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师范教育论文 >

促进素质提升的大学生涯规划教育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4 10:17
【摘要】:培养高素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拓宽教育途径,促进大学生素质提升已是共识。大学生涯规划教育作为一项新途径,着眼于素质提升,与素质教育相辅相成。随着生涯规划教育理论在我国高校的应用,如何以此为载体,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高校工作的重点。 本文以高校本科生的大学生涯规划教育为研究对象,以本科四年(或五年)的生涯为研究时间段,借鉴了国内外生涯规划教育理论,采用文献检索、问卷调查和访谈为主要研究方法,从在校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生理特点出发,结合高校教育特点,总结提炼了大学生涯规划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具体方法。通过对浙江省大学生涯规划教育现状的问卷调查和访谈以及对其他省份大学生涯规划教育的文献检索,探讨了当代大学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从大学生个体内部和外部环境两大方面分析了影响大学生涯规划教育的因素;总结了目前大学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构建大学生涯规划教育模式提供现实依据。 本文结合调查分析、实践经验总结的结果和相关理论,从大学生个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高校等不同的角度出发,以提升大学生素质为基点,构建了大学生涯规划教育的四种模式。第一,以大学生为视角,构建了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大学生涯规划自我教育模式,阐述了以“学习型寝室”、“班级自我管理”为依托的自我教育模式实施途径;第二,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为视角,构建了大学生涯规划教育的思想引导模式,厘清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涯规划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了思想引导模式的实施途径;第三,以高校为视角,构建了大学生涯规划教育的组织管理模式,明确了以全程化的大学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和全方位的大学生涯规划辅导系统为主的组织管理模式实施途径;第四,以素质提升为落脚点,构建了大学生涯规划教育的多元评估模式,从评估原则和评估要素两方面阐述了多元评估模式的实施途径。
【图文】:

自我教育模式,大学生


由于每个人实现自身价值的需求都有所不同,因此仅有纯粹的外在教育是不够的,还要激发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合理规划大学生涯。4.1.1 自我教育模式的构建自我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大学生涯规划目标的前提。大学生涯规划目标的实现要依赖于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在教育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运用生涯规划理论独立解决在大学期间遇到的各种生涯发展问题,使学生转变思想观念,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发挥教育者引路人的作用,引导他们明确大学生涯规划自我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启发他们的自觉性,从而不断通过各种途径完善自我,实现自我。本文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目前中国高等教育模式和大学生的特点,以学年为单位构建了大学生个体大学生涯规划的自我教育模式,如图 4.1所示。

模式图,规划教育,大学生,模式


1 思想引导模式的构建1.1 思想引导模式如图 4.2 所示,高校大学生涯规划教育的思想引导模式实质上就是大学的理论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等借助于大学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治教育的方法这两个教育介体,综合考虑教育环境、大学生个体特点等因大学生涯规划教育的期望目标对大学生加以教育引导,使大学生从思想学生涯规划内容内化为合理安排大学生涯、提高自身素质这个实际行动在实际操作中,,对大学生个体的思想引导存在着多重交叉现象,大学生理论课教师主要通过课堂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辅导员、班主任则主要外的日常生活进行思想引导,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老师则通过和学生的约行思想引导。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G647.3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建化;;艺术类大学生生涯规划的浅析[J];新西部(下半月);2007年12期

2 徐畅;;大学生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的模式[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3 杨航;;谈大学生生涯规划辅导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成功(教育);2009年03期

4 彭庆红;武冠雄;潘小丽;;生涯规划辅导: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切入点[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6年06期

5 孙丽华;吴大同;;“内职业生涯规划”认识与思考[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6 郑芳;;从职业生涯规划看大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J];中国科技信息;2008年07期

7 张元昶;朱晓静;;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初探[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17期

8 牛姗姗;潘轶山;;浅谈大学生涯规划实施[J];管理观察;2008年10期

9 桑海云;倪莉;;赢在起跑线上——大学生如何做好职业生涯规划[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10 高炯;;在高等教育中实施生涯辅导的研究[J];传承;2008年2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艳华;张秀丽;郭艳华;;有规划的人生才精彩—浅谈高中生涯规划课的必要性[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阶段性成果集(东北卷)[C];2012年

2 周围;李佳;赵霞;;大学生生涯规划的现状调查与干预研究[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研究——第八届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3 谭化雨;;大学生生涯规划与生涯辅导现状调查[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C];2010年

4 何际平;;教育不仅仅是技术问题[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7:教育创新与创新人才培养[C];2007年

5 李淑臻;宋怡;;生涯规划在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及应用[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6 迟学为;徐恭才;杨艳华;张于;薛红;;运用生涯智慧 成就生命意义[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阶段性成果集(东北卷)[C];2012年

7 邓庆民;;搭建人生的阶梯——《生涯辅导》短期课程开发中的思考[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8 徐宏良;;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职校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A];全国德育教学研究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宋东清;;研究生职业能力倾向调查及就业指导[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臧伟伟;梁凌寒;伍新春;;团体咨询对提高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效果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薇薇 通讯员 曾磊;2010,生涯规划的那些人那些事[N];中国教育报;2011年

2 李春雨;生涯规划教育,从边缘走向精品[N];中国教育报;2011年

3 李镇西;减少“刻意的教育”[N];江苏教育报;2011年

4 王永兴;警惕“空心”教育[N];天津教育报;2010年

5 方浩 贾道新;家长和孩子共成长[N];中国妇女报;2005年

6 廖仲毛;把生涯规划告诉用人单位[N];广东建设报;2004年

7 本报记者 张圣华;这门课程该来得再早点[N];中国教育报;2008年

8 徐锐邋王缨钰 陈晓春;“生涯规划”列入大学新课程[N];新华日报;2008年

9 陈智鹏;让飞扬的青春更精彩[N];黑龙江经济报;2010年

10 北京师范大学 肖淑珍;父母当如何面对孩子的生涯规划[N];中国教育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小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渗透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谢延龙;在通往语言途中的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田增志;文化传承中的教育空间与教育仪式[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4 余远方;教育多元供给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5 薛忠祥;当代中国教育的应有价值取向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王博;教育的职业服务功能探究[D];天津大学;2011年

7 杨日飞;教育与儿童的自然发展[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朱成科;生成论哲学视阈中的现实教育“道路”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海波;教育问题的前提批判[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苗曼;天性引领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孝凤;促进素质提升的大学生涯规划教育模式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苗战勇;广东省中职教育生涯规划实施现状与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方莉;生涯规划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渗透[D];苏州大学;2011年

4 杨雁;普通高中学生生涯规划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英华;就业力视角下的大学生涯规划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陈雪芬;化学学科教学对高中理科生生涯规划指导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7 高路;独立学院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本土化构建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8 金科;大学生生涯规划现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唐超;关于教育中人文精神缺失问题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10 陈兆陨;吉林省体育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6632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26632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0fe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