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师范教育论文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非正式沟通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01 00:16

  本文选题:大学生 + 思想政治教育 ; 参考:《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日益复杂,教育对象的日益多样化,如何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所面临的一大课题。针对这一问题,学者们试图以沟通为切入点来研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而根据沟通的方式是否规范和固定,沟通分为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相较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使沟通双方更为轻松、自然,让受教育者更好的接收、反馈教育内容,有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进一步提高。尽管非正式沟通对提升实效性具有独特的作用,但在实际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非正式沟通的作用没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具体表现为:沟通理念上,强调主客二分;沟通方式上,选择单一,缺乏灵活性;沟通内容上,偏重理性知识,轻情感交流;沟通目标上,注重人的工具性,忽视人的目的性。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三个方面:双方沟通理念落后的影响;主体沟通能力欠缺的影响;沟通情境不良的影响。因此,树立先进的非正式沟通观念;优化非正式沟通的要素;提高教育工作者的非正式沟通能力,有助于实现非正式沟通效果的最优化,以便更好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Abstract]:With the increasingly complex environ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increasingly diversified object of education and how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t has become a major issue in the stud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urther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ccording to the standard and fixed way of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is divided into formal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l communication. Formal communication is more than formal communication. Informal communication makes it easier for both parties to communicate, naturally, let the educated be better received, feedback teaching content, and help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Further improvement. Although informal communication plays a unique role in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the role of informal communication can not be fully and effectively played in the process of actu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concrete performance is that the communication concept emphasizes the two points of the subject and the guest; the way of communication, the choice of single, the lack of flexibility, the content of communication, and the emphasis on 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The reasons are three aspects: the influence of the backward communication concept, the influence of the lack of communication ability of the main body, the influence of the poor communication situation, the unofficial communication concept of the first advance, and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elements of informal communication; The inform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of high education workers helps to optimize the effectiveness of informal communication so as to better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64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颖;;交往实践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2期

2 李昌麒;李永成;;科学发展观与政府角色定位的经济法思考[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2期

3 陈正华,贺轶玲;论道德交往与学校道德教育[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4 朱寿兴;;网络文学的公共空间建构与文学网站的使命[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5 李雪彦;;政治认同:从传统到现代的变迁[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6 李海红;;建构主义翻译研究对读者主体的观照[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7 李雪彦;;政府认同的二维理论探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8 李祖平;程东旺;;基于交互主体性理论的大学德育生活化路径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9 曾爱平;;摩洛哥阿拉维君主制统治合法性分析[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9年04期

10 冯月季;;符号学视野下的哈贝马斯“主体间性”思想[J];安顺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戴艳军;刘则渊;;论科学技术的道德评价[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胡象明;鲁萍;;WTO对中国政府管理的挑战及其对策[A];入世与政府先行[C];2002年

3 张凤奎;张志宇;;打造责任政府——通向和谐社会之路[A];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C];2005年

4 黄卫平;郑超;;人民政协发展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优势[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协商民主与社会和谐”政治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5 郭旭东;;岛内语言与大陆语言的差异表现及其对两岸交流的影响[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八辑)[C];2011年

6 舒志定;;马克思教育思想研究的基础与路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鲁路;;哈贝马斯交往概念的思想起源[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陈钢;;公共领域型变的传播学观照[A];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9 李平;;城市电子政府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A];公共管理研究(2)———“党的十六大与中国政治发展及公共管理改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何怀远;;“生产主义批判”的历史和逻辑[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上)[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胡洁;建构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陆秀英;中国当代翻译文学系统中主体间关系的生态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5 钱玉英;制度建设与中国地方政府决策机制优化[D];苏州大学;2010年

6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戴均;当代中国转型社会的政治认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赵淑辉;当代中国交往理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自学;论政治哲学范式的演进[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娜;哲学语用学视域中的教育实践[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芳;从翻译标准的变化看译者主体性的变化[D];河北大学;2009年

2 顾博;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理论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燕玲;关联理论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毕圣洁;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合法性构成与获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王军;城市社区主体互动困境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7 柳克方;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认同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韩红梅;交往行为理论视角下对教育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9 王天瑞;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陈果;业主委员会治理的困境与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8268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18268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90a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