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伊拉斯谟计划(ERASMUS)的发展及成效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06 02:10
经济全球化趋势促使欧洲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而伊拉斯谟计划是欧洲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伊拉斯谟计划是关于高校师生流动和高等教育机构合作的计划,被誉为欧洲最成功的教育和培训合作项目之一。对该计划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能够丰富高等教育跨国合作的一般理论,其实施不仅会有效推动欧盟成员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发展,而且也必定会对世界其他国家产生重大影响,其成功经验更值得向世界推广。本文通过跟踪和收集伊拉斯谟计划最新进展的资料,包括欧盟官方的年报、提案、决仪,公告及计划的年度报告,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论文和新闻报道等,运用历史研究法对伊拉斯谟计划从第一代计划至第五代计划产生的背景(政治背景、经济背景、文化背景)、计划的发展、计划实施成效及存在的不足等几个方面展开研究。对伊拉斯谟各代计划的主要内容、取得的成果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阐释造成差异的原因。并追踪观察伊拉斯谟计划的发展变化,分析伊拉斯谟计划的实施过程和成效,考察计划对欧盟成员国高等教育领域带来的变化,以及对第三方国家可能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伊拉斯谟计划通过师生流动项目、多边合作项目以及主题网络等优先行动项目加深了欧洲大学的跨国合...
【文章来源】: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10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图表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的和问题阐述
1.3.1 研究目的
1.3.2 问题阐述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思路和分析框架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终身学习计划
2.1.2 伊拉斯谟计划
2.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2.2.1 关于伊拉斯谟计划制定的背景和动因方面的研究
2.2.2 关于伊拉斯谟计划规划和推行中面临的挑战方面的研究
2.2.3 关于伊拉斯谟计划实施的效果和产生的影响方面的研究
2.2.4 关于伊拉斯谟计划局限性方面的研究
2.3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2.3.1 关于教师流动性研究
2.3.2 关于不同代伊拉斯谟计划的比较研究
2.3.3 关于伊拉斯谟计划学生流动方面的研究
2.3.4 关于伊拉斯谟计划主题网络方面的研究
第三章 伊拉斯谟计划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动因
3.1 二战以后欧洲高等教育合作的历史发展
3.1.1 1948-1968 年欧共体成立前欧洲高等教育合作
3.1.2 1969-1984 年欧共体初期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
3.1.3 1985-1992 教育正式纳入条约
3.2 伊拉斯谟计划出台动因
3.2.1 政治动因
3.2.2 经济动因
3.2.3 文化动因
第四章 博洛尼亚进程与伊拉斯谟计划的关系
4.1 博洛尼亚进程
4.2 博洛尼亚进程与伊拉斯谟计划的关系
第五章 伊拉斯谟计划的发展
5.1 第一代、第二代伊拉斯谟计划:1987-1994
5.2 第三代伊拉斯谟计划:1995-1999
5.3 第四代伊拉斯谟计划:2000-2006
5.4 第五代伊拉斯谟计划:2007-2013
5.5 前几代伊拉斯谟计划实施中所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不足
5.5.1 取得的成效
5.5.2 存在的问题
第六章 伊拉斯谟计划的政策框架和主要内容
6.1 第五代伊拉斯谟计划的政策框架
6.1.1 第五代伊拉斯谟计划的目标
6.1.2 活动类型
6.1.3 参与者资质
6.2 第五代伊拉斯谟计划的主要内容
6.2.1 人员流动
6.2.2 伊拉斯谟集成项目
6.2.3 多边合作项目
6.2.4 主题网络
6.2.5 欧洲学分转换系统
6.3 伊拉斯谟全球计划
6.3.1 与第三方国家的合作
6.3.2 伊拉斯谟全球计划的主要内容
第七章 伊拉斯谟计划的质量保障和成效评价
7.1 质量保障
7.1.1 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7.1.2 欧洲资格证书框架(European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EQF)
7.2 成效评价
7.2.1 学生流动
7.2.2 教师流动
7.2.3 大学合作项目
7.2.4 多边合作项目和主题网络
7.2.5 伊拉斯谟全球计划
第八章 伊拉斯谟计划的评价和启示
8.1 评价
8.1.1 促进了欧洲高等教育区的建立
8.1.2 加深了欧洲大学的跨国合作
8.1.3 增强了欧洲高等教育对全球学生的吸引力
8.1.4 提高了欧洲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8.2 启示
8.2.1 改进人才培养方式和教师队伍建设
8.2.2 建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改善我国高等教育质量
8.2.3 加强与国外高等教育机构的合作和交流,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
8.3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欧洲伊拉斯谟项目探析[J]. 吉艳艳. 文教资料. 2009(04)
[2]欧洲参加“伊拉斯漠斯计划”的学生和教师人数持续增加[J]. 马燕生. 世界教育信息. 2008(11)
[3]伊拉斯谟计划影响的有限性及原因分析[J]. 孙珂,王宏方.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8(19)
[4]欧洲求学新途径——欧盟伊拉斯谟高等教育交流计划[J]. 刘万亮. 神州学人. 2007(11)
[5]欧盟“伊拉斯谟计划”及其意义[J]. 施晓光,郑砚秋. 大学(研究与评价). 2007(Z1)
[6]浅析欧共体/欧盟的“伊拉斯谟计划”[J]. 潘学来.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6(06)
