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师范教育论文 >

对高等师范特殊教育师资培养问题的探讨

发布时间:2016-11-13 10:24

  本文关键词:对高等师范特殊教育师资培养问题的探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第16卷第4期2004年7月

教??师??教??育??研??究TeacherEducationResearchVol,16,No.4

Jul.,2004

??队伍建设??

对高等师范特殊教育师资培养问题的探讨

王??雁,顾定倩,陈亚秋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北京??100875)

[摘要]

本文通过对我国特教师资培养的历史回顾及对国外特教师资培养的分析,探讨了我国高等师范特殊

教育师资培养在新形势下所面临的问题及国外可借鉴的经验,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改革高等师范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几点建议,以期引起广大同行的共鸣。[关键词]师资培养;特殊教育;高等师范教育

[中图分类号]G4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905(2004)04-0055-06

DiscussionaboutAdvancedTeacher??sTraininginthefieldof

SpecialEducation

WANGYan,GUDing??qian,CHENYa??qiu

(SchoolofEducation,BeijingNormalUniversity,Beijing,100875,China)

Abstrat:ThepaperreviewedthehistoryofspecialteachertraininginChina,andexploredtheproblemsatthepre??senttime.Meanwhile,theauthoralsoanalyzedtheforeigncountries??specialteachertrainingandlearnedalotfromthem.Suggestionsonimprovingouradvancedteachereducationinthefieldofspecialeducationwereproposed.KeyWords:teachertraining;specialeducation;advancedteachereducation

????特殊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自我国教育部的数据表明:到2000年底我国已

有特殊教育学校1539所,在校学生37.7万人;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人数为4.3万人,其中专任教师达3.1万人,此外还有大量在普通学校从事随班就读教学的特殊教育教师。??十五??期间普及残疾儿童义务教育仍是特殊教育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任何一个教育系统的有效性,都取决于配备在各种教育服务机构中的工作人员的权力和能力,在这些人力资源中最主要的就是教师。??发展特教,师资先行??是国家已定的方针,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的特殊教育师资队伍是落实特教发展规划的重要关键措施之一。

资培养机构,特教师资少量来源于旧有学校,大量来自普通学校教师和普通师范学校毕业生。对新补充的特教师资,沿用的是??师傅带徒弟??和办培训班的方式进行特教专业培训。虽然短期的集中培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特教师资不足的困难,但是他们还不能从根本上满足特教事业的发展对特教师资数量和质量上的需求。

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特教师资的培养,由短期非正规的在职培训为主转向以长期正规师范院校职前培养为主。1981年黑龙江肇东师范学校首先开办特殊教育师范部。1984年国家兴建的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开始招生。1986年高等师范院校??????北京师范大学设立了特殊教育专业,招收了第一届四年制本科生。与此同时,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作为一个研究方向招收了硕士研究生,并在1993年建立了特殊教育硕士点。至

一、我国特殊教育的师资培养及问题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并没有专门的特教师

[收稿日期]

2004-03-25

[作者简介]王雁(1962-),女,辽宁大连人,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特殊教育。

2004年??????????????????????????????????教师教育研究??????????????????????????????????第4期

1998年,全国建立了35个中等特殊教育师范学校(部、培训中心),7个高等特殊教育专业,2所省属高师也设立了本科和大专层次的特教师资培训部。

在这个时期特教师资培养工作具有四个方面的特点:其一,特教师资的培养走上法制化的道路。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发之后,有关特教师资培养问题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国家的法律上、法规和文件之中多次作出规定。其二,一个职前学历教育与在职非学历教育相结合的特殊教育培训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建立了中等和高等两个层次,特教中专生、本科生、研究生相衔接的培养体系,特教师资培养走上正规化的道路。各级特教师范院校根据不同的残疾类型确定学科方向和课程结构,培养学前特殊教育、听力语言康复教育的教师,盲校、聋校、弱智学校的教师,特教师资培养机构的教师,以及特教科研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其三,特殊师范教育的学科建设开始起步。其四,特教师资培养的途径不断扩大,形成了政府办学与民间办学相结合、国内培养与国外培养相结合的格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教育体制的改革深化,尤其是面临新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必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特教师资培养在观念、体系、目标、规格、课程设置、管理等方面已经暴露出许多不适应形势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特教师资培养体系的调整问题

