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师范教育论文 >

校企联合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发布时间:2018-01-22 23:21

  本文关键词: 人才培养 校企联合 科技竞赛 创新能力 多层次实验体系 出处:《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依据教育部颁布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通过深层次地开展校企合作,对培养创新型高端人才的教育模式和培养方法进行了改革。建立了校企联合"产学研用"一体化长效人才培养机制,创建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高校科技竞赛新模式,构建起"以课程实验为基础、科技竞赛为导向、企业实践为平台"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了校企联合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新思路,为培养具有"厚基础、善实践、勇创新"的高层次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ssued by the "excellent engineer Education training Plan" and "College Innovation ability Promotion Plan", through the deep-seated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The education model and training method of innovative and high-end talents are reformed, and a long-term talent training mechanism is established, which is integrated with "production, learning and research", and the talent training is established.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social service "trinity" of the new mode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peti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urriculum experiment as the basi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petition as the guide." Enterprise practice is the platform of multi-level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This paper explores a new way of cultivating the innovative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combined with the university and enterprises, which has a "thick foundation and good practice" for the cultivation. Brave innovation "high-level talent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作者单位】: 河南理工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基金】: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2SJGLX120) 河南省教学规划项目([2011]-JKGHAD-0291) 河南理工大学教改项目(2009JG068)
【分类号】:G642.0
【正文快照】: 0引言为培养造就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型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教育部于2010年6月提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该计划倡导校企合作的学科专业培养模式,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践工作有机结合的教育方式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盛朝强;谢昭莉;柴毅;;培养自动化卓越工程师初探[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年03期

2 李永坚;黄绍平;李靖;谢卫才;;“卓越工程师”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探索[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3 于福莹;;我国硕士层次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探析——鉴于法国高等专业工程师教育[J];教学研究;2011年03期

4 刘宏珍;侯义斌;黄樟钦;严海蓉;;国际校企深度合作培养卓越工程人才的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年05期

5 王力军;李继怀;卢艳青;;现代工程教育模式的偏离与理性回归[J];现代教育管理;2011年03期

6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年02期

7 李玉东;刘景艳;阎有运;;依托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的探索和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年03期

8 吴绍芬;;校企深度合作培养卓越工程人才的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11年06期

9 蔡静;;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进展研究——对部分试点高校网络调研综述[J];高校教育管理;2012年01期

10 刘华富;张序君;;校企深度合作 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2年Z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秀兰;王凯;张珩;杨艺虹;;结合“卓越计划”拓展制药工艺学双语教学内容[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2 石晓光;宦克为;高兰兰;;专业课中设置机动学时的必要性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3 徐小兵;冯进;周思柱;;机械专业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新模式初探——以长江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11期

4 周中林;;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探索[J];大家;2012年12期

5 段存升;潘耀芳;;“卓越工程师”本科试点专业培养方案整体制定原则的探讨[J];大家;2012年14期

6 谢光前;;卓越工程师背景下的单片机课程教学改革和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年11期

7 徐阳;王鸿博;谢春萍;高卫东;;依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修订纺织工程本科培养方案[J];纺织教育;2012年01期

8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再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年04期

9 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年05期

10 林健;;校企全程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陈明;赵根田;;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造就钢结构专业人才[A];钢结构工程研究(九)——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第13届(ISSF-2012)学术交流会暨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2 杜同爱;晁玉方;;高校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研究综述与思考[A];第三届教学管理与课程建设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3 杨武军;郭娟;;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A];第三届教学管理与课程建设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4 隋秀凛;邵俊鹏;王义文;段铁群;;机械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探索[A];第三届教学管理与课程建设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覃凌云;欧美工程师的培养模式及认证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2 张静姝;地质一线人才培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3 王桂丽;基于TRIZ理论的我国CDIO高等工程教育模式探析[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柳德玉;盖宇仙;许鹏奎;;提升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策略分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年04期

2 刘耘;李福英;;新建本科院校集中差别化战略的实施——基于长沙学院本科职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1年02期

3 章雪梅;;基于项目的学习:VCT设计模板与案例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9年03期

4 张建同;法国高等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年06期

5 李正;林凤;;从工程的本质看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年02期

6 林健;;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的定位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年05期