[7]浅议伊拉斯谟(ERASMUS)计划的实施及意义[J]. 李晓红.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5(04)
[8]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探析[J]. 阚阅. 高等农业教育. 2005(08)
[9]促进大学师生跨国交流与合作的地区性平台——欧共体“伊拉斯莫计划”案例研究[J]. 汪利兵,阚阅. 教育发展研究. 2004(10)
[10]欧盟《ERASMUS计划》的发展[J]. 蔡安成. 比较教育研究. 2001(11)
硕士论文
[1]博洛尼亚进程研究[D]. 金如意.浙江师范大学 2009
[2]欧盟高等教育伊拉斯莫计划研究[D]. 高巍.首都师范大学 2009
[3]欧洲学分转换系统研究[D]. 曹畅.西南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019971
【文章来源】: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10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图表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的和问题阐述
1.3.1 研究目的
1.3.2 问题阐述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思路和分析框架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终身学习计划
2.1.2 伊拉斯谟计划
2.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2.2.1 关于伊拉斯谟计划制定的背景和动因方面的研究
2.2.2 关于伊拉斯谟计划规划和推行中面临的挑战方面的研究
2.2.3 关于伊拉斯谟计划实施的效果和产生的影响方面的研究
2.2.4 关于伊拉斯谟计划局限性方面的研究
2.3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2.3.1 关于教师流动性研究
2.3.2 关于不同代伊拉斯谟计划的比较研究
2.3.3 关于伊拉斯谟计划学生流动方面的研究
2.3.4 关于伊拉斯谟计划主题网络方面的研究
第三章 伊拉斯谟计划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动因
3.1 二战以后欧洲高等教育合作的历史发展
3.1.1 1948-1968 年欧共体成立前欧洲高等教育合作
3.1.2 1969-1984 年欧共体初期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
3.1.3 1985-1992 教育正式纳入条约
3.2 伊拉斯谟计划出台动因
3.2.1 政治动因
3.2.2 经济动因
3.2.3 文化动因
第四章 博洛尼亚进程与伊拉斯谟计划的关系
4.1 博洛尼亚进程
4.2 博洛尼亚进程与伊拉斯谟计划的关系
第五章 伊拉斯谟计划的发展
5.1 第一代、第二代伊拉斯谟计划:1987-1994
5.2 第三代伊拉斯谟计划:1995-1999
5.3 第四代伊拉斯谟计划:2000-2006
5.4 第五代伊拉斯谟计划:2007-2013
5.5 前几代伊拉斯谟计划实施中所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不足
5.5.1 取得的成效
5.5.2 存在的问题
第六章 伊拉斯谟计划的政策框架和主要内容
6.1 第五代伊拉斯谟计划的政策框架
6.1.1 第五代伊拉斯谟计划的目标
6.1.2 活动类型
6.1.3 参与者资质
6.2 第五代伊拉斯谟计划的主要内容
6.2.1 人员流动
6.2.2 伊拉斯谟集成项目
6.2.3 多边合作项目
6.2.4 主题网络
6.2.5 欧洲学分转换系统
6.3 伊拉斯谟全球计划
6.3.1 与第三方国家的合作
6.3.2 伊拉斯谟全球计划的主要内容
第七章 伊拉斯谟计划的质量保障和成效评价
7.1 质量保障
7.1.1 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7.1.2 欧洲资格证书框架(European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EQF)
7.2 成效评价
7.2.1 学生流动
7.2.2 教师流动
7.2.3 大学合作项目
7.2.4 多边合作项目和主题网络
7.2.5 伊拉斯谟全球计划
第八章 伊拉斯谟计划的评价和启示
8.1 评价
8.1.1 促进了欧洲高等教育区的建立
8.1.2 加深了欧洲大学的跨国合作
8.1.3 增强了欧洲高等教育对全球学生的吸引力
8.1.4 提高了欧洲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8.2 启示
8.2.1 改进人才培养方式和教师队伍建设
8.2.2 建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改善我国高等教育质量
8.2.3 加强与国外高等教育机构的合作和交流,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
8.3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欧洲伊拉斯谟项目探析[J]. 吉艳艳. 文教资料. 2009(04)
[2]欧洲参加“伊拉斯漠斯计划”的学生和教师人数持续增加[J]. 马燕生. 世界教育信息. 2008(11)
[3]伊拉斯谟计划影响的有限性及原因分析[J]. 孙珂,王宏方.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8(19)
[4]欧洲求学新途径——欧盟伊拉斯谟高等教育交流计划[J]. 刘万亮. 神州学人. 2007(11)
[5]欧盟“伊拉斯谟计划”及其意义[J]. 施晓光,郑砚秋. 大学(研究与评价). 2007(Z1)
[6]浅析欧共体/欧盟的“伊拉斯谟计划”[J]. 潘学来.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6(06)
[7]浅议伊拉斯谟(ERASMUS)计划的实施及意义[J]. 李晓红.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5(04)
[8]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探析[J]. 阚阅. 高等农业教育. 2005(08)
[9]促进大学师生跨国交流与合作的地区性平台——欧共体“伊拉斯莫计划”案例研究[J]. 汪利兵,阚阅. 教育发展研究. 2004(10)
[10]欧盟《ERASMUS计划》的发展[J]. 蔡安成. 比较教育研究. 2001(11)
硕士论文
[1]博洛尼亚进程研究[D]. 金如意.浙江师范大学 2009
[2]欧盟高等教育伊拉斯莫计划研究[D]. 高巍.首都师范大学 2009
[3]欧洲学分转换系统研究[D]. 曹畅.西南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0199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3019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