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师范教育论文 >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接受规律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5 07:32
【摘要】: 新世纪以来,在全球化、信息化和改革开放的浪潮下,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人们的思想变得空前复杂,对价值判断显得比较迷茫,亟需一个科学合理的价值观体系来引导人们坚定和树立的正确的价值观念。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党的十七大先后两次都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战略任务。目前,坚定和树立人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已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就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而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接受问题的研究,是探索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的重要途径。 教育与接受是一个共时性的活动过程,即教育过程与接受过程的各种要素之间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然而,长期以来在我们的教育活动中往往较多地关注于教育者和教育者的教育活动;而对于受教育者以及受教育者的“接受”活动的关注则相对较少,故影响了教育的有效性。因此,为了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目标,有必要从大学生的“接受”角度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接受的问题进行研究。而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接受问题进行研究的根本和最终的立足点,是要找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接受的规律和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接受效果的方法。对此,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接受的内涵、特征,接受的过程、机制进行分析,借助实际调查,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接受的规律和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接受效果的途径进行了有效研究和分析。具体来说,本文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基础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对策研究。其中,基础理论研究包括,对接受的内涵、特征、过程、机制和规律的研究,以及对接受的相关理论的借鉴和梳理;实证研究则是以对电子科技大学和四川大学的在校学生为对象进行的问卷调查为基础,借助SPSS数据统计分析软件,通过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接受活动中的接受主体、接受客体、接受介体和接受环境的实际状况进行定量分析,进而找出其中的内存联系,并从中揭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接受的具体规律;而对策研究则是建立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接受的过程、机制、特征和规律,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接受活动的优化所进行的对策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G641
【图文】:

特征组,结构方程


图 1-2 五个特征组的结构方程图通过对结构方程图进行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各变量以及特征组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其中接受渠道对接受度的影响尤为明显,其路径系数值高达0.69(箭头之中的数据为路径系数,其值越大,表示其影响也就越大。负值表示的是作用的负相关,其绝对值越大,影响也越大。)。需要注意的是,从图中可以看出接受方法、接受形式和接受环境对接受度的直接影响较小,但是对接受渠道的作用又相对较为明显,因此它们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接受渠道间接地对接受度产生影响。为了更加直观地体现各个特征组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可以用结构方程的形式展示出来,即:Structural EquationsEta1 = - 0.036*Ksi1 + 0.28*Ksi2 + 0.43*Ksi3, Errorvar.= 0.62 , R?= 0.38(0.22) (0.21) (0.32) (0.34)-0.16 1.36 1.34 1.82Eta2 = 0.69*Eta1 + 0.16*Ksi1 - 0.15*Ksi2 + 0.013*Ksi3, Errorvar.= 0.50 , R?= 0.4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凤英,李现曾;价值观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关键[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2 张志顺,王鹤岩;社会转型时期“两课”教学中的价值观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年01期

3 韩立君;浅议价值观教育的功能[J];教育科学;2004年06期

4 刘建勋;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与价值观教育的转型[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5 余祖光;《Learning to do》的启示:把价值观教育与TVET结合起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年33期

6 姜南;;浅议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几点对策[J];煤炭高等教育;2005年06期

7 王振书;;语文新课程中加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之探索[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7年03期

8 吴宇飞;;论价值观对研究生健康人格塑造的影响[J];文教资料;2007年11期

9 蓝维;;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及其落实策略[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8年04期

10 杨媛媛;;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与和谐发展[J];文教资料;2008年3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邵龙宝;;试探价值观教育的特点和方法[A];社会转型与价值观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0年

2 张宝印;;论对青年加强理想信念与价值观教育的几个问题[A];理想·信念·信仰与价值观——全国理想信念与价值观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3 于慧玲;;论新世纪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A];山东省医学伦理学学会第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4 赵原;;价值观教育必须入情入理[A];社会转型与价值观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0年

5 张新鳌;;浅析加强青少年理想、信念与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A];理想·信念·信仰与价值观——全国理想信念与价值观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6 余祖光;;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比较研究与实验[A];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会刊[C];2007年

7 王宝玲;;浅谈加强高校学生理想、信念与价值观教育[A];理想·信念·信仰与价值观——全国理想信念与价值观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8 唐志龙;;略论我国当代价值观的冲突及调适[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五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申玉;;大学生对社会媒体价值观教育功能的认知[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刘成斌;;限度与和谐:青少年价值观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A];“十一五”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第二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6)[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顾艳伟;南宁高价文具热销令人忧[N];中国消费者报;2008年

2 荣久华;抓特色工作未必有碍科学发展[N];解放军报;2010年

3 李德顺;代际价值观研究的新成果[N];光明日报;2007年

4 王军;新时期高校价值观教育模式的思考与构建[N];中国改革报;2003年

5 朱广菁邋谢宏;价值观教育应 强化诚信教育[N];大众科技报;2008年

6 ;《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中小学生读本面世[N];北京日报;2000年

7 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院长 教授 博士生导师 郭学旺;牢固树立热爱人民的价值观[N];山西日报;2011年

8 奚洁人;用忠诚创造未来[N];人民日报;2007年

9 江苏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周春燕;努力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N];光明日报;2007年

10 郭万金;“老师”与“老板”[N];中华读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振成;现代性社会与价值观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杨飞云;美国学校价值观教育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3 刘济良;论我国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4 席佩亚;价值教育模式: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陈艳红;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结合刍论[D];复旦大学;2009年

6 孙余余;人的虚拟生存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龙秀雄;中国共产党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傅琳凯;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吴冬梅;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与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现状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10 钟志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集体主义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接受规律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2 刘亚男;多元文化背景下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3 夏纯灿;农村留守青少年价值观现状与教育对策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4 虞卓;价值观教育的生活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5 徐常宾;新世纪社会主义中国警察价值观及其教育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6 陈海晴;当前武警院校学员价值观教育探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7 严西平;初中化学价值观教育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8 肖甫青;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与变化的影响因素及教育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9 侯彩霞;山西省初中生价值观教育内容、方法、途径的现状研究[D];山西大学;2005年

10 郭薇;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与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7140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27140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1fa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