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师范教育论文 >

产学研协同创新路径研究——基于知识产权归属视角

发布时间:2018-08-30 07:33
【摘要】:从知识产权归属的视角出发,以完全信息博弈模型为基础,结合路径协同的特性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路径形成模型,运用纳什均衡对路径形成模型进行解析,得到协同创新系统的协同路径选择与路径演进机制。结果表明,知识产权归属是企业选择产学研协同创新路径的重要依据,企业参与产学研后创新能力的提升与占有知识产权而获得的市场超额收益最终决定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路径选择与路径演进。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ownership, a path formation model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s constructed on the basis of complete information game model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ath coordination. The path formation model is analyzed by Nash equilibrium, and the mechanism of path selection and Path Evolution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system is obtained. It is an important basis for enterprises to choose the path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作者单位】: 西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高校特色优势学科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研究”(12YJC880100) 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人才计划项目“基于复杂自适应系统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2013KJXX-62) 陕西省软科学计划项目“陕西省优势学科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2012KRZ05)
【分类号】:G64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千帆;方超龙;胡丹丹;;产学研合作创新路径选择的博弈分析[J];管理学报;2007年06期

2 范德成;孙丹;;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权变模式的构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15期

3 卢仁山;;不同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利益分配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年17期

4 王英俊,丁X;“官产学研”型虚拟研发组织的结构模式及管理对策[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年04期

5 刘彦;;日本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产学研制度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年02期

6 金明浩;郑友德;;论创新背景下我国产学官联盟与知识产权转移[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年06期

7 陈士俊;柳洲;;产学研合作的“钻石琥珀模型”及其启示[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年02期

8 章琰;大学技术转移中的界面及其移动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3年S1期

9 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2012年02期

10 何郁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J];科学学研究;2012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顾伟忠;刘兰;;我国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其政策研究[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2 刘洋;丁云龙;;论产学研合作模式的进化——一个共生进化视角的透视[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3 岳贤平;李廉水;;我国产学研合作研究述评[J];商业研究;2009年08期

4 刘冰峰;冯自钦;胡春华;;产学合作知识共享的财务效益与风险收益研究[J];财会通讯;2009年20期

5 柳建设;;职业教育技术转移功能分析[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年12期

6 宇德明;李洪勇;;高速铁路建造技术领域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7 余忠;石德金;邓燕雯;赛长来;;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构建模型及运行机制研究——基于“官产学研中金”战略联盟的视角[J];科技和产业;2010年01期

8 邵莉莉;黄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实现模式探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S2期

9 张满银;温世辉;韩大海;;对中国区域创新效率的DEA分析[J];调研世界;2011年06期

10 林红;;产学研联合创新:福建省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的缺损与构建[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宇;;嵌入大学科技园的紧密型产学研结合机制及其区域创新驱动模式研究[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周青;杨伟;;企业产学研合作主体性的实证研究——基于浙江企业调研数据[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杨平;;日本经济社会发展经验与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思考——广东继续解放思想的对策选择[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何海燕;康晓伟;张萌;;高校产学研用结合创新体系与学科性公司发展[A];第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2分会场:政产学研用结合,促进企业创新与特色产业园区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5 周俊青;许益波;;协同创新视角下的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法律问题刍议[A];安徽首届科普产业博士科技论坛——暨社区科技传播体系与平台建构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6 张天波;李秋红;;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社会诚信体系建构分析——以构建广东特色社会诚信体系为例[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6分会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与民生科技产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7 张寒;胡宗彪;李正风;;研发项目对中国大学技术转让合同影响的实证研究——以985工程高校为例[A];2012年全国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暨科学技术学两委联合年会论文集[C];2012年

8 赵旭;周彦霞;;大学科技城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选择与实现[A];2012年全国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暨科学技术学两委联合年会论文集[C];2012年

9 曹宇东;何毅;赵剑衡;李雷;;交叉学科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研究——以物理与生物医学交叉实验室为例[A];第九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10 刘钒;李光;;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发展研究——以湖北省为例[A];第九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静;区域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体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唐宇;高新技术企业R&D联盟创新管理机制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9年

3 方国威;政府在产学研结合模式中的角色与对策分析[D];武汉大学;2010年

4 杨春丽;网络化协作条件下R&D动态联盟管理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李小妹;我国省部产学研平台建设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王飞;生物医药创新网络演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程庆辉;高速铁路科技创新的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8 朱新财;现代生物技术研发网络的管理问题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9 李梅芳;产学研合作成效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10 司云波;面向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校企技术转移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佳;地方大学研究生教育产学研联合培养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郝骞;校企合作伙伴选择的指标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佳;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0年

4 何菲;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机制与模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5 张晓宁;虚拟研发组织风险管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6 李宁;企业—大学联盟动机与模式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1年

7 马莹莹;高校科研团队产学研合作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8 方荣贵;基于产业生命周期的共性技术供给模式比较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9 顾兴燕;基于能力异质性的产学研合作伙伴选择[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10 刁良俊;沿海经济带发展与政府作用的国际比较[D];辽宁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昌祯 ,王迁;改革我国职务发明制度的建议[J];发明与创新;2004年06期

