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师范教育论文 >

中国研究型大学教授胜任力模型构建

发布时间:2020-07-30 21:39
【摘要】: 本文以研究型大学教授为研究对象,通过探讨研究型大学教授胜任力维度要素,探索建立了研究型大学教授胜任力模型。 首先,本文运用开发出的量表测量研究型大学教授胜任力水平,量表设计通过专家评价、文献研究等方法得到40个胜任力题项,从多个角度探求研究型大学教授胜任力要素;其次,通过信度和效度检验来检验数据的可信度和有效度;再次,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得出“个人特征”、“科研成果及转化”“科研能力”、“教学能力”、“社会服务”5个研究型大学教授胜任力维度;最后,对分析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回归分析,最终建立研究型大学教授胜任力模型。 研究型大学教授胜任力模型包括5个维度:个人特征、科研能力、科研成果及转化、教学能力、参与管理。个人特征维度包括倾听能力、身心健康、自信心、交往能力、责任感、思维敏捷、学术道德、团结协作能力、感染力、成就动机、知识创新能力、知识运用能力12个胜任力要素;科研能力包括论文论著、主持重大课题项目、科研水平、学术队伍建设、科研经费、研究领域或研究方向、学术地位职位、学科建设8个胜任力要素;科研成果及转化包括专利发明、项目经费、科研成果转化、知识储备、科研成果、立项申请发明6个胜任力要素;教学能力包括本科生培养、现代化教育手段运用、课堂驾驭能力、教学效果、教学内容、教学工作量、学历程度、承担教学项目于课程建设、教学成果9个胜任力要素;参与管理维度包括公共管理能力、社会参与度2个胜任力要素。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G642.4
【图文】:

模型图,胜任力,冰山,模型


所要求的与高绩效相关的一系列素质或素质组合,并且这些素质是可分级、可被测评的;是指达成某一绩效目标的一系列不同胜任力要素的组合I0][‘,][57形8]。目前,提出的胜任力理论模型主要有冰山模型和洋葱模型两种。胜任力的冰山模型(如图2.1所示)主张有五种类型的胜任力:动机、品质、自我认知、角色定位与价值观、技能知识。按照这个模型,“技能知识”处于水面以上是看得见的冰山,最容易改变。“动机、品质”潜藏于水面以下,不易看到,也最难改变或发展。“自我认知、角色定位与价值观”特征界于二者之间。技能知识砂扩括挤泌素质体系的冰山模型图2.1胜任力冰山模型Fig· 2.1IeebergmodelofcomPetenee洋葱模型(彭剑峰,2003)哗]是从另一个角度对冰山模型的解释。洋葱模型中的各核心要素由内至外分别是动机与个性、自我形象与价值观、社会角色与态度、知识与技

模型图,胜任力,洋葱,模型


剩噱歉鎏遄钌畈愦蔚氖と翁卣鳎囹畈蝗菀赘谋浜头⒄?如图2.2所示)。堆以评汾与后天习俘/当图2.2胜任力洋葱模型 Fig.2.2onionmodelofeomPetenee 2.1.2胜任力建模方法构建胜任力模型的方法主要有两种:行为事件访谈法(BEI)和问卷调查法。行为事件访谈法是一种开放式的行为式探索技术,是揭示胜任特征的主要工具。问卷调查法一般是通过对文献的回顾、工作者访谈等多种方法编制研究问卷,在大量样本的调查基础上通过对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提炼出胜任力构成要素。本文即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研究型大学教授胜任力模型构建。(1)国外胜任力建模方法Flanagan(1954)年采用关键事件法建立了第一个严谨的胜任力研究方法[e0】。1959年white提出了胜任力特征的概念[el】。 1973年Mcclelland开发了行为事件访谈法,建立了第一个胜任力模型,因而被称为“美国胜任力模型之父”。Boyatzis(1982)以美国12个工业行业41个管理职位2000多管理员工最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最后得出了管理人员的通用胜任力模型【le]。几加n(1999)等基于行为模型开发了技术经理人员通用胜任力模型102】。Brockbank等人(2002)通过调查问卷以及优秀者与普通者的比照分析,得出新一代人力资源管理胜任力模型,包含个人诚信、商业知识、战略贡献、人力资源技术、人力资源实施哪l。ThomPsno和strickland根据行业关键成功因素(KSFs)开发胜任特征模型,指出这种方法的关键是要识别并获取行业关键成功因素[63]。SPence:完善了Mcclelland的胜任力模型构建方法【641:①确定绩效有效标准;②选择有效样本(优秀组,普通组);③收集资料(实地观察、行为事件访谈、主题分析、360