教育体制的改革给刚刚建立的特教师资培养体系带来冲突,现行中高等特教师范院校的办学体制必须作相应的调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调整师范学校的层次和布局??,??2010年前后,具备条件的地区力争使小学和初中阶段教育的专任教师的学历分别提升到专科和本科层次。??为此,我国师范教育正从中师、师专、大学三个层次逐渐减为两个层次。中等特殊师范学校的调整也不例外。

再看高师的情况,原有的高师特教专业都是由教育部审批开设的。最初开设的特教专业还实行国家统招统分制度,毕业生流失人数较少。但随着高校毕业生的分配实行双向选择、以市场调节为主的就业方式后,特教专业原本不多的毕业生流失情况明显增多。从最先成立的北京师范大学特教专业历届本科毕业生(非年年招生)的分配

情况可以看出(见表1),学生的就业领域由以特殊学校、中等特殊师范、残联机构和康复机构等为主,逐渐转变为多领域多形式的就业,包括到普通学校就业,报考研究生以及进入其他行业等。其中,在特殊行业就业的人数比例,1990、1991、1992年分别是66.7%、47.8%、64%,而在以后数年中,除1998、2002年外,人数比例均在40%以下,到2003年为20%,而2004年该比例降为0。根据对毕业生工作变动情况的跟踪调查,这13年中又有19名原来在特教领域工作的毕业生转向其他行业,致使人才实际的流失率达到28.4%。

按照??高等教育法??的规定和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高校在招生、专业设置、收费等方面比过去有更多更大的自主权。同时,由于毕业要自主择业,学生报考大学时对专业的选择会更加挑剔。特教专业本来就难以与其他专业竞争,今后就更加困难。志愿报名的生源不足,就业面窄的状况反过来又会促使学校限办、甚至停办特教专业,将招生名额投放到热门专业。在计划经济统招统分的体制下,可以靠行政手段调剂学生志愿和进行分配。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学生报考的志愿和就业选择主要靠专业在国民经济和建设中所占的地位和供需状况来定,行政命令的作用越来越小,因此,不能不看到特教专业在新形势下已经出现了生存危机的苗头。

从本科生和研究生毕业两次选择当中也能反映出一定的问题。仍以北师大为例,自1996年开始特教专业的本科生放弃第一次就业,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的人数比例持续上升,2000年以后(除2002为18.2%外)每年攻读硕士的毕业生比例均在30%以上;与此同时,毕业生中选择攻读本专业研究生的比例却一直不高,自1996年以来,这个比例只在10%-25%之间徘徊。更多研究生选择进一步深造的时候,转向了其他专业甚至其他领域。从毕业的研究生就业的情况来看,只有为数很少的一部分留在特殊教育领域工作。硕士生多是主动报考特殊教育专业的,这与本科生的招生情况不同,但是毕业时又主动选择放弃

对高等师范特殊教育师资培养问题的探讨

特殊教育专业,其可能的原因一是接纳这方面人才的市场发育不健全;二是培养的专业性不突出,

缺乏从事专业工作的实际技能;三是专业思想不

稳定。

????上述的情况反映出高等特殊师范教育的现状不够理想,不管是研究生的培养还是本科生的培养都存在招生困难和人才流失严重的问题,完全没有达到为中国特殊教育培养师资的目的。

(二)课程设置问题

高师特教专业现行课程设置的指向性不明确,不适应师范教育的改革和特教学校的教育需要。师范教育体系减少层次,给高师特教专业毕业生增加了对口就业的机会,同时高师特教专业课程设置不对路的问题暴露得也更为突出。以前高师特教专业培养目标主要定位于为中等特殊师范学校培养专业课教师,课程设置不按某一类残疾类型组合,课程内容更偏重于综合性、理论性。随着中等特殊师范学校的逐渐减少,高师特教专业的学生会更多地直接进入特殊学校。那么只学

了综合性教育、心理理论,而没有受过数学、语文等学科专业训练的特教专业的学生难以胜任特殊学校的教学工作。过去分到特殊学校的特教专业的毕业生教小学课程还马马虎虎,教中学的课程就不能胜任,无法与所教课程和所学专业对口的大专生、大学生相比。所以通过实践的比较,这些年特殊学校(尤其是聋校)已经表现出更愿意挑选数学、中文、计算机等专业的大学毕业生,缺乏教学科课程知识与技能的特教专业学生已不像原来那样被看好。这说明高师特教专业必需适时调整培养目标和课程结构。特教专业的改革方向应该是培养既具有某种文理学科知识,又懂得特殊教育理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三)培养过程中的问题

