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师范教育论文 >

计算机学科本科生计算思维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发布时间:2018-01-15 12:21

  本文关键词:计算机学科本科生计算思维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出处:《中国大学教学》2013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计算思维 课程体系 培养模式 设计 抽象 实现 问题求解方法


【摘要】:计算思维反映了计算机学科的本质特征和核心方法。结合国家、社会对计算机科学技术学科的当前需求和发展趋势,针对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科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按照计算思维能力的本质特征,提出并实施"设计、抽象、实现"三位一体的计算思维能力培养模式,搭建了设计类课程融合的体系,为学生培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也希望为工科高校计算机学科本科生培养提供有益的借鉴。
[Abstract]:Computational thinking reflects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re methods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iming at the training goal of computer undergraduates in the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cording to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computing thinking abilit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nd implements the "design, abstract and realization" training mode of computing thinking ability. The system of integration of design courses is set up, which provides a strong guarante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and it also hopes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of computer science in engineer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作者单位】: 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分类号】:TP3-4;G642
【正文快照】: 一、背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已成为重要的基础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水平,是衡量国家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北京工业大学蒋宗礼教授确定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培养目标,建立了相应的课程体系[1],并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专业能力具体分为:计算思维能力,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杨海琼;王茂基;;基于计算思维培养的离散数学教学探讨[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年11期

2 董晓晓;刘立新;郭建璞;;多媒体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计算思维培养[J];计算机教育;2013年21期

3 张春玲;;数据库应用Access实验教学改革探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3年08期

4 焦纯;卢虹冰;张国鹏;常小红;见伟平;张艰;;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医药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实施策略[J];西北医学教育;2013年05期

5 彭国星;童启;刘强;;基于计算思维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3年04期

6 单美静;;基于计算思维培养的离散数学教学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年28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兴旺;吕树清;查小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江西教育科研;2007年08期

2 朴婷姬;金昌禄;;新增心理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思考——以延边大学新增心理学专业为例[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3 汪学英;卢祥云;;本科学历小学科学教师培养研究[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7年12期

4 杨振秀;;地方院校教师教育改革创新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9年02期

5 黄佳木,彭小芹,陈剑雄;建设类材料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1999年02期

6 敬睿;面向21世纪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7 秦新民;杨华;;新形势下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04期

8 王立們;;双语师资培养的实践与探索(阶段成果)[J];当代教育科学;2005年24期

9 储常连;;对高校创业教育的思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陈友铭;;高等专科专业教学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J];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小昱;王为;;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对我国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启示[A];走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道路——中国农业机械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2 崔相哲;李松淑;;大类招生与培养模式的思考[A];招生考试科研论文集[C];2005年

3 王显利;张士成;孟宪强;刘茉;;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A];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第九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院(系)院长(主任)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王咏梅;陈少蓉;;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陆真;魏雯;林菲菲;;职前教师信息素养构建及培养模式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6 马小军;张丽娟;;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的探索和实践[A];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马小军;张丽娟;;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的探索和实践[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8 邓洪亮;;创新型大学生的培养与思考[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C];2009年

9 肖雄;;西南联大研究生培养模式探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10 孙立山;姚丽亚;;本科生毕业设计中的创新能力培养浅析[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第12卷)[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海英;引进 嫁接 合成[N];沈阳日报;2007年

2 李徽 记者 赵建春;南京理工大学构建多级培养模式[N];中国教育报;2001年

3 毛学农;创新“零对接”的培养模式[N];江淮时报;2007年

4 记者 刘卿;云南经管院落户留学韩国新模式[N];昆明日报;2008年

5 记者任丽梅;高校将改革培养模式提高创新能力[N];中国改革报;2009年

6 龙永筑;“贯通式”培养模式让学校、企业、学生“三赢”[N];中国教育报;2003年

7 本报记者 张蕾;“校内外双导师”打造合格音乐教师[N];音乐周报;2008年

8 申琳 罗静;南京大学探索“2+2”培养模式[N];人民日报;2006年

9 黄豁;全国8000名大学生报考重庆村干部[N];中国改革报;2008年

10 记者 郑荣 通讯员 刘人嘉;创新培养模式 培养创新人才[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廖文婕;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系统结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秀梅;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及评价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9年

3 胡弼成;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现代化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4 罗尧成;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余峰;基于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6 张瑞林;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7 张建功;中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8 张守波;数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统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陶学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创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胡玲琳;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治国;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与培养模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2 林启者;基于项目的数字内容人才培养[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陈刚;学习自由限度之研究[D];汕头大学;2007年

4 东风兰;美国高等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5 肖鸿雁;我国高校德育课程体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6 杜刚;大学生就业力培养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7 刘文曦;美国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8 李四海;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素质培养模式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5年

9 张心雨;体育硕士研究生弹性学制培养体系探析[D];武汉体育学院;2007年

10 韩莹;我国硕士研究生能力培养的分析与对策[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4283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14283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698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