7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年04期

8 张安富;刘兴凤;;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年04期

9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工作方案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年05期

10 王世斌;郄海霞;余建星;王杰;潘海生;孙克俐;;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理念与实践——以麻省、伯克利、普渡、天大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唐景莉邋陈帆波;[N];中国教育报;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庞永师;陈德豪;陈得义;张延平;;加强基本理论教育 夯实学生创新基础[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8年02期

2 王建国;李耀;刘娜;;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3 杨慧清;;基于国家理科基地的中医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09年06期

4 周永凯;李淑珍;冯绍森;王文;;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搭建实践教学平台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J];纺织教育;2011年03期

5 孔丽丹;;高校工科专业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大学生创新基地建设为例[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6 艾进伟;娄元俊;职俊红;;多方面合作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年13期

7 霍苗;马国艳;李忠楠;;以科技竞赛为载体,提高工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J];价值工程;2011年18期

8 陆经英;王世来;;积极开展科技竞赛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9年12期

9 李守好;;大学生科技竞赛指导探索[J];科技信息;2009年01期

10 张蕊;;以“卓越计划”为参照的日语卓越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1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宇宁;刘卓;朱志伟;李涛;宋哈娜;;论“基础、创新、特色、人本”的创新人才培养原则[A];“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研2008[C];2009年

2 钟义信;;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A];跨入新世纪——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改革之路[C];2005年

3 宋起超;叶树江;;21世纪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宽口径培养模式研究[A];第五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2)[C];2008年

4 宋起超;葛洪军;;技术应用型本科模式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和实践[A];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5 陈志龙;;信息化联合作战条件下国防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浅析[A];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第九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院(系)院长(主任)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李国厚;赵明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的探讨[A];第三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周绿林;蔡小霞;余悦;刘石柱;李君荣;;医疗保险人才培养方案探索研究与实践[A];第六届全国医学院校医学相关专业教材建设研讨会暨卫生事业发展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8 彭兴黔;;发挥结构设计竞赛作用,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C];2009年

9 赵月飞;;灰色聚类法在军校学员创新能力评价中的应用[A];全国高等学校电子技术研究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宫芳;;高频电子线路实验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探索[A];全国高等学校电子技术研究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高建进;福建软件职教集团打造校企联合新模式[N];光明日报;2008年

2 李振声 本报记者 李万东;校企联合为荷包猪基因提纯[N];辽宁日报;2009年

3 童曙泉;首批校企联合产学研项目签约资助款项直接落实到项目[N];北京日报;2005年

4 特约通讯员 付尧;佳木斯校企联合实现共赢[N];中国职工科技报;2009年

5 实习生 郑振龙 记者 时阳;哈医大大庆校区校企联合项目获科技部立项资助40万元[N];大庆日报;2009年

6 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 冯圣中;校企联合培育应用市场之我见[N];中国贸易报;2004年

7 通讯员 郭惠昕;湖南文理学院创新校企联合机制[N];常德日报;2006年

8 田明才;校企联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N];山西经济日报;2004年

9 赵辉 袁晓燕 矫 海;富裕老窖校企联合铺就辉煌路[N];齐齐哈尔日报;2005年

10 武岳盛 王允 毕世英 本报记者 陈凌;校企联合“孵化”人才 破解发展瓶颈[N];南昌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建洋;日本大学创新能力的历史建构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2 孙玉涛;国家创新能力成长机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朱明星;中国上市商业银行创新能力形成机理及其对绩效的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4 王东光;口腔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系列课程综合改革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5 宋志红;企业创新能力来源的实证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6 张旭;企业文化对竞争优势的影响机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7 杨丽伟;供应链企业协同自主创新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8 刘振峰;基于创新能力的中国航运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8年

9 Raja Irfan Sabir;中国汽车制造商创新能力的评估[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10 邱爽;产权、创新与经济增长[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冰峰;大学物理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理论研究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2 段成芳;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管理改革[D];湖南农业大学;2005年

3 李云姝;案例教学在高职院校生物教学中的应用[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4 许正荣;基于创新视角的区域竞争力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年

5 陈若松;论创新能力的整合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6 阎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7 吕绍锁;中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尝试[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魏运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9 王一名;我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分析与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05年

10 傅梅烂;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过程的创新能力演化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4560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14560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d03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