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师范教育论文 >

表演与对话:跨文化传播视野下的师生互动研究——以南京大学国际交换生为例

发布时间:2018-05-24 12:03

  本文选题:跨文化传播 + 师生互动 ; 参考:《中国大学教学》2013年07期


【摘要】:交换生项目是促进学生国际化进而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所研究的是中国大陆高校的交换生在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高校留学时与当地的教师在课堂上和课后的互动行为,并重点关注其行为所表现出的角色特点以及同一表演者不同角色所产生的原因。研究发现,交换生与当地教师的师生互动行为相对国内更为积极和活跃,他们在国外课堂上往往是以"倾听者"、"表露者"、"相遇者"的角色出现的,而在国内课堂上则多数是"缺席者"、"沉默者"和"对戏者"。这些差异实质上根源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价值观。而通过比较分析发现,实现个体间的"对话"则是改善中国师生互动之匙。
[Abstract]:The exchange program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ways to promote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students and realize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This paper studi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exchange students in mainland China and local teachers in class and after class while studying in other countries or regions of the world. It also focuses on the character characteristics of its behavior and the causes of the different roles of the same performer.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between exchange students and local teachers is more active and active than in China. They often act as "listeners", "revelers" and "encounters" in foreign classrooms. In domestic classrooms, most of them are absentees, silent ones and opposite performers. These differences are essentially rooted in different cultural valu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Through comparative analysis, it is found that the realization of dialogue between individuals is the key to improve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in China.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分类号】:G645.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陈力丹;试论人际关系与人际传播[J];国际新闻界;2005年03期

2 叶子,庞丽娟;师生互动的本质与特征[J];教育研究;2001年04期

3 吉艳艳;;伊拉斯谟项目对我国交换生项目的启示[J];理论月刊;2008年11期

4 刘丽琼;论西方大学的教学[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年02期

5 李瑾瑜;布贝尔的师生关系观及其启示[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6 王怡红;论中国社会人际传播的价值选择[J];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6年05期

7 陈向明;社会科学中的定性研究方法[J];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锋;;文化 建筑 传播——传播文化学视野中的徽州牌坊[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2 陈海燕;;外国文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3 俞小和;;传播学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4 胡河宁;孟海华;饶睿;;中国古代人际传播思想中的关系假设[J];安徽史学;2006年03期

5 陈自清;;论大众传媒的德育功能[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6 余月玲;;电视娱乐节目互动方式的传播学思考——以《超级女生》为例[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7 宋玢璐;;影视剧对社会性别观念的正面建构——从受众接受的角度[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8 于师号;;基于角色转换的大学语文教学新模式[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9 袁金龙;黄曼曼;;安徽省服饰传播媒介的发展现状及建议[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10 郑碧强;;城市女性白领整容时尚消费的社会学解读[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汪莹;;博物馆场馆虚拟现实展示中的对话与反馈[A];创意科技助力数字博物馆[C];2011年

2 王淑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基本问题研究[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畅引婷;;符号运用策略对女性主义传播效应的影响——以父权制概念的意义阐释为例[A];中国社会学会2007年会“社会建设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魏婷;;煤矿安全信息传播中的新思考[A];第一届全国安全科学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王珊珊;;世界语与跨文化传播[A];2008学术前沿论坛·科学发展:社会秩序与价值建构——纪念改革开放30年论文集(下卷)[C];2008年

6 李建伟;;版权贸易中的编辑角色[A];中国编辑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赵婧;;“读图时代”是真实存在还是拟态环境[A];中国编辑研究(2006)[C];2007年

8 魏玉山;;国外新闻出版国家监管体制[A];中国编辑研究(2006)[C];2007年

9 于翠玲;;中国编辑学与西方媒介论的比较[A];中国编辑研究(2008)[C];2009年

10 罗以澄;夏倩芳;;他国形象误读:在多维视野中观察[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仇贤根;外宣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杨雪莲;传播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郝进仕;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战略与战略管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李素芹;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制度障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王萍;幼儿园课程实施现状与特征的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增军;港口企业和谐网络运作机理及其对企业成长绩效影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张志辉;网络条件下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钟希明;介入公共场域的知识分子写作[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董素青;消费电视[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君玲;网络表达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尤永;经济欠发达地区家庭消费中的意见领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高冬梅;客家地区农村女性闲暇生活方式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郑俊杰;我国网络新闻专题探析[D];河北大学;2007年