2 罗炜,唐元虎;大学-企业合作创新的博弈分析[J];系统工程;2002年01期

3 陈海秋;德国洪堡大学专利战略的特点和启示——兼谈大学知识产权战略[J];高科技与产业化;2004年05期

4 罗利,鲁若愚;产学研合作对策模型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0年02期

5 王福深;王伯良;;从价值链理论看企业参与产学研结合[J];管理科学文摘;2005年07期

6 周静珍 ,万玉刚 ,高静;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权变模式[J];经济师;2005年03期

7 赵兰香;产学研合作的机制分析[J];科技导报;1995年04期

8 陈昌柏;自主知识产权理论及其实践意义[J];科技与法律;2001年02期

9 乔永忠;朱雪忠;;利用财政性资金形成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问题研究——兼评新修订的《科学技术进步法》第20条和第21条[J];科技与法律;2008年06期

10 刘璇华,肖君,惠青山;虚拟研究中心及其对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作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同济大学 张玉臣;[N];科技日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谢志宇;产学合作绩效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春;;让财与智发生“核反应” “名校校长相约张江——话说产学研”论坛侧记[J];浦东开发;2008年07期

2 郭久荣;农业高校产学研结合难点及其成因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5年09期

3 王巍;;加强高校产学研结合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4 胡昌送;李明惠;卢晓春;;美国产学研结合发展历程与主要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23期

5 杨丽霞;;欠发达地区高校产学研结合的运行方式探讨[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6 傅建中;李建法;沈红卫;;产学研结合——地方高校创建特色之路[J];中国大学教学;2007年02期

7 马应虎;;产学研相结合 促进高校发展[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8 莫甲凤;;试论我国建立创业型大学的路径选择[J];煤炭高等教育;2008年03期

9 文庆明;张勇;刘水长;;湖南工业大学产学研结合的探讨[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10 刘红;;高校产学研结合实践中的几点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作兴;陶洪林;;产学结合培养技术应用人才的途径与机制的研究与实践[A];中国建设教育协会2002年立项研究课题论文集[C];2003年

2 王作兴;;高职高专产学研结合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A];中国建设教育协会2002年立项研究课题论文集[C];2003年

3 王作兴;;产学结合与素质教育[A];中国建设教育协会2002年立项研究课题论文集[C];2003年

4 官丽辉;高志花;屈振华;;新世纪农业高校产学研结合教育模式的探讨[A];中国农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四届三次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5 黄布毅;王占波;胡炜;代振华;;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机理探微[A];第五届全国技术预见学术交流会暨全国技术预见与科技规划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董幼鸿;;论自主创新战略中大学、科技园区、企业、政府的功能定位——牛津大学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体系的若干启示[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7 李久义;李进;;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讨[A];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第九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院(系)院长(主任)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陶善虎;侯家胤;;加快产学研结合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A];2011年安徽省科协年会——机械工程分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李双应;;浅论综合性工科院校地质类研究生教育和培养策略[A];城市空间结构理论与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中国科协第224次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0 张酉水;;中国高等学校科技发展战略探讨[A];第三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海涛 整理;产学研结合 展新农村风采[N];农民日报;2010年

2 阿宁;宁夏加强科技合作 推进产学研结合[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刘静岚;加强产学研结合 助推经济发展[N];湘潭日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潘春燕;构建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N];台州日报;2008年

5 刘洪兵 姚立成 扈献文;东营区油地合作推动产学研结合[N];东营日报;2009年

6 陈爱琳;加强基础研究 推动产学研结合[N];团结报;2011年

7 中共大连市委党校教授 张道航;实行产学研结合 建设创新大连[N];大连日报;2011年

8 记者 何宝庆;以人为本培育实用型应用型人才 促进产学研结合助推经济社会发展[N];江西日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李响 本报通讯员 汪炳青 赵红灿 李明辉;探索产学研结合新机制[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10 南方;广东深化省部产学研结合[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项杨雪;基于知识三角的高校协同创新过程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2 黄敏;基于协同创新的大学学科创新生态系统模型构建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1年

3 张丽娜;行业特色型高校协同创新的机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4 蒋尹华;基于智力资本的大学科研创新绩效评价与提升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5 张廷;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地方高校协同创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6 贾一伟;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高校科技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阙攀;大学学术协同创新动力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2 张倩;高校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3 王纯旭;基于协同创新平台的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年

4 郭茜;协同创新视角下高校科学合作的案例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5 杨晓丹;论地方政府在产学研结合中的职能及其实现[D];中南大学;2004年

6 李根珍;中国与韩国产学研结合机制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7 肖国芳;产学研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8 刘柳;重庆市普通高校产学研结合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9 张蓉;农业高校产学研结合模式探讨[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10 杨建芳;产学研结合的毕业设计模式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2123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22123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a3d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