教育及其启示[A];中国会计学会会计教育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崔玉平;汪亮;;公立高等学校教育规模经济分析[A];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4 熊月之;;德国学术访问记[A];近代中国(第六辑)[C];1996年
5 杨e,
本文编号:13974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1397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