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问题的再思考
[Abstract]:The discussion on the reform of talent training mod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has been going on for a long time. However, it is difficult to obtain the desired effect in the reform of talent training mod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main reasons are th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ay more attention to micro-management than to the shaping of macroscopic long-term goal, emphasize unified standards and ignore teachers' different styles,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inheritance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rather than instilling moral accomplishment.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objective management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alent training mode, to create a learning campus culture adapted to the change of talent training mode, and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connot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of students in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reform of talent training mod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cultivate new type talents who can meet the needs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温州医学院;
【分类号】:G64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黄忠国,彭熙,贺建民,邓成超,李文杰;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2 彭未名;;重建价值教育:大学道德知识边缘化的反思[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3 陈文静;;大学生:是“知识精英”,也应是“道德楷模”[J];湖南教育(中);2011年04期
4 孙峰;;大学教育的追求:知识与道德的整合[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周升铭;高等教育国际化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段兆兵;;双向适应:渐进式课程改革的可行性路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汪明明;丁磊;张新喜;;提升给水排水管网课程教学效果的方法探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3 陈波;;人类教育终生化与陶行知的终生教育思想[J];爱满天下;2003年02期
4 陈修梅;;新课改背景下初任教师专业素养的调查与反思[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2期
5 冯雯;;浅析教育研究范式的演进历程[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6 张建雷;;试论学校建构学习型组织的价值意蕴——以学校组织变革为分析视角[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7 邢迎风;;校本研修网络化研究[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8 孙立梅;;谈师范院校学生资料积累技能训练[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9 张学中;;中国共产党人学习思想的文化底蕴[J];保定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10 李秀霞;;网络环境下公共英语分层教学模式探索[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周洪宇;;中国教育百年改革的经验教训[A];北京论坛(2010)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变革时代的教育改革与教育研究:责任与未来”教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10年
2 李忠;;中国教育史研究的目标定位及其发展走向[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3 刘传德;;夸美纽斯及其《母育学校》[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刘黎明;;试论斯宾塞的兴趣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徐嵘;;夸美纽斯和卢梭“适应自然”教育思想之比较[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荣艳红;;“按成绩拨款”:1862年英国教育修正法案及其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7 周勇;王存宽;;近代科学课程及其开发范式批判[A];第五届全国科学教育专业与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方增泉;;坚持科学发展观引领,大力推进教育创新[A];全面小康:发展与公平——第六届北京市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12)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向海英;学前教育课程创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韦立君;美国公立高中能力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翟艳芳;全球教育的理念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史大胜;美国儿童早期阅读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娜;哲学语用学视域中的教育实践[D];南开大学;2010年
7 雷冬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的偏离与调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宋秋英;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学论本土化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征;新自由主义背景下大学制度变革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房保俊;国家高等教育理念创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翠冉;黑龙江省普通高中选修Ⅰ课程实施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玉洋;大学生德育社会化探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郝彦君;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何允;高校校园人文景观营造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5 王艳;20世纪90年代国外高校女性教职工状况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6 顾剑峰;高中数学“导研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7 蒋连香;关于教育惩戒的现状、问题与对策[D];苏州大学;2010年
8 陶惠萍;教研组文化建设的路径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9 潘云芸;新课程背景下中学教研组建设之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10 葛娟;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D];苏州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坤;知识经济与高等教育观念更新[J];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06期
2 陈学飞;谈谈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若干基本要素[J];比较教育研究;1997年02期
3 黄福涛;“全球化”时代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历史与比较的视角[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2期
4 王德宠;知识经济与高等教育观念的更新[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5 黄忠国,贺建民;跨世纪高等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重庆工业管理学院学报;1998年06期
6 龚怡祖;略论大学培养模式[J];高等教育研究;1998年01期
7 郑群;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与构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8 曾冬梅,黄国勋;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略——从教育的内外部关系规律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教育与现代化;2002年02期
9 赵丽萍;刘平;;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认识[J];继续教育研究;2005年06期
10 周世学;邓蓓;;人才培养新模式的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5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倪潇潇;;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11年03期
2 刘珍;;加强创新人才培养 推进教育模式更新[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7期
3 贾元华;;高等学校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02期
4 黄丹;龚炎长;任丹;;农科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初探[J];价值工程;2011年20期
5 吴菱蓉;赵晶;;新时期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模式创新的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09年06期
6 周颖;潘莲君;赖冬志;;面向现代纺织制造业 构建工科青年教师培养的良性机制[J];轻纺工业与技术;2010年05期
7 夏明;王平;;高等学校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黑马王人才培养模式】简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11期
8 丁振源;;关于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8年15期
9 李立国;;论高等学校的综合发展与特色办学[J];教育研究;2010年04期
10 彭绪娟;刘元芳;彭绪梅;;国外高等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元芳;彭绪梅;;国外高等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浅析[A];第三届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科教发展战略论坛论文汇编[C];2007年
2 王伟廉;;论高校培养目标的来源及其相互关系[A];回顾与展望——1983—2003年高教研究论文集[C];2003年
3 沈颂华;;浅析社会对工程技术专业人才需求的多样化与高等学校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A];第二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4 胡飞虎;张彦斌;陈文革;;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中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探索[A];第五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2)[C];2008年
5 孙建华;;应用性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探讨[A];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刘传德;;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与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A];《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贺庆棠;李勇;张敬;;发达国家研究型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分析[A];《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韩喜秋;;对校企合作培养农经人才模式的思考[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9 王起才;王恩茂;马镭;宁贵霞;陈勇;;以特色求发展,以实力铸品牌——兰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理念与实践[A];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第九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院(系)院长(主任)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崔相哲;李松淑;;大类招生与培养模式的思考[A];招生考试科研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任丽梅;高校将改革培养模式提高创新能力[N];中国改革报;2009年
2 李徽 记者 赵建春;南京理工大学构建多级培养模式[N];中国教育报;2001年
3 毛学农;创新“零对接”的培养模式[N];江淮时报;2007年
4 记者 刘卿;云南经管院落户留学韩国新模式[N];昆明日报;2008年
5 龙永筑;“贯通式”培养模式让学校、企业、学生“三赢”[N];中国教育报;2003年
6 本报记者 张蕾;“校内外双导师”打造合格音乐教师[N];音乐周报;2008年
7 申琳 罗静;南京大学探索“2+2”培养模式[N];人民日报;2006年
8 黄豁;全国8000名大学生报考重庆村干部[N];中国改革报;2008年
9 记者 郑荣 通讯员 刘人嘉;创新培养模式 培养创新人才[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年
10 王保华 关慧;高校定位应遵循市场规则[N];人民政协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廖文婕;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系统结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叶通贤;高等学校贷款风险的控制与化解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3 杨同毅;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生态学解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周倩;高校科技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李海芬;普通高等院校本科基础课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朱天天;我国高校技术资源转移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7 邓岳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的对接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8 童静菊;生本理念下高校学生工作体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9 余峰;基于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10 吴宏翔;市场经济中的高校组织演化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龙珠;我国高等学校综合素质人才培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2 李四海;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素质培养模式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5年
3 许锋;高校提高办学效益的途径研究[D];扬州大学;2006年
4 王彬斐;我国高等学校课程结构优化改革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5 唐瑾;美国高校人才培养的现代走向及启示[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6 周升铭;高等教育国际化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7 杨科举;技术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8 凌杰;高校目标管理共有要素系统与路径创新[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王欢;论我国公立高等学校的性质与地位[D];吉林大学;2005年
10 杨耀;高校作业成本管理的理论与应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2232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2223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