学历,样本,博士学位,学士学位


教师问卷按学历程度划分博士学位153人,硕士学位49人,学士学位18人,专科以下1人。学生问卷具有博士学位的31人,具有硕士学位的64人,具有学士学位的119人(如图3.3所示)。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晓军;孙立萍;;姚教授自嘲[J];基础教育;2007年10期

2 雪人;;教授与疯子[J];涉世之初;2007年01期

3 王守业;;美国赠地大学的历史及其启示[J];科技导报;2011年17期

4 姜书;;劫不走的真情[J];黄金时代;2002年08期

5 赵涛;;试析研究型大学视阈下专业建设的思考与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1年25期

6 李延保;;对“研究型大学”和“研究性教学”的再认识[J];中国高校科技;2011年06期

7 赵继;郑东;金祥雷;;研究型大学学术发展的逻辑主线[J];中国高校科技;2011年06期

8 ;大学生与教授[J];青少年日记;2007年06期

9 张小失;奋斗的另一面[J];基础教育;2004年09期

10 佚名;;教授被杀[J];青少年日记(小学生版);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娄成武;;研究型大学管理模式研究[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2 姚玲;周星;许爱伟;;试述研究型大学与培养高层次来华留学生[A];北京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C];2008年

3 雷玉双;;研究型大学图书馆的建设[A];“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研2008[C];2009年

4 岳利民;;研究型大学生理学教学的初步探索——细胞生物电活动教学片断实录[A];中国生理学会第九届全国生理学教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5 朱胜军;;论研究型大学核心竞争力[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潘黎;刘元芳;;研究型大学在创新型国家中的角色定位[A];首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2005年论文集(上)[C];2005年

7 刘福江;吴信才;郑贵洲;郭际元;;“研究型学习”模式在研究型大学GIS专业人才教育中的探索——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例[A];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段远源;冯婉玲;;研究型大学教材建设相关问题思考[A];探索的脚步——“十一五”北京高等教育教材建设论文集[C];2010年

9 何勇;裴晶莹;罗圣国;熊楚强;;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教学督导工作信息化管理初探[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10 刘向兵;梁敬芝;;本科教育质量与研究型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培育[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任绍敏 赵何娟;丁学良:中国需要真正意义上的研究型大学[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2 张剑锋 郭少峰;教授泄题给“亲密”学生?[N];法制生活报;2005年

3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 段宝岩;关于研究型大学的思考[N];光明日报;2005年

4 彭卫东;芳菲总在耕耘后[N];湖北日报;2005年

5 谭新政;“号脉”研究型大学[N];解放日报;2003年

6 ;和谐社会十五题[N];解放日报;2005年

7 巫继学;知名教授闪烁于香烟广告之忧[N];经济视点报;2005年

8 姚化成 郭金明 任晶惠;大工迈进研究型大学之门[N];辽宁日报;2004年

9 陈少明;教授的道德[N];南方周末;2005年

10 记者 杜娟;教授停招:旅游规则得重来[N];社会科学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正;中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质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程妍;跨学科研究与研究型大学建设[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3 殷朝晖;论国家科研体制建设与研究型大学发展[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4 武学超;美国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政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5 任喜峰;我国研究型大学核心竞争力评价与培育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6 徐平;我国研究型大学博士生培养模式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7 郭树东;研究型大学学科生态系统发展模型及仿真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8 朱军文;基于SCIE论文的我国研究型大学基础研究产出表现研究:1978-2007[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9 邹晓东;研究型大学学科组织创新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10 王雁;创业型大学:美国研究型大学模式变革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琦;研究型大学“教授为本科生授课”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张大伟;中国研究型大学教授胜任力模型构建[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3 刘歆;研究型大学学术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4 刘双云;中美研究型大学学术组织机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5 王义;我国研究型大学的学院建设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6 张晓芳;我国研究型大学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7 颜艳;优化我国研究型大学师资学缘结构的对策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8 吕思为;我国研究型大学形成的教育政策基础及环境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9 高昀;论我国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规划[D];湖南大学;2005年

10 彭正明;研究型大学研究生德育模式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7761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27761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308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