特教师资培养中的实践环节比较薄弱,学生

2004年??????????????????????????????????教师教育研究??????????????????????????????????第4期

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不足。现行的高师特教专业计划的课程由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实践活动组成,实践活动是教学环节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实践活动的比重相对较轻,如北京师范大学特教专业的见习、实习课时共10周,占教学总周数163周的6.1%。华中师范大学特教专业见习实习课时共14周,占教学总周数114周的12.3%。在实际操作中受教育经费不足、特殊学校有限等条件的制约,实践活动的次数和时间还要大打折扣。加之残疾学生的类型多,在有限的实践时间内特教专业的学生不能比较深入地了解各类残疾学生,这不仅对特教专业学生掌握特殊教育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有影响,而且对他们形成和巩固专业思想也不利。另外实践活动往往是在所有的理论知识学完后的毕业前进行,从而失去了实践活动的时效性。而国外特殊师范教育的课程中都十分注意实践活动的作用,实践课在教学计划中占相当的比重。如英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中的见习、实习时间约占培训时间的一半;美国师范教育的教育实习时间约占总学习时间的三分之一。由此看来,特教师资培养中的实践环节亟待加强。

构培养特教师资可获得补助款或拨款之后,高等特殊师范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1995年正式出版了??每个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和资格证书的国际标准??,对胜任该项工作全面、高标准的思想认识,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列举十分详细。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高等教育中的特殊教育专业门类分得很细,包括盲、聋、智力落后、言语矫正、特教管理等十几个专业。九十年代以后特殊教育系的专业设置有调整的趋势,有的大学按照社会的需求增加了学习障碍、双语教学等专业;有的大学特殊教育系将聋教育专业取消而将有关的教学内容并入到交往障碍系或交往障碍专业的课程中;有的大学连特殊教育系也取消了,只开设一些特教课程。专业方面的增删与合并并没有影响美国高等特殊师范教育的整体格局。现在全美国有几百所大学培养各种类型的特教师资,形成了从学士学位到博士后教育的完整体系。

(二)俄罗斯的特教师资培养

俄罗斯高等教育委员会于1995年颁布了盲、聋、智力落后和言语矫正4个专业的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所要达到的最低限度的国家教育标准和国家最低要求。特殊教育教师在高师培养是5年,要求毕业生可在普通教育机构、特殊教育机构(含康复和医疗机构)从事本专业工作,可以完成普通中学教育和特殊教育大纲。特殊教育教师应能从事矫正教育、教学教法、社会教育、文化宣传方面的活动。与此同时提出了每位教师共有的文化、教育心理和专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对每一个专业带有若干具体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另外还具体列出了应学习的学科名和内容纲要。

(三)英国的特教师资培养

英国没有专门的师范院校,普通教育师资和特殊教育师资主要由普通院校来培养。英国培养特殊教育教师实行两种方式:一种是学生就读于大学的教育学院,获学士学位,然后考取教师任职资格证书;另一种是??3+1??制,学生先在普通大学学习三年获得学位,再到教育学院学习一年的教育课程,获得教育证书,然后考取教师证书。不论通过何种形式,都要在获得教育证书、教师证书的基础上再通过考试取得特殊教育证书。为了保证普通院校具有培养特教师资的能力,加强对特教师资的培养,英国有关教育法规作了一系列规定,

二、国外特教师资的培养

发达国家特殊教育师资的培养和培训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形成了在高等学校培养特殊教育师资的组织体系,在众多国家,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特殊教育教师资格等,甚至对课程的要求都纳入了国家的或教育行政部门的法律法规体系,使特殊教育的师资培养有法可依。

国外特殊教育教师的正规培养在高等学校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高校设立特殊教育系(或更具体化的某一类型特殊教育系,或在特殊教育学院下再分成若干系);另一种是在高校一般的学科系(如数学、物理等)毕业后再加上1或2年的特殊教育培训,然后去做特教教师。当然也有特殊教育硕士、博士学位获得者去从事特殊教育教师工作。

