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师范教育论文 >

心理健康课课堂互动与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2 16:53
【摘要】: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班杜拉社会认知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个体效能的自我知觉影响着人们的行为选择,决定着人们行为活动的努力程度和坚持性,还会影响到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方式。自我效能感已成为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临床和健康心理学等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鉴于自我效能在心理健康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怎样提高和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效能,使其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就是个重要的课题。然而,自我效能感并不是生而有之的,它是人与环境的互动经验来社会性的建构的。而学校作为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的主体,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的过程来提高与培养其自我效能的。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之时,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中,我们的课堂互动是对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有何影响?它是否会促进其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这些问题的研究就具有了重要现实意义。 本研究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的成果的基础上,对大学生在心理健康课的互动情况与互动中的自我效能感进行的调查与分析。本研究以心理健康课为例作为研究的切入点,首要原因是,广西师范大学的心理健康课的形式符合本研究的要求,三位授课教师都有着丰富经验,并且课堂互动充分,而修选心理健康课的大学生们,由于是自主选修本门课程,因此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也非常高。其次是由于导师是这方面的专家,有着深厚的学识与丰富的经验,而本人的研究方向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方向。首先对参与过课堂互动的学生发放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292份问卷,课堂互动情况问卷与自我效能感问卷各146份,回收问卷292份,回收率为100%),然后再数据统计的基础上分析大学生的课堂互动状况和自我效能感状况,最后对两者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启示与建议。 通过研究发现: (1)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互动量表总均分为14.62,处于较高水平,这说明目前,广西师范大学选修心理健康这门课的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是较高的。心理健康课堂堂互动中的大学生自我效能感量表总平均分为25.69,处于较高水平,这说明,广西师范大学选修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生整体的自我效能感水平较高。 (2)不同性别大学生在课堂互动总量表及两个维度上差异均不显著。不同性别大学生在自我效能感总量表上差异非常显著,其中男生平均分数为28.04,女生平均分数为25.16,男生平均分数要高于女生平均分数,且达到了非常显著的差异。 (3)不同专业大学生在心理健康课课堂互动总量表及两个维度上差异均不显著。不同专业大学生在心理健康课课堂互动中的自我效能感总量表上差异不显著。 (4)不同年级大学生在课堂互动总量表和主观体验维度上差异显著,在环境维度上差异不显著。不同年级大学生在课堂互动总量表上差异显著。大三学生平均分数为26.25,大二学生平均分数为24.44。这说明了大三学生在心理健康课课堂互动中的自我效能感要高于大二学生心理健康课课堂互动中的自我效能感。 (5)在家庭所在地为城市和城镇的大学生中,总体上,大学生心理健康课课堂互动在家庭所在地上差异显著,家庭所在地变量在环境维度上差异显著,在主观体验维度上差异不显著;在家庭所在地为城市和农村的大学生中,家庭所在地变量在环境维度上差异显著,在总量表和主观体验中均差异不显著;在家庭所在地为城镇和农村的大学生中,总体上,大学生课堂互动在家庭所在地上差异显著,家庭所在地变量在环境维度上差异显著,在主观体验维度上差异不显著。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在心理健康课课堂互动中的自我效能感总量表上差异均不显著。 (6)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的大学生在课堂互动总量表及两个维度上差异均不显著。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大学生在心理健康课课堂互动中的自我效能感总量表上差异不显著。 (7)课堂互动的总量表与其两个维度呈显著性正相关。课堂互动的两个因子得分越高,互动总量表的得分也就越高,互动性就越高。自我效能感与课堂互动的相关表现为显著,其中自我效能感与课堂互动的两个因子为显著的正相关。这说明了心理健康课课堂互动高的大学生,其自我效能感也就高。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641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邹艳荣;陈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以“教2-学3-训练5”三合一为例[J];学理论;2012年20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林惠茹;深圳特区初二年级幸福课探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472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26472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da5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