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性科学视域下的高校课程设计研究
本文关键词:复杂性科学视域下的高校课程设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以研究事物的复杂性特征为主,坚持事物非还原性的复杂性科学,在兴起的三十多年来在各学科领域得到广泛关注并引起了人们思维的转向和方法论的变革。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到大众化的阶段,提高高等教育与人才培养的质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中心诉求。高校课程设计作为教学的基础与前期准备工作,在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上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复杂性科学的理论,运用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高校课程设计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首先从复杂性科学对高校课程设计的方法论意蕴入手,分析了高校课程设计系统、过程、要素、主体所具有的复杂性特征;通过对当前高校课程设计的价值取向、模式、影响因素的述评反思当前我国高校课程设计的局限性;最后在复杂性科学的视域下对高校课程设计进行探索:更新课程设计的理念,遵循复杂性的课程设计原则,关注课程设计的过程,探寻复杂性的课程设计模式与方法。
【关键词】:复杂性科学 高校课程设计 探索
【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642.3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8
- 绪论8-22
- 一、问题的提出8-9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9-11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11-16
- 四、相关概念界定16-20
- 五、研究内容、方法及论文创新点20-22
- 第一章 高校课程设计的复杂性分析22-35
- 第一节 复杂性科学对高校课程设计研究的方法论意蕴22-23
- 一、超越“简单”22-23
- 二、走向“复杂”23
- 第二节 课程设计系统的复杂性23-27
- 一、高校课程是一个复杂系统23-26
- 二、高校课程设计作为高校课程要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26-27
- 第三节 高校课程设计过程的复杂性27-29
- 一、高校课程设计过程具有开放动态性27-28
- 二、高校课程设计过程具有非线性28
- 三、高校课程设计过程具有不确定性28-29
- 第四节 高校课程设计要素的复杂性29-32
- 一、课程目标的复杂性29-30
- 二、课程内容的复杂性30-32
- 第五节 课程设计主体与高校学生的复杂性32-34
- 一、课程设计主体的复杂性32-33
- 二、高校学生的复杂性33-34
- 本章小结34-35
- 第二章 对高校课程设计研究的反思35-50
- 第一节 高校课程设计的主要价值取向及评析35-38
- 一、要素主义的学科取向35-36
- 二、经验主义的学生取向36
- 三、社会行为主义的社会取向36-37
- 四、我国高校课程设计价值取向的现状37-38
- 第二节 现代高校课程设计主要模式与方法及评析38-41
- 一、目标模式及其方法38-40
- 三、情境模式及其方法40-41
- 第三节 对高校课程设计影响因素的再认识41-44
- 一、社会需要42
- 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42-43
- 三、高校的办学理念及定位43
- 四、高校教师43
- 五、高校学生43
- 六、知识(课程内容)43-44
- 第四节 当前我国高校课程设计的局限性44-49
- 一、思维局限:遵循还原论的线性思维44
- 二、模式局限:忽视开放性的封闭模式44-45
- 三、目标局限:阻碍生成性的固定目标45-47
- 四、内容局限:割裂多元动态性的机械内容47-48
- 五、对象局限:缺乏人本性的学生分析48-49
- 本章小结49-50
- 第三章 基于复杂性科学视域的高校课程设计新探索50-62
- 第一节 更新课程设计理念50-52
- 一、课程设计理念由“简单”走向“复杂”50-51
- 二、突出课程设计的“问题性”51-52
- 第二节 遵循复杂性的课程设计原则52-55
- 一、整体性原则52
- 二、开放性原则52-53
- 三、关联性原则53-54
- 四、非线性原则54-55
- 第三节 关注课程设计的过程55-58
- 一、注重课程目标的生成性55-56
- 二、把握课程内容的开放性56
- 三、尊重学生发展的人本性56-57
- 四、重视课程设计主体的多元性与主动参与性57-58
- 第四节 探索复杂性的课程设计模式与方法58-61
- 一、构建复杂性课程设计模式58-61
- 二、探寻非线性的课程设计方法61
- 本章小结61-62
- 结语62-63
- 参考文献63-67
- 致谢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玉珍;学校本位的课程设计:原则和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02年06期
2 许世岩;田径类课程设计的若干理论问题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08期
3 孙小红;教师:不可忽视的课程设计主体[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年07期
4 郭必裕;对高校课程群建设中课程内容融合与分解的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2005年03期
5 张美云;;生命教育课程设计之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2006年03期
6 梁振球;陈雅;;课程设计中师生互动评价的应用研究[J];价值工程;2010年10期
7 曹毅;汪选要;;从课程设计谈本科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8 叶立群;中小学课程设计中的三个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1981年02期
9 ;课程设计是培养工程技术人材的重要教学环节[J];教育研究通讯;1982年01期
10 盛永全;;大学生户外生存急救课程设计[J];学园;2013年3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加玛力汗·库马什;晁勤;;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设计的改革[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2 谢少军;周波;刘建业;赵敏;;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综合性课程设计的设置[A];第一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林嵘;康其桔;侯晓霞;项文波;钱玉文;;课程设计教学模式探索[A];05'中国自动化产业高峰会议暨中国企业自动化和信息化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5年
4 黄宇婷;张小亮;黄宇;;机械课程设计的改革[A];2007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高利明;池田辉政;鸟居朋子;沈晶晶;;高校教师课程设计能力之研究[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国际视野中的教育与人类发展”教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6 王蕾;郑晓珂;;中医学院研究生《分子生物学》课程设计与规划[A];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中医药专业委员会2005年年会文集[C];2005年
7 谭会辛;周立华;李华基;;运用CAI技术 提高专业课程设计水平[A];重庆工程图学学会第十四届图学研讨会交流暨第二届CAD应用、CAI软件演示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4年
8 蒋业文;胡学骏;;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的优化[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陈卫民;李刚;钱晓耀;孙丽宏;孙冠群;;电气控制课程设计的构建与实践[A];第五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2)[C];2008年
10 向晓;;基于需求分析的高职院校《专门用途英语》课程设计定位研究[A];湖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优秀交流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搞定课程设计的必杀技[N];中华读书报;2002年
2 ;民办高校的课程设计与发展[N];中国成人教育信息报;2000年
3 徐莎 汪莹;课程设计如琢玉[N];解放军报;2012年
4 曹传鹏;以“刘冯故居”为主题的探究型课程设计及管理[N];钦州日报;2012年
5 北京市丰台区芳古园小学 崔彦梅邋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张理智;应尽量避免校本教研的种种误区[N];中国教育报;2007年
6 曹林;掐尖战“掐”出大学的浅薄[N];贵州政协报;2012年
7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JUDITH SCOTT-CLAYTON 编译 严珂;选项太多的黑暗面[N];21世纪经济报道;2011年
8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中学 何立新;从教案修改看理念有效落实[N];中国教育报;2007年
9 孙珏;浙大社IT教材突出六大特点[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10 毛亚庆(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基础教育应给孩子奠定什么基础[N];中国教育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崔智涛;大学生生涯发展课程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杨宏丽;人类学课程设计模式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韩延伦;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吕立杰;课程设计的范式与方法[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杨劲松;零度课程设计[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6 侯立平;文化转型与中国当今设计学学科本科教育课程设计的变革[D];中央美术学院;2013年
本文关键词:复杂性科学视域下的高校课程设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02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300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