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师范教育论文 >

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07 01:15
  当前及今后的一段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国家的发展将会面临来自国内外各方面的种种机遇与挑战。面对如此复杂多变的战略环境,我们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关键在科技,核心在人才,基础在教育。而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高等教育在这其中发挥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2011年,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中指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他指出,高等学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以及政策项目的引导,促进高校和科研机构、企业的深度合作,创建协同创新战略联盟,实现资源的共享,重大科研项目的联合攻关,并在关键领域获取实质性成果1。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研究生教育能够将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基本职能有效关联起来,成为有机整体。其发展水平和质量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进程中具有重要定位。因此,为促进协同创新,加快建成国家创新体系,在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事业单位间整合优势资源,实施联合培养研究生是一项重要突破口,也是创新研究生培养...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5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对于深化科研机构与高校联合培养试点改革具有促进意义
        1.2.2 对于完善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研究生教育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1.2.3 对于继续丰富我国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具有重要推动意义
    1.3 相关概念
        1.3.1 研究生教育
        1.3.2 研究生培养模式
        1.3.3 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
    1.4 研究的理论基础——协同学理论
        1.4.1 协同学理论基础
        1.4.2 引入协同学理论的必要性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分析法
        1.5.2 问卷调研法
        1.5.3 案例访谈法
        1.5.4 比较分析法
        1.5.5 层次分析法
    1.6 研究内容
        1.6.1 研究思路
        1.6.2 研究内容
        1.6.3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 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第三章 我国科研机构和高校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的轨迹探析
    3.1 我国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的教育科研事业发展追溯
        3.1.1 我国科研机构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
        3.1.2 高等院校科研职能的形成与发展
        3.1.3 科研机构和高校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的有关总结
    3.2 新形势下我国科研机构和高校协同发展的历史契机
        3.2.1 协同创新战略为科研机构和高校协同发展提供新契机
        3.2.2 “2011计划”实施对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提出新要求
    3.3 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重要意义
        3.3.1 联合培养是实现科教结合、协同创新的战略载体
        3.3.2 联合培养是实现教育和科研资源优势互补的重要突破口
        3.3.3 联合培养是提高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3.3.4 联合培养是吸收国际先进经验,完善培养模式的重要举措
第四章 国外科研机构和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经验启示
    4.1 科研院所与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情况调查
        4.1.1 日本理化学研究所与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调查
        4.1.2 法国国家科研中心与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调查
        4.1.3 德国马普学会与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调查
        4.1.4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与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调查
    4.2 国外科研机构和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有关启示
        4.2.1 明确分工,实现功能互补
        4.2.2 共建实验室,完善共同研究机制,打造基地和平台
        4.2.3 设立协调机构,完善沟通协调机制
        4.2.4 加强人员交流和合作,奠定合作的情感基础
        4.2.5 统一规划目标及方案,达成战略协议
第五章 我国科研机构与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现状扫描
    5.1 教育部联合培养研究生试点工作
        5.1.1 联合培养试点的整体概况
        5.1.2 联合培养工作开展情况
        5.1.3 联合培养初步成果
        5.1.4 试点进展的问卷反馈
    5.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联合培养质量评价
        5.2.1 联合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2.2 基于层次分析的指标权重确定
        5.2.3 培养质量的定量评价分析
    5.3 科研机构和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典型案例介绍
        5.3.1 中国科学院研究所与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案例
        5.3.2 工程类科研院所与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案例
        5.3.3 社会科学领域科研机构和高校联合培养案例
        5.3.4 省级层面所属科研机构和高校联合培养案例
第六章 科研机构和高校试点联合培养研究生的问题分析
    6.1 合作模式问题
        6.1.1 合作主体类型单一
        6.1.2 发展驱动力不足
    6.2 管理协调机制问题
        6.2.1 宏观管理协调机制问题
        6.2.2 微观管理协调机制问题
    6.3 导师遴选聘任及指导方式问题
        6.3.1 导师资质认定标准问题
        6.3.2 导师指导方式问题
    6.4 招生计划与宣传问题
        6.4.1 招生计划下达问题
        6.4.2 招生宣传问题
    6.5 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建设问题
        6.5.1 课程体系沿袭旧有形式
        6.5.2 培养方案难以涉及深度合作
    6.6 学位授予问题
        6.6.1 学位标准认定及证书颁发问题
        6.6.2 知识产权归属问题
    6.7 质量保障问题
        6.7.1 缺乏质量过程控制机制
        6.7.2 缺乏培养质量的反馈机制
第七章 科研机构与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机制构建
    7.1 构建联合培养机制的指导思想
        7.1.1 坚持以提高质量为目的,增强创新人才培养的意识
        7.1.2 遵循系统协同规律,充分发挥开放互补的协同效应
    7.2 构建科研机构与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机制框架
    7.3 管理协调机制建设
        7.3.1 宏观管理协调机制建设
        7.3.2 微观管理协调机制建设
    7.4 导师遴选及指导方式创新
        7.4.1 导师遴选的原则方面
        7.4.2 导师指导形式方面
        7.4.3 导师指导内容方面
    7.5 招生工作机制优化
        7.5.1 强化招生宣传工作
        7.5.2 创新招生选拔方式
    7.6 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建设
        7.6.1 设置模块化特色课程体系
        7.6.2 改革课程讲授内容
        7.6.3 创新课程讲授形式
        7.6.4 强化与科学研究的联系
    7.7 科研实践训练机制建设
        7.7.1 搭建科研实训基地和平台
        7.7.2 积极开展学术及科研实践训练
    7.8 学位授予机制建设
        7.8.1 学位授予评价标准认定
        7.8.2 知识产权归属及学位双授
    7.9 质量评估机制建设
        7.9.1 建立质量过程控制机制
        7.9.2 建立质量反馈评估机制
第八章 保障联合培养机制构建的有关政策建议
    8.1 鼓励丰富联合培养模式,拓宽联合培养领域
        8.1.1 鼓励放宽合作单位选拔,拓宽培养领域
        8.1.2 鼓励省级科研机构和高校开展联合培养
    8.2 引导联合培养驱动机制的转变
        8.2.1 鼓励以科研合作为驱动,深化培养机制
        8.2.2 鼓励以学位点共建为驱动,促进学科建设
    8.3 完善国家层面的机制安排,切实保障联合培养
        8.3.1 不断完善培养过程的外部保障机制
        8.3.2 鼓励加强与外部行业组织的协调沟通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高水平大学学位点管理自律机制的构建[J]. 张淑林,夏清泉,陈伟.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3(04)
[2]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相衔接的有关问题探讨[J]. 张淑林,夏清泉,陈伟.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3(01)
[3]研究生联合培养管理制度问题分析[J]. 邢淑玲.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2(12)
[4]地方高校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不协调因素及解决探微[J]. 梁亮.  现代企业教育. 2012(21)
[5]新疆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运营中利益相关者问题研究[J]. 汤琦瑾,刘文翠,黄镭.  教育教学论坛. 2012(33)
[6]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J]. 曹思婷.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5)
[7]同济大学车辆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探索[J]. 吴志军,李晔,曹静,陈翌,余卓平,毕迪迪.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2(08)
[8]建立校企战略联盟 积极推进高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J]. 张学洪,金峰,王学军,吴志强.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2(08)
[9]高等学校与科研机构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 肖寒天,王旭安,金银楠.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20)
[10]西部高校研究生教育:问题与改革路径[J]. 熊华军.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2(06)

硕士论文
[1]北京高校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政策研究[D]. 田露.北京林业大学 2012
[2]山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研究[D]. 范雯.青岛大