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师范教育论文 >

大学精神引领大学和社会的进步

发布时间:2019-02-11 11:38
【摘要】:正大学之所以能经久不衰、走向社会的中心,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大学的精神对社会的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大连理工大学60年的建设就充分说明了这点。大学应始终保持一种令人向往和追求的精神。大学自治、学术自由、追求真理是大学精神的应有之义;同时,大学精神同时代、历史和文化特色密切相连,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彰显和体现,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坚韧精神;"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格物致知,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这些都是很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的
[Abstract]:The main reason why the university can survive, go to the center of society, play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the most important point is that the spirit of the university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gress of society. The 60-year construction of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ully illustrates this point. Universities should always maintain a yearning and pursuing spirit. University autonomy, academic freedom, the pursuit of truth is the proper meaning of the university spirit; At the same time, the spirit of the university is closely linked with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is the manifestation and embodiment of the national spirit and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such as the struggle spirit of "the day is healthy, the gentleman keeps on improving themselves"; The tenacious spirit of "the earth is Kun, the gentleman carries things with thick virtue"; "the ideal of university lies in Mingde, close to the people, at the end of the best, in the knowledge of the character, in the self-cultivation of the family, and in governing the world". These are the ideals of China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作者单位】: 大连理工大学;
【分类号】:G64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辉,胡瑜娇;试论大学精神与大学法制建设[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2 周瑞法;大学精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不易旨归──从文化的角度看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及其他[J];黑龙江高教研究;1999年02期

3 高桂娟;大学精神与现代大学制度之建构——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2003年度学术年会综述[J];理工高教研究;2004年03期

4 张祖华;;现代大学精神的共性解读和构建策略[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年06期

5 杨思通;王春艳;杨锋杰;;论新时期大学精神的缺失与重建[J];中国地质教育;2006年03期

6 王维;;大学精神建构与民族精神培育的哲学探究[J];江南论坛;2007年08期

7 陈海容;;论大学精神的思想内涵[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8 张莉;;大学自治:遏制大学腐败和弘扬大学精神的有效出路[J];党政干部论坛;2010年05期

9 赵爽;;哈佛告诉我们[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10 李中耀;关于大学精神的思考[J];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梓坤;;论大学精神[A];前沿 创新 发展——学术前沿论坛十周年纪念文集(2001-2010年)[C];2011年

2 张超;刘玉生;;培育大学精神 建设和谐校园[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8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一)[C];2008年

3 白玮;;鲁艺与鲁艺精神评析[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4 白玮;;“鲁艺”与中国大学精神塑造[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5 朱大章;江鸿波;;基于高校学生德育的大学校史教育体系建设[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5)——中国学校史志[C];2009年

6 杨宝清;杨德新;;明德求索 锲而不舍[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年

7 杨宝清;杨德新;;明德求索 锲而不舍[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8 顾凯平;;在高等教育改革的迷茫期中坚持民办教育的科学发展观[A];科学发展观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岑兆丰;李晓彤;刘向东;郑臻荣;;应用光学课程建设:忘却之后的财富[A];中国光学学会2010年光学大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李延保;;珍视传统 凝聚精神——兼谈中山大学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精神[A];回顾与展望——1983—2003年高教研究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谢和平(作者为四川大学校长);大学文化、大学精神与川大精神[N];光明日报;2004年

2 顾玉平;谈谈大学精神[N];南通日报;2007年

3 肖擎;大学精神之上的精神[N];长江日报;2005年

4 西南财经大学党委书记 涂文涛;努力培育大学精神[N];光明日报;2004年

5 记者傅继红;四校长纵论大学精神[N];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

6 胡虹娅;大学精神的放逐与高校高层的两难[N];人民政协报;2005年

7 青岛大学校长 徐建培;培育新世纪大学精神[N];光明日报;2002年

8 储朝晖 教育学博士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秘书长;中西异趣归善真[N];中国教育报;2011年

9 吴传喜;大学精神:高校综合竞争力的核心[N];中国教育报;2004年

10 解文娟;“百校一训”有失大学精神[N];中国改革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亚敏;大学精神探论[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2 常艳芳;大学精神的人文视界[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3 宋承祥;教育结构元视野中的高等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封海清;西南联大的文化选择与文化精神[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5 戴联荣;大学生态:文化人格共生和建构[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6 陈功江;校训:大学个性化之彰显[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7 周景春;中国大学理念的文化哲学审视[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李福杰;大学文化视野下的大学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李长真;大学文化与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10 尚洪波;大学的伦理精神[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晓云;欧洲中世纪大学教师与大学精神[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2 黄洁莉;论和谐校园构建中大学精神的培育[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3 陈瑞;试论我国现代大学精神的失落与重塑[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张俨;大学精神的缺失及其培育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8年

5 封连武;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大学精神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李霞;新时期我国大学学术文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7 郑翠飞;古代书院的大学精神及其现实意义[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邓德强;论大学精神与人的和谐发展[D];吉林大学;2007年

9 李艳;大学精神与现代大学教师发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10 田起香;论现代大学形象及其塑造[D];吉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4196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24196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83d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