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师范教育论文 >

20世纪上半叶MIT校长们的教育与人才培养观念

发布时间:2018-01-15 05:12

  本文关键词:20世纪上半叶MIT校长们的教育与人才培养观念 出处:《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麻省理工学院 院校研究 教育哲学 公民教育 科学教育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20世纪上半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5位校长的就职演说、公开论文等进行文本分析,研究MIT对于教育本质和人才培养问题的回答。20世纪上半叶MIT的校长们相信,理想的大学教育首先是培养公民、因而首先是公民教育。同时,现代大学教育必须开展良好的科学教育,并且科学教育的首要目的不是培养科学家和工程师,而是为民主社会培养现代公民。此外,20世纪上半叶的5位MIT校长也分别都对教育有着独特的理解,提出了同辈教育、生活教育、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等理念。
[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MIT ' s answer to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and the training of talents . The principal of MIT in the la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believed that the ideal university education was first to train citizens , so it is first the citizen education . At the same time , the primary purpose of the education of modern universities is to train modern citizens . In addition , the five MIT principals in the upper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also have a unique understanding of education , and put forward ideas of peer education , life education , teaching and research .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北京化工大学发展规划处("211工程"办公室);北京外国语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北京化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近20年来美国高等工程教育的话语变及改革趋势研究”(12JDGC014)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以跨学科研究为核心的学科建设政策研究——协同学的视角”(12YJA880022)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G647.12
【正文快照】: 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Technology,MIT)是全球最有影响力的理工大学之一。本文是关于MIT的院校研究,重点研究MIT的校长文献,尤以校长署名发表的就职演说和公开论文为主要研究材料。人们对一所院校的认识往往是见仁见智,而校长的观点则集中地体现了院校的教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云里 ,朱燕飞;麻省理工学院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4年10期

2 万力维;院校研究的方法论探讨[J];辽宁教育研究;2004年03期

3 陈廷柱;;院校研究事业再上新台阶——评我国第一本院校研究教材[J];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09期

4 李化树;;努力推动院校研究蓬勃发展——四川省院校研究会成立[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5 赵敏,董海燕,姚洁;对中国大学高教研究重新定位的思考[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6 刘鸿,曾山金;我国开展院校研究的若干策略[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7 蔡国春;美国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的院校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年04期

8 ;“院校研究:建设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高级研讨班国际学术研讨会[J];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05期

9 ;刘献君教授主编的《中国院校研究案例》(第一辑)已出版[J];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02期

10 张蕊;王保华;;走向共赢:院校研究与大学的科学发展——兼论院校研究工作的几个关系[J];大学(学术版);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晖;赵慧敏;;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大学生公民教育与人的发展[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中)[C];2011年

2 秦树理;;培养合格公民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A];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武小鹿;;从高校德育中探索公民教育资源[A];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李振伟;;浅谈高校的研究生公民教育[A];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刘冠杰;;从科学发展观解读科学教育[A];第五届全国科学教育专业与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邓菲;胡兴昌;;科学教育专业数字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A];第五届全国科学教育专业与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张世勇;杨衍超;刘建峰;;关于我校科学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考[A];第五届全国科学教育专业与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杨代虎;徐忠东;杨杰;;科学教育专业实践中的问题与建议[A];第五届全国科学教育专业与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陶永元;;科学教育专业课程结构探索[A];第五届全国科学教育专业与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胡冬煦;;建立新的教学理念 推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A];回顾与展望——1983—2003年高教研究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实习记者 卢丹青;东大新专业培养科学教育工作者[N];江苏科技报;2007年

2 本报驻新德里记者  王耀东;印度高校:平权平出不平事[N];文汇报;2006年

3 梁治平;大学为什么竞相更名[N];南方周末;2005年

4 清宣;照搬“美国模式”未必是良策[N];文汇报;2006年

5 凌河;从“不知哈军工”说起[N];解放日报;2008年

6 常师tD;适应基础教育改革 探索高师人才培养模式[N];中国教育报;2004年

7 范松璐;一所商学院国际化的十年变迁[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8 艺术教育中心 朱汉城 穆礼弟;普通大学艺术类课程的学科分布与课程设置[N];新清华;2005年

9 ;麻省理工学院向全球网民免费提供其全部课程[N];中国成人教育信息报;2001年

10 周川;院校研究:大学管理决策的“手杖”[N];中国教育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新月;我国大学公民教育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蔡国春;美国院校研究的性质与功能及其借鉴[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3 刘冰;中国高等学校学生权利救济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白萍;回归本体:新中国高校德育思想演进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5 翟亚军;大学学科建设模式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6 洪彩真;高等教育服务质量与学生满意度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7 彭绪梅;创业型大学的兴起与发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8 夏建国;技术本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王玮;中国教会大学科学教育研究(1901-1936)[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10 张希胜;大学推动创新型城市发展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夏英华;公民教育融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2 赖雅坤;基于公民教育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导向研究[D];中北大学;2010年

3 王蕴文;研究生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D];合肥工业大学;2003年

4 刘贺鸟;卡尔·康普顿与麻省理工学院的转型[D];河南大学;2012年

5 李宏;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年

6 杜娟;论大学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7 李明哲;大学生公民教育若干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8 郑启玮;大学生公民教育与市民社会的建构[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9 张雪骄;当代大学生公民教育内容体系建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陈琳;我国文科大学生科学教育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4269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14269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358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