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师范教育论文 >

美、日公立研究型大学校长遴选制度差异性分析

发布时间:2020-04-04 22:18
【摘要】:校长是学校的指挥者,校长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大学能否长久有效的发展,优秀校长的选拔与其完善的校长遴选制度是分不开的。美国和日本是世界高等教育强国,拥有很多世界一流的大学,这与其成功的大学校长遴选制度密切相关。两国大学校长遴选制度有其符合各自国情的特点,同时也有诸多差异之处。两国大学校长遴选制度对我国大学校长的遴选有深刻的启示,更有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本文选取了美、日公立研究型大学校长遴选制度差异性为研究对象,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两国大学校长遴选制度的差异性进行探讨和分析。本文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绪论。阐述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从美国大学校长遴选制度、日本国立大学校长遴选制度、多国大学校长遴选制度三方面研究,作了详细的学术考察,总结了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提出了论文的新意之处。 第二部分,对美、日公立研究型大学校长遴选制度变迁差异性进行了概述和分析。首先,分别对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校长遴选制度历史变迁的两个具体阶段和日本国立大学校长遴选制度发展的三个具体历史阶段进行客观描述。其次,从两国大学校长遴选过程中在自治性、专业性、公共性三个方面所体现的差异性进行比较分析。 第三部分,从四方面对美、日公立研究型大学校长遴选制度差异性表现进行客观描述和分析。四个客观方面的差异性包括:任职条件各有侧重、遴选机构有所差异、遴选程序各具特色、任命方式与期限的不同。在对任职条件差异性分析中,分别从学术背景、行政管理能力和筹资能力三个方面体现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对遴选机构差异性分析中,依次分析了美、日大学校长遴选机构的人员构成、机构职能、机构属性三方面的差异性;分析遴选程序所体现的差异性,分别从遴选流程、侧重方面进行客观描述和分析。最后,从客观方面对任命方式与期限的差异进行比较。 第四部分,文章从四个方面对造成美、日公立研究型大学校长遴选制度差异性成因进行分析。这四个方面包括大学职能对任职条件的制约、大学传统对遴选制度的影响、管理体制对遴选程序规定、竞争机制促进差异性的形成。 第五部分:从公共性、合法性、有效性三个方面对美、日公立研究型大学校长遴选制度差异性进行评价。对美、日大学校长遴选制度公共性方面体现的差异性分别从遴选机构成员的数量、层次以及覆盖面等方面进行分析;对合法性体现的差异性分别从组织建立的合法性、成员构成的合法性以及遴选程序的合法性三方面进行评价;对有效性体现的差异性主要从大学发展排名来体现。 第六部分,美、日公立研究型大学校长遴选制度差异性的启示。从美、日公立研究型大学校长遴选制度体现出的特点对我国大学校长遴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具有借鉴意义。笔者认为中国大学校长的遴选应面向全国和国际公开选拔;在国家行政任命之前,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投票选举,增加民主评议,尝试学校教授选举和政府行政任命相结合的形式;建立健全教育法规,完善评价制度体系;积极推进公立高校的法人化进程,使学校成为独立法人。
【图文】:

美国高校,形式,委员会


各个组成单位选出的代表组成,又被称为“单一遴选委员会”;3,同时成立两个委员会,其中一个为寻找委员会,负责找人;另一个为鉴定委员会,负责选人;4,校董会中的委员再加上教授、学生和其他代表组成的咨询委员会来协助遴选工作。『3〕图3.9是遴选委员会的四种组成形式。以上四种形式,以第二种“单一遴选委员会”的形式最为普遍,这种遴选委员会由校董、教授、学生、校友、职员、社区代表等组成。担任遴选委员会的成员通常要具有四个条件:第一,遴选委员要对学校各种计划和问题有深刻的了解。第二,,遴选委员对学校各种事物有广泛的经验。第三,遴选委员有一种谨慎的态度与平衡的判断力。第四,遴选委员要有尊重、认知、容纳他人意见的能力。【引[1」月可听.从哈佛到斯坦福—美国著名大学今昔纵横谈〔M习.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97.仁2〕陈伟,吕杰,姜靓伟.英美两国大学校长职能与选聘方式比较已J〕.外国教育研究,2009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647.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红;研究型大学的基本要素及其体制和组织满足[J];教育研究;2003年01期

