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师范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质量的外部影响力量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6 21:19
【摘要】: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词是“创新人才培养”和“教育质量的提高”。这无疑抓住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和主要问题。伴随着数量与规模的高速膨胀,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已被认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但实际上,如果持稍微审慎的眼光,我们会发现,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数量与规模的突破,并未带来质的同步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状况并不尽如人意,尚存在许多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特别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高等教育从双轨到并轨收费制度和大规模的高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空前发展所带来的整个社会对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质量的关注和审视,引发了大规模的高等教育如何保证高等教育质量的问题。因此,政府、社会开始采取措施监督高等教育质量:政府从立法、行政、评估、财政等手段来影响高校的教育质量;社会上两大著名机构开始对大学进行评价并排名,公布排名结果,给教育消费者提供择校信息,给社会捐赠人士和捐赠集团提供咨询;教育部1999年开始实行的就业率统计公示又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影响力量:高校的教育质量通过用人单位反馈的就业率来反映。但是我们也看到了这些影响力量在监督、干预高等教育质量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这必然会影响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培养模式,以至于影响高校的发展。 本文试图在系统论的基础上,选择高等教育质量的外部影响力量作为研究课题进行探讨,从高等教育质量的外部影响力量的视角展开研究,探索外部影响力量对高等教育质量影响的实质,此项研究有助于深化对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思考,使对高等教育质量的保证体系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构建一个有序、高效、动态的高等教育质量的外在监督环境。在此基础上,无疑会拓宽高等教育评估、大学排名以及就业率研究的视阈,丰富、深化这些方式手段的理论研究。通过本研究,能够引导政府、社会、市场重新审视自己在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行为,制定适当的行动策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力量。 本文首先分析了各力量主体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各力量主体分别采取的监督、干预及舆论引导高等教育质量的手段、方式。然后在系统论的基础上,分析了三者的有机结合,平衡三者的力量,创造一个高效、有序、动态的高等教育质量的外部监督体系。 接下来分析了我国目前高等教育质量外部影响力量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首先分析了现状。分析了在单一干预时期政府所采取的干预高等教育质量的各种手段,第二阶段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教育领域的改革,使得社会、市场开始参与高等教育质量的监督和干预,分析了社会、市场所采取的各种干预高等教育质量的方式、手段,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目前干预、监督高等教育质量的各力量主体存在的问题:政府单一影响力量干预质量的失衡,出现无效干预和不良管制;社会中介组织因为缺乏法律法规的支持而出现参与不足,不能有效反映高校教学质量;就业率统计方式不能准确反映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质量,进而不能有效的考核高等教育质量。 质量是高校发展的生命线,必须充分发挥外部的监督力量。通过对现状的分析,在第四部分,针对目前高等教育质量的外部监督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各力量主体在干预高等教育质量过程中的优劣,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外部影响力量体系的调整策略,强化社会、市场监督高等教育质量的作用;协调三力量主体在监督高等教育质量过程中的行动策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外部力量监督高等教育质量的政策支持,改变监督质量的目的,注重实质性目的,政府通过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专业化、系统化的质量监督外部系统;各力量主体质量监督的程序与方法的改进与创新。 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外部影响力量体系的研究,旨在于通过系统研究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外部力量,构建高等教育质量外部影响力量的制度体系,创造一个高效、有序、动态的高等教育质量的外部环境,从而促进高校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结构,求得高校自身的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G64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安心;高等教育质量的界定初探[J];辽宁教育研究;1997年02期

2 李江源;论周恩来的高等教育质量思想[J];吉林教育科学;1998年03期

3 林莉;;当前师资队伍状况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兼论师资现状对“大众化”进程中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01年04期

4 杨旭;覃军;史向红;周晓霞;刘毅敏;;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上来[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3年03期

5 侯立军;;英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6 徐海萍;张吉庆;;关于我国高等教育理念创新的几点思考[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7 何佳;吕红胤;王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管理初探[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04期

8 程鸿斌;;我国高校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理念的障碍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6年S1期

9 熊茂芳;;高等教育质量观述评[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04期

10 《上海高等教育现代化指标研究》课题组;朱益明;;上海高等教育现代化框架及其指标的展望[J];教育发展研究;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Martin Carnoy;;高等教育质量与经济危机:中国、印度和俄罗斯的比较(英文)[A];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对策与发展[C];2009年

2 Kalaya Tingsabadh;;2008年金融危机:作为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动力(英文)[A];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对策与发展[C];2009年

3 张安富;靳敏;施佳璐;;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及相关概念辨析[A];遵循科学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09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9年

4 岳桦;;教学设计——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主要途径[A];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交流论文集[C];2002年

5 薛天祥;;高等教育理论创新的思考[A];庆祝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暨2003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3年

6 中国老教授协会"提高质量课题组";姚小玲;;大学文化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A];中国老教授协会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韩新君;李欣;;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高教强省”步伐[A];“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研2008[C];2009年

8 王志力;;序[A];教育部中南地区高等学校电子电气基础课教学研究会第二十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上册)[C];2010年

9 王志功;;序[A];教育部中南地区高等学校电子电气基础课教学研究会第二十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0年

10 王建国;;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影响谈大学发展的三个关键性问题[A];科学发展观和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汇编[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周长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切入点[N];中国教育报;2011年

2 记者 靳晓燕;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N];光明日报;2011年

3 记者 赵婀娜;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奋斗[N];人民日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毛立军;全国政协委员安纯人呼吁—— 应积极扶持民族地区提升高等教育质量[N];人民政协报;2011年

5 广东省委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厅厅长 罗伟其;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南方教育高地[N];中国教育报;2011年

6 教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 邓卫;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动员令[N];光明日报;2011年

7 赵笛;努力提升高等教育质量[N];青岛日报;2011年

8 记者吕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措施逐步落实[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9 殷志云;关于高等教育质量的一点认识[N];光明日报;2004年

10 主持 雨齐;高等教育质量亟待提高[N];四川政协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映雄;高等教育质量精细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罗文标;基于知识创新的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3 贺尊;教育信号的经济解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4 曹梅娟;高等护理教育质量标准构建的理念和策略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7年

5 王亚杰;基于集成的学位质量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6 洪彩真;高等教育服务质量与学生满意度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7 赵立莹;美国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8 王洪明;复杂性视角下的教育决策机制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9 周湘林;中国高校问责制度重构[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10 时花玲;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武军;美国高等教育专业认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2 范爱华;我国高校专业认证实施策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3 黄赐英;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在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中的应用[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4 李悦;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学历贬值现象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哈斯其木格;内蒙古高等教育质量的哲学分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6 哈斯其木格;内蒙古高等教育质量的哲学分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7 廖丕显;合作与双赢[D];南昌大学;2008年

8 董玉娟;关于构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认证机制的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9 刘利,

本文编号:26300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26300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03d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