4 赵广香;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5 陈欣跃;新时代的电视媒体影响力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石实;隐秘的参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钊;体育组织在危机公关中的媒体策略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8 陈曼;我国体育学术核心期刊栏目设置与广告经营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9 王芳;武术套路与跆拳道文化传播比较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10 胡洁雅;耐克品牌文化传播模式探析[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李瑾瑜;关于师生关系本质的认识[J];教育评论;1998年04期

2 吴康宁,程晓樵,吴永军,刘云杉;课堂教学的社会学研究[J];教育研究;1997年02期

3 吕梁山;交往结构及要素浅探[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03期

4 吴永军 ,吴康宁 ,程晓樵;课堂教学中的社会因素[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2期

5 肖世民;教育过程中人际交往结构初探[J];唐都学刊;1996年01期

6 金生;超越主客体:对师生关系的阐释[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布玛丽亚木·买买提;;跨文化传播对现代大学生文化意识的影响[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2 蒋楠;;案例教学课,教给学生什么?——以公共关系策划学课为例[J];技术监督教育学刊;2006年02期

3 谢卓华;;跨文化传播教学视阈下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法制与经济(下旬);2011年08期

4 周颖;赵学云;;师生互动与换位思考[J];吉林教育;2003年Z1期

5 邵拥军;;高校师生互动教学机制的研究[J];中国教育研究论丛;2006年00期

6 唐清云;;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探析[J];广西党史;2006年Z2期

7 向娟;王文武;;加强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探讨[J];中州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8 陈涛;;完全学分制下师生互动问题探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9 许文君;;大学师生电子邮件互动交流调查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10 胡进军;郑高锋;;大学课堂师生互动有效性的影响因素与提升途径[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良洪;张宪;付少波;付兰芳;李志勇;;浅谈课堂提问的技巧[A];2007年全国高等学校电子技术研究会论文集[C];2007年

2 李俊卿;;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3 汪早容;;变革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A];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体系研究[C];2009年

4 秦美娇;;“两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A];山东省医学伦理学学会第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5 刘勇;潘林祥;;互动式教学法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探索[A];思考与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研究论文集[C];2005年

6 胡俊修;唐苏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文关怀的实现路径——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为例[A];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体系研究[C];2009年

7 孔凡凯;刁彦飞;;如何实施研究型教学[A];“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研2008[C];2009年

8 黎厚斌;黄弛;刘成金;吴学政;赵国传;;对改革专业基础课的几点意见[A];第八届全国大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顾国梁;;公寓化管理立足于德育[A];研究与交流——北京高校后勤学生公寓工作研究论文集[C];2003年

10 陈宁宁;;发掘校史资源,开展育人活动[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5)——中国学校史志[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朱怡;突出互动优势 彰显全新理念[N];长春日报;2009年

2 实习生 卢美邑;人文论坛:课堂之外的心灵碰撞[N];云南日报;2005年

3 张明平;江苏大学 “移动课堂”走近家长[N];光明日报;2006年

4 蒋明惠;清华大学新生研讨课虎头教学实践基地挂牌[N];鸡西日报;2005年

5 广东商学院三水校区 林仲豪;多校区办学情形下的文化传承与师生互动[N];光明日报;2007年

6 记者 刘昆 通讯员 李静;广西师大“阳光课堂”带来明媚景象[N];光明日报;2005年

7 陈露;多向课堂要效益[N];人民日报;2004年

8 梅方;课堂文明规范还要不要继续存在?[N];大同日报;2007年

9 记者 娄山邋通讯员 周光平;报告精神进课堂 师生互动掀热潮[N];蚌埠日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吴世勇;名师授业催化本科课堂质变[N];辽宁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袁燕华;多元互动英语教师校本教育模式:理论与实践[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2 李四清;高校外语教师教学自主能力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汤波;高校德育课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兼论德育课的有效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赵彦敏;基于学校网站的高校师生互动平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唐文跃;高校教师与学生群际互动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4 张升月;交往理论视域下大学本科课堂师生精神互动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蒋甜甜;师生互动对学生学习性投入的影响[D];沈阳师范大学;2013年

6 廖劲森;海外招生策略的跨文化传播因素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7 郁玮;中国留学生在英国的跨文化适应状况以及对校内网的使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8 李谧;哈佛大学案例教学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2年

9 陈萍;高校学生参与度实证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10 姚雪;高等教育国际化中的跨文化冲突与融合[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9289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19289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48b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