2 黄秀兰,闫红;论研究型大学与高科技时代的人才培养[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3 朱军文,马晓娜,潘艺林,何仁龙;论本科教育在我国研究型大学建设中的战略地位[J];化工高等教育;2003年04期

4 陈德敏;现代工程师:研究型大学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年01期

5 许迈进,杜利平;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学科发展战略及其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5年04期

6 王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又好又快地建设特色型研究型大学[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9年01期

7 张薇;;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浅析[J];网络财富;2009年04期

8 ;面向未来 发扬优势 把同济大学办成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吴启迪校长在校长换届和任命大会上的讲话(摘要)[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9 沈红华;中国研究型大学形象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06期

10 潘永华;我国研究型大学战略发展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娄成武;;研究型大学管理模式研究[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2 姚玲;周星;许爱伟;;试述研究型大学与培养高层次来华留学生[A];北京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C];2008年

3 雷玉双;;研究型大学图书馆的建设[A];“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研2008[C];2009年

4 岳利民;;研究型大学生理学教学的初步探索——细胞生物电活动教学片断实录[A];中国生理学会第九届全国生理学教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5 朱胜军;;论研究型大学核心竞争力[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潘黎;刘元芳;;研究型大学在创新型国家中的角色定位[A];首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2005年论文集(上)[C];2005年

7 刘福江;吴信才;郑贵洲;郭际元;;“研究型学习”模式在研究型大学GIS专业人才教育中的探索——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例[A];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段远源;冯婉玲;;研究型大学教材建设相关问题思考[A];探索的脚步——“十一五”北京高等教育教材建设论文集[C];2010年

9 何勇;裴晶莹;罗圣国;熊楚强;;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教学督导工作信息化管理初探[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10 刘向兵;梁敬芝;;本科教育质量与研究型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培育[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陈敬农 通讯员 赵如江;研究型大学知识经济的发动机[N];科技日报;2000年

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 朱清时;在研究型大学创建一流学科[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3 赵秀红 翟帆;评估研究型大学还要看产学研结合[N];中国教育报;2007年

4 记者 宋晓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施建军:研究型大学应承担起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使命[N];光明日报;2009年

5 徐维彬;建立符合研究型大学特点的评估制度[N];中国教育报;2007年

6 记者 刘纯友;我省4亿元资金支持科大[N];安徽日报;2009年

7 ;中国科大探索一流研究型大学办学新模式[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8 南京大学党委书记 洪银兴;研究型大学要发挥建设作用[N];江苏经济报;2007年

9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书记 郭传杰;研究型大学要充分发挥文化引领功能[N];中国教育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李凝实习生李萌;研究型大学的核心是创新[N];科技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正;中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质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程妍;跨学科研究与研究型大学建设[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3 殷朝晖;论国家科研体制建设与研究型大学发展[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4 武学超;美国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政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5 任喜峰;我国研究型大学核心竞争力评价与培育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6 徐平;我国研究型大学博士生培养模式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7 郭树东;研究型大学学科生态系统发展模型及仿真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8 朱军文;基于SCIE论文的我国研究型大学基础研究产出表现研究:1978-2007[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9 邹晓东;研究型大学学科组织创新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10 王雁;创业型大学:美国研究型大学模式变革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双云;中美研究型大学学术组织机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2 王义;我国研究型大学的学院建设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3 吕思为;我国研究型大学形成的教育政策基础及环境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4 高昀;论我国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规划[D];湖南大学;2005年

5 彭正明;研究型大学研究生德育模式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6 李栋;论我国研究型大学社会服务职能[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7 梁敏乐;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科研成果评价方法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赵博颉;现代大学制度下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5年

9 李俊义;我国西部研究型大学的战略规划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10 李彤;研究型大学科学研究的组织化[D];山西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6141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26141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374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