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师范教育论文 >

中国近代师范教育模式的社会适应性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6-12-01 15:51

  本文关键词:中国近代师范教育模式的社会适应性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陕西师范大学》 2006年

中国近代师范教育模式的社会适应性问题研究

郭向宁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清末民初中国师范教育模式的形成及其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问题。师范教育模式是随着近代社会工业化的进程而产生、发展的。中国在近代社会的变革过程中,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及受西方社会文化教育的影响,逐步开始改革传统的封建教育,推行近代新式学校教育。与其同时,师资紧缺问题就成为制约新教育发展的首要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近代师范教育模式应运而生。 从清末制定《癸卯学制》到1922年北洋政府颁布《壬戌学制》,中国近代师范教育模式在基本适应近代社会新的政治、经济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基础上而形成。具体表现为:在管理体制上,采取独立设置、集权管理的体制适应了政府控制教育的需要;在教育形式上,采用定向、分层的师资培养方式适应了新式教育对师资数量上的需求;在学生管理上,采用官费培养、毕业后必须服务于教育界的契约形式保证了师范生生源、稳定了师资队伍;在课程设置上,采取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混编,并注意各课程的区分与衔接,而且各级师范学校设置附属中、小学等适应了师范生能力培养的需要。同时,近代师范教育模式社会适应性中遇到的问题表现在:新式教育与旧的政治制度之间相冲突,新教育对于教师的迫切需要与政府对新教育经费投入的矛盾突出,新教育的发展与教师地位的不相称等。中国近代师范教育模式就是在这种与社会适应性的矛盾中形成和发展的。 任何一种教育模式,在其产生及发展的过程中,总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但是,,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和生产力的发展,原有的教育模式必然会产生与社会其他要素之间,特别是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应问题。所以,传统的师范教育模式在世界已成为一个空前开放、相互依存的整体的信息化社会,也渐渐显露出了种种不适应的问题。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师范教育模式向教师教育模式转型是适应信息化社会的一种必然趋势,也是研究中国近代师范教育模式社会适应性问题的一点重要启示。 本文共分五个部分: 一、引论。主要叙述本文的研究意义、方法及思路,并对相关概念做出界定。 二、中国社会近代化与师范教育模式的形成。通过对中国社会近代化历程和中国教育近代化历程的考察,分析中国近代师范教育模式形成的历史背景,进而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G659.29
【目录】:

  • 一、引论8-13
  • (一) 问题的提出8
  • (二) 研究的意义8-9
  • (三) 研究范围及概念界定9-11
  • (四) 相关研究11-12
  • (五) 研究思路及方法12-13
  • 二、中国社会近代化与师范教育模式的形成13-28
  • (一) 中国社会近代化历程13-15
  • (二) 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历程15-18
  • (三) 中国近代师范教育模式的形成及其特点18-28
  • 三、中国师范教育模式社会适应性分析28-36
  • (一) 独立设置、集权管理的体制适应政府控制教育的需要29
  • (二) 定向、分层的师资培养模式适应师资数量上的需求29-31
  • (三) 官费培养、毕业后须服务于教育界的契约模式保证了师范生生源、稳定了师资队伍31-32
  • (四) 课程设置上采取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混编、师范学校附设中、小学适应了师范生能力培养的需要32-33
  • (五) 近代师范教育模式社会适应性中遇到的问题33-36
  • 四、研究中国近代师范教育模式社会适应性的现实意义36-42
  • (一) 关于近代师范教育模式社会适应性的争论37-39
  • (二) 随着社会的发展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型势在必行39-40
  • (三) 我国师范教育改革应参照世界师范教育模式发展趋势二40-42
  • 五、结论—由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变42-48
  • (一) 教师培养模式的发展趋势42-43
  • (二) 对我国师范教育改革的思考43-48
  • 总结48-50
  • 参考文献:50-52
  • 致谢52-53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53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怀;;加速发展和改革师范教育 江苏省人民政府召开师范教育工作会议[J];师范教育;1985年04期

    2 张丹华;俄罗斯多层次师范教育体系概述[J];外国教育研究;1996年06期

    3 杨捷;耿润;;英国师范教育转型的得与失[J];河南教育(中旬);2010年05期

    4 孟翔君;重新构建地方师范教育体系初探[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3期

    5 钟云生;当代外国师范教育改革与反思[J];江西教育科研;1989年02期

    6 杨詠沂;;以改革求发展 开创我省师范教育的新局面[J];江苏高教;1985年02期

    7 邱唯;田华;;现代师范教育发展方向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08年07期

    8 汪海燕;程跟锁;;教师教育改革刍议[J];陇东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9 曾泽;;确立教育院校在师范教育中的地位 建立包括两个基地的师范教育体系——论我国师范教育体系的新趋向[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81年02期

    10 张福全,王庆书;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与我国师范教育的变革[J];现代教育科学;2005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颖;刘颖;骆方;;大学生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及创新性的比较研究[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2 胡韬;;论少年儿童的社会适应心理素质及培养[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姚少怀;;湖南师范教育发展历史及评价[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4)——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C];2009年

    4 李正云;;关于儿童社会性及社会适应性的追踪研究[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5 冮勇;董巍;张淑华;;运动员与运动训练专业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初步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郝振;崔丽娟;;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状况及其保护性因子作用探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李会杰;沃建中;张小娟;金茂芳;;幼儿社会适应性与多元智能同整发展的实验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唐斌;赵一标;;综合性大学办师范教育的办学目标及课程设置评述[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9 刘立新;;对大学生社会适应性评价的研究与思考[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李露;赵发旗;;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性调查研究[A];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王瑛、胡博理;[N];河北日报;2001年

    2 何建红;[N];中国财经报;2007年

    3 提案者 省民革;[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7年

    4 本报驻京记者 王乐;[N];文汇报;2009年

    5 ;[N];黑龙江日报;2010年

    6 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 白音门德;[N];中国民族报;2009年

    7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孙云晓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 李文道;[N];家庭医生报;2010年

    8 见习记者 石志安;[N];甘南日报(汉文版);2006年

    9 记者 沈祖芸 杨桂青;[N];中国教育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 符德新;[N];中国教育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崔清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2 陈然;我国高等农林本科院校发展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3 陈建文;青少年社会适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构、机制与功能[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4 余丽霞;长江流域住宅空调技术评价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5 刘山;日本近代普及义务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向宁;中国近代师范教育模式的社会适应性问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2 姚莉萍;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社会适应性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常小青;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性的团体辅导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4 赵冯香;大学生职业决策量表的编订及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5 施咏清;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6 崔迎新;美国师范教育大学化理论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7 郝振;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化状况及其保护性因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郑会芳;农村留守儿童亲子沟通、家庭亲密度与其社会适应性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孙海宁;清末民初江苏师范教育研究[D];扬州大学;2009年

    10 王文秀;青少年社会适应性、网络使用偏好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近代师范教育模式的社会适应性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008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2008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da2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