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基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本文选题:地方高校 切入点:就业能力 出处:《高教探索》2015年08期
【摘要】:地方高校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会遭遇许多困境,这与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不完善有很大关系。地方高校应健全校园文化体系,合理设置实践课程,将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动态对接,加强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服务,不断完善并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Abstract]:Local college students will encounter many difficulties in the process of employment,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imperfect training mode of talents.The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perfect the campus culture system, set up the practical courses reasonably, link the talent training with the local economy dynamic, strengthen the enterprising education and the employment guidance service, and continuously perfect and form the talents training mode with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So as to improve the employ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作者单位】: 宝鸡文理学院教育学院;
【分类号】:G6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周志平;陈权;;情绪智力研究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启示[J];高等理科教育;2007年05期
2 鞠国帅;;大庆地域文化与地方高校文化软实力建设[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3 李彬;;区域经济与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08期
4 张少平;;基于就业视域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5 张继明;朱磊;;就业力视角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1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宝瑜;;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创新建设研究[J];成人教育;2008年03期
2 刘明川;苏开荣;彭长生;;新时期成人高等函授教育改革创新研究[J];成人教育;2009年03期
3 刘清波;;转型期成人高等教育创新研究[J];成人教育;2009年08期
4 陈超惠;谭春枝;;科学构建地方高校金融工程人才培养保障机制[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09年09期
5 蓝汉林;;省部共建高校人才培养的定位及其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0年05期
6 熊远光;;广西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建设及核心课程设置的思考——基于区域经济视角[J];广西教育;2010年18期
7 胡宝清;娄信强;;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长效保障体系研究[J];广西科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8 王新庆;张健;洪波;陈玉叶;金红晓;;依托区域经济促进高校学科及专业发展[J];大学教育;2012年12期
9 温颖茜;杨定全;;关于泛北部湾经济区外语人才联合开发的思考[J];桂海论丛;2013年01期
10 王雅珍;祖立武;张小舟;杨长龙;王宇威;;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高师理科学刊;2013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周艳丽;战略管理理念下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定位问题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朱剑鸿;湖北省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陈亭廷;流程再造视角下区域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策略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4 刘松平;区域经济发展与地方本科院校发展关系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王学_";天津高校人才资源对滨海新区经济发展促进作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6 任志乾;广西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设置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3年
7 张静雅;地方工科院校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年
8 李兴明;以就业力为核心的独立学院教学模式探索[D];西南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乐;王沛民;;课程重建:欧洲工程教育改革的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年05期
2 马国军;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1年04期
3 李洁;;国外企业培养和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探究——从可雇佣性及可雇佣技能视角[J];管理现代化;2006年02期
4 雷培梁;连莲;;英国高校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经验探讨[J];复旦教育论坛;2009年06期
5 张玲;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的意义到底何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01期
6 龚怡祖;略论大学培养模式[J];高等教育研究;1998年01期
7 陈厚丰,谢再根;论大学创造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江苏高教;1999年04期
8 贾利军;徐韵;;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心理学解析[J];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10期
9 李曼丽,汪永铨;关于“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的讨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年01期
10 刘红梅,张晓松;21世纪初高教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原则探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太善,孟建新,刘洪波;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发展研究;2000年S1期
2 佟景才;大学创新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0年04期
3 冯惠敏,李清泉;大学普通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0年05期
4 马殿平,施宙,郭如书;创新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0年07期
5 周营军;高校应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6 侯华玲;高校创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湖北社会科学;2000年09期
7 马万民;对高校保障人才培养质量问题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2年01期
8 肖继新,李茹,吴柏玲;高校人才培养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J];经济论坛;2003年19期
9 李湘健,徐少亚,顾德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思考[J];大学教育科学;2004年03期
10 张晓洪,邓成超;论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J];当代教育科学;2004年1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蒋远国;;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A];中国农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四届一次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王心建;;关于“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讨[A];中国农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四届一次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邓开陆;;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A];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职高专教育分会2008年优秀论文集[C];2008年
4 华小梅;丁坚勇;康俊明;;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5 饶凌平;丁坚勇;胡钋;华小梅;;校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6 ;第一节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A];“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研2008[C];2009年
7 裘松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裘松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A];改革·创新·发展——电子教育研究论文集[C];2004年
9 ;抓好人才培养 努力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A];全国纺织教育学会纺织教育交流会议文集[C];2004年
10 ;宁波大学颇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A];招生考试科研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闽江学院院长 杨斌;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N];福建日报;2008年
2 厦门大学校长 朱崇实;自觉担当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使命[N];中国教育报;2010年
3 记者 沈朝晖;“百校千企”签订31项人才培养协议[N];宁波日报;2011年
4 记者 汪俞佳;文化产业要发展人才战略须先行[N];人民政协报;2011年
5 郝静;天津河北:“十佳”模范引领人才培养[N];检察日报;2012年
6 通讯员 洪玉管;人才培养也有质量认证[N];中国教育报;2012年
7 通化师范学院副院长 教授 刘惠洲;三个确立三个发挥 构建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N];中国教育报;2012年
8 清华大学党委书记 胡和平;充分发挥体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N];中国教育报;2012年
9 西南科技大学 董发勤;跨文化联合校园的人才培养[N];光明日报;2013年
10 本报记者 崔楠;西北地区涉农高校人才培养迫在眉睫[N];内蒙古日报(汉);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炜;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成本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崔清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3 成中梅;学习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邓岳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的对接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5 李晓军;本科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杨同毅;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生态学解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肖鹏燕;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非均衡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8 黄水林;和谐社会视阈下的高校人才培养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9 董垌希;中外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比较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10 张彤;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可持续发展[D];厦门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玉环;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与路径选择[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刘俊强;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3 郑燕;高职人才培养“合作”模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韩文英;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9年
5 范秀娟;我国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和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6 李婧;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控制模式的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1年
7 李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型的建立及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8 庞颖;大学文化与创新人才培养[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9 李艳;新型工业化背景下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10 方向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7200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1720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