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师范教育论文 >

在渝泰国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调查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25 22:10

  本文选题:重庆 + 泰国留学生 ; 参考:《西南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摘要】:跨文化适应研究是对外汉语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留学生群体的一个无法回避的重难点。本研究立足于来渝泰国留学生,目的在于找出留学生在渝跨文化适应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可行性建议,帮助留学生提高跨文化适应性,以期更好的在渝生活和学习。 本文以跨文化适应为研究视角,通过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等方式进行,从社会适应、心理适应、跨文化交际适应和学习适应四个方面对在渝泰国留学生进行跨文化适应调查研究,从而得出在渝泰国留学生在这四个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社会适应方面包括生活环境、人际交往、服务模式、公德意识和社会支持:心理适应方面包括来渝时间与心理、年龄与心理和性别差异与心理;跨文化交际方面包括对目的国了解概况、对于目的国的交流意愿、跨文化交流态度和对目的国的客观评价;学习适应方面包括学习接触适应和学习获得。立足以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对留学生的访谈结果,有针对性的总结出在渝泰国留学生在社会适应、心理适应、跨文化交际适应和学习适应等各方面的相应对策,以期提高在渝泰国留学生的适应能力,同时也为在渝高校对泰国留学生的教学及管理提供少许建议。
[Abstract]: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tudy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find out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overseas students'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in Chongqing, and put forward some feasible suggestions to help foreign students improve their cross-cultural adaptability. In order to better live and study in Chongq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through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case interview, this paper aims at social adaptation, psychological adaptation, and so on. The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of Thai students in Chongqing and Thailand is investigated from the four aspect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daptation and learning adaptation, an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se four aspects are obtained. The main aspects of social adaptation include living environment,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service mode, public morality consciousness and social support: psychological adaptation includes time and psychology, age and psychology and gender difference and psychology;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clude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target country, the willingness of the destination country to communicate, the attitude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the objective evaluation of the destination country, and the aspect of learning adaptation includes learning contact adaptation and learning acquisition. Based on the above problems, combined with the results of interviews with overseas student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in the aspects of social adaptation, psychological adaptatio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daptation and learning adaptation of Thai students in Chongqing and Thailand.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improve the adaptability of Thai students in Chongqing, and to provide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of Thai students in Chongq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648.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进;;文化适应问题研究:西方的理论与模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2 郑碧群;论泰中汉语教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3 孙杏林;;文化冲击与跨文化交际[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4 李亚青;余志科;;来华留学生跨文化交际障碍浅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2期

5 邱新;宋瑛;;重庆市高校在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6 徐兴旺;切实贯彻《高等教育法》 推动重庆高教事业发展[J];重庆社会科学;2002年02期

7 陈朝枢;让重庆高等教育国际化在西部大开发中闪光[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8 金国红;;重庆市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9 邵旭平;;跨文化交际对重庆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的启示[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10 袁慧;从跨文化交际理论看如何提高留学生的适应能力[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陈慧;常悦珠;;在华留学生常见心理适应问题研究[A];北京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C];2008年

2 常悦珠;陈慧;;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阶段研究[A];北京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C];2008年

3 刘潇肖;艾忻;;来华留学生校园适应现状研究[A];北京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朱国辉;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曹云华;从文化适应的角度看东南亚华人与当地民族的关系[D];暨南大学;2001年

3 Ismail Hussein Hashim;应激源感知和应对技巧的文化、性别差异:对留学中国的非洲学生、日本学生和西方学生的跨文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杨军红;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婷;德日在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对比[D];浙江大学;2011年

2 张梅;在华东南亚留学生文化适应策略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狄晶;高校国际化进程中担任来华留学生教育的教师角色转换分析[D];重庆大学;2011年

4 郑碧群;中国高校发展留学生教育和泰中合作汉语教育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5 狄斯马;外国留学生在中国的适应性[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6 姜鹏;文化维度下的文化差异性与文化休克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7 付佳;文化智力对文化适应及文化认同的作用机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8 郭飞;中国学习环境下韩国留学生学习和交往适应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9 张晋;美国人在穗文化适应策略的实证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10 邱珊;重庆高校外专外教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8031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18031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527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