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师范教育论文 >

现代化视域下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5 05:01
   在当代中国,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推进,人们社会生活的公共性逐渐显现;在网络化、工业化和城市化推动下,公共空间逐步扩展,人们也日益频繁的参加公共生活和参与公共事务。这在客观上提出了培育公民公共精神的要求。尤其是在经济体制转型的背景下,人们原有的价值体系受到冲击,新的价值体系尚未形成的情况下,培育公民共同价值观和公共精神,更是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意图将公共精神置于现代化视域下,重新梳理公共精神的生长之路,诠释公共精神的现代内涵,分析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契机及困境,并探讨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培育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现代化与公共精神相关概念阐释。在这一部分,首先论述了公共精神培育的现代化背景,介绍了世界现代化的三次浪潮及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和特点。接着立足于现代化背景阐明了公共精神的相关概念,对比分析了公共精神与公民精神、公共道德、集体主义精神、公共意识等相关范畴,在此基础上界定了公共精神的内涵,探讨了其主要内容。在现代社会,公共精神应包括主体意识、责任意识、规范性精神、服务意识和协商意识。然后,回顾了我国公共精神的发展历程,最后论述了现代化视域下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 第二部分:现代化视域下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契机及困境。本部分分析了现代化背景下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契机和面临的困境。公民社会的兴起、公共领域的扩大、价值体系的裂变为其发展带来了机遇,但与现代化相伴而生的全球化、市场化和网络化境遇中的若干负面因素成为公共精神培育的桎梏,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消解、传统家族伦理本位的影响,家庭结构的变迁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 第三部分: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行为选择。在这一部分,主要探讨了如何在现代化背景下培育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具体途径和方法。总体而言,培育大学生公共精神,要遵循公共精神形成的规律,坚持权利导向和德性导向的统一,把握“90”后大学生思想和心理的特点;完善高校德育,转变德育理念,拓展与内容,优化公共精神的启蒙手段;强化自我教育,增强公共意识和自主自律意识,培育公共利益为依归的价值取向,提高公共精神境界;营造公共精神氛围,培育公共生活中的公共关怀态度;正视社会多元冲突,促进道德自律,培育公共理性能力;开展体验式教育,在实践中提高大学生公共参与能力;把握大学生追星和效仿心理,发挥教师、公务员和名人的示范效应,塑造公共精神榜样。
【学位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1
【中图分类】:G640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文献综述
    (二) 研究意义
    (三) 研究方法
一、现代化与公共精神相关概念阐释
    (一) 公共精神培育的现代化背景
        1. 世界现代化的三次浪潮及其转型
        2. 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及其特点
    (二) 公共精神涵义的厘定
        1. 公共精神概念的梳理
        2. 公共精神与相关范畴的关联
        3. 公共精神内涵界定及其主要内容
    (三) 我国公共精神发展的历史考察
        1. 漫长的自然经济时期:公共精神的压抑和异化
        2. 泛政治化时期:公共精神的膨胀及其虚化
        3. 公民社会时期:公共精神的理性与公共性的彰显
    (四) 现代化视域下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价值意蕴
        1. 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社会价值
        2. 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个体价值
二、现代化视域下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契机及困境
    (一) 现代化视域下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契机
        1. 公民社会的兴起
        2. 公共领域的扩大
        3. 价值体系的裂变
    (二) 现代化视域下大学生公共精神形成的时代困境
        1. 全球化遭遇之下大学生公共精神形成的困厄
        2. 市场化遭遇之下大学生公共精神形成的掣肘
        3. 网络化遭遇之下大学生公共精神形成的挑战
    (三) 影响大学生公共精神形成的现实因素分析
        1. 高校德育的"磁吸效应"不够,消解公共精神的形成
        2. 传统家族伦理本位对公共精神的偏废
        3. 家庭结构的变迁延滞了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形成
        4. 大学生自身因素也制约了公共精神的形成
三、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行为选择
    (一)遵循公共精神形成的规律,构建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新模式
        1. 遵循个体公共精神形成的规律
        2. 坚持权利导向与德性导向的统一
        3. 深度把握"90后"大学生思想和心理特点
    (二)完善高校德育,优化公共精神的启蒙手段
        1. 转变德育理念,契合大学生个体道德要求
        2. 拓展德育内容,契合公共精神的核心价值
    (三) 强化自我教育,提高公共精神境界
        1. 提升自我道德修养,增强公共意识
        2. 注重省察慎独,增强自制自律意识
        3. 确立以公共利益为依归的价值取向
    (四) 营造环境氛围,培育公共生活中的公共关怀
        1. 借助各类传媒,多途径渲染公共精神氛围
        2. 优化校园环境,全方位营造公共精神氛围
    (五) 正视社会多元冲突,培育公共理性
        1. 培育个体理性,促进道德自律
        2. 正视多元冲突,由个体理性走向公共理性
    (六) 开展体验式教育,提高大学生公共参与能力
        1. 鼓励学生参与团体活动
        2. 倡导学生参与学校事务管理活动
        3. 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4. 引导学生参与社会服务活动
    (七) 发挥示范效应,塑造公共精神榜样
        1. 提高高校教师道德素质,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2. 培育公务员公共精神,充分发挥其辐射作用
        3. 借助名人效应,促进大学生效仿行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汝伟;;新时期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塑造[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04期

2 王玉忠;;网络环境下高校道德教育的困境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年07期

3 吴江生;苏玉菊;;论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4 彭继红;论20世纪中国公共精神的复兴和重建[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06期

5 罗国斌,曾昭皓;论大学生公共精神的缺失及其对策[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年02期

6 刘鑫淼;;公共精神:现代公民的核心品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年06期

7 梁贵红,周乐秋;论构建我国公民的公共精神[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8 陈付龙;李水弟;;我国公共意识生长的历史考量[J];理论与改革;2006年04期

9 刘鑫淼,林春逸;培育公共精神 构建和谐社会[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年08期

10 温振英;陈付龙;;论我国公共精神生长的历史进路[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邓莉雅;公共精神与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8843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28843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c65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