(一)美国的特教师资培养

美国通过大学院校培养特教师资是在二次大战以后,特别是1975年美国国会通过??所有残疾儿童受教育法??,详细规定高等教育机构或其他机

对高等师范特殊教育师资培养问题的探讨

如学生要获得教育证书,必须学习一定的特殊教育课程,大学的教育学院应有提供最基础的特殊教育课程的能力。所有教师的职前培养的课程均应包括特殊教育内容,并且英国教师资格委员会只承认开设特殊教育课程的师资培训机构。

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复合型人才和专门型人才都需要,从数量上来说,复合型人才需求的量更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试办师范学院。??这是对我国现有师范教育体制的重大改革,通过这一改革,将有更多的复合型人才进入教育战线。

根据我国国情和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培养复合型人才可采取两种方式:一是高等师范院校的特殊教育专业在现有四年学制内实行与其他学科合作培养的方式,搞??3+1??制。即学生用三年(或两年半)的时间学习非特教类的课程,然后用一年(或一年半)的时间学习特教类专业课程和进行特殊教育方面的专业实习。二是搞??4+2??制,对非特殊教育的师范或普通大学本科毕业生进行为期两年或一年的特教专业知识培训,使其能获得教育硕士学位,具有在特殊学校任职的更高资格。

(二)适时调整特教专业课程结构

现在各高师特教专业的课程中,盲、聋、智力落后、学习障碍等不同方向的特教课程均有安排。学生的学习面虽宽,但宽而不专;什么都学一点儿,都知道一点儿,但什么都不精;理论知识学得过死,不灵活,没有建构好合理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较差,进入最佳教师角色所需的时间长,基本功欠佳等。看来不论是采用哪种培养模式,特殊教育专业课程结构都应变化。

目前,世界各国的高等师范院校对传统的课程进行改革,采用核心课程、模块课程、群集课程等,这些课程模式与特殊教育知识结构十分吻合,在我国高师特教专业课程改革中,可尝试将特教专业中相邻的知识、学科整合在一起,采用综合化方式,按模块集中教学。

如果培养复合型的人才,为了增强学生的适应性,特教类专业课程可以综合性为主,如开设??特殊教育原理??、??特殊儿童心理学??、??特殊儿童医学基础??、??特殊儿童心理与测量??、??特殊教育的教学管理??、??随班就读教学??等课程。为了突出培养的指向性,特教类专业课程可集中于某一领域,将学生培养成适合在某种特殊学校工作的师资。

如果是培养专门型人才,可将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成多个专业板块供学生挑选,即在一个

三、有关高等特教师资培养的几点建议

深化特殊师范教育改革,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的特教师资,是国家的要求和新世纪全面发展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客观需要。面对形势的要求和当前存在的种种问题,通过总结我国高师特教师资培养的经验,借鉴国外研究的成果,提出高师特教师资培养的几点建议:

(一)拓展高等特教师资培养的模式

面对新形势的需要,高等师范院校特殊教育专业应通过改革办学思路、方式,激发自身的活力,不断扩大办学市场,更积极更主动地面向和服务于我国的特殊教育事业。自1986年特教专业诞生以来,特教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定位于培养中等特殊师范学校的专业课教师。现在随着中等特殊师范学校的调整,高师特教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改为重点培养特殊教育学校初、高中文化课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

积极拓展高等特教师资培养模式,在高校内部走普通师范专业+特殊教育专业的办学道路,与其他专业联合办特殊教育专业,使学生真正做到既懂得教育、心理理论,又能教文化专业课。国外特殊师范教育成功的经验证明,特殊师范教育应培养两种类型的人才:一是复合型人才,二是专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是指先学习一种专业,然后再学习一、两年特殊教育专业具有复合型知识的大学生。这类学生既可以在普通学校,也可在特殊学校教某门文化课。复合型人才所学习的特殊教育专业知识是专门化的,有范围限制,或是学习感官障碍方面的知识,如视觉障碍、听觉障碍方面的知识;或者是学心理发展障碍方面的知识,如智力障碍等。专门型人才是指先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理论,然后集中学习有关某一类障碍的特殊教育理论,具有专门化知识的大学生。这类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某一类障碍学生的矫正及康复训练工作,如言语矫正、职业治疗、心理咨询等。

博泰典藏网btdcw.com包含总结汇报、教学研究、自然科学、高中教育、高等教育以及_对高等师范特殊教育师资培养问题的探讨等内容。


  本文关键词:对高等师范特殊教育师资培养问题的探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29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1729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721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