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师范教育论文 >

基于场域—惯习理论的农村籍大学生城市适应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8 15:26
【摘要】:适应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状态,是个体或群体对具有差异的文化的一种逐渐接受的过程,从而形成与之相应的行为、观念,达到融入其社会的目的。农村籍大学生对城市社会的适应其实质是对城市文化的接受过程,与城市文明和城市社会不断融合的过程,一个以“城市人”为参照群体、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的社会过程,从而最终实现融入城市社会的目的。研究农村籍大学生城市适应不仅有利于深入地了解农村籍大学生并促进农村籍大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还有利于做好农村籍学生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的衔接,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本研究选取在读或毕业于我国某研究型大学的7位农村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扎根理论为研究设计路径,通过深度访谈的形式深入到他们的现实生活中去,全面呈现他们在适应城市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发展的现状、采取的策略以及繁芜的内心世界。对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分析采用的是自下而上的归纳法,并在对原始材料逐级编码的基础上提炼出相关的核心概念,最终在这些核心概念之间建立联系、归纳形成“实质理论”。 本研究借鉴布迪厄的社会学场域理论,形成了自己的分析框架:将农村籍大学生置于城市“场域”中,观察他们在这个既是空间场域又是社会场域中所处位置与所持立场,以及他们如何参与场域资本竞争,遵循游戏规则,生成何种惯习,其所处的位置、所持有的资本以及所具有的惯习又是如何影响其行为策略的。 本研究因为在方法和理论方面的崭新尝试而有新的发现。研究表明,农村籍大学生在形式上能够适应、融入城市生活,但是在心理上还处于边缘的、游离的状态。同城市籍大学生相比,他们对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分配公平有着更高的诉求。在城市场域中,对文化资本的争夺依然是农村籍大学生和城市籍大学生实现社会阶层流动的最主要方式,但是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在社会阶层流动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社会阶层出现固化。农村籍大学生的资本结构和数量决定了他们在 城市场域中的位置,位置又进一步型塑着农村籍大学生在城市适应过程中的惯习,这些惯习又影响了他们的行为策略。 农村籍大学生的自身乡土惯习以及在城市世界中形成的“实践性惯习”对他们的行为策略起到型塑作用。对于农村籍大学生而言,“顺应”和“服从”仍是他们适应城市的在场生存策略,渴望向更高一个阶层流动是支撑他们突围进场的动力,“到乡镇工作”是他们退场的主要选择。 本研究的结论是,农村籍大学生如果完全适应城市生活,只有主动将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予以整合并形成一种超越于现有两种文化的优秀文化。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649.2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钟景迅;;教育公平的应有之义及其研究方法反思:质化研究在其中的作用和意义[J];高等教育研究;2013年03期



本文编号:27467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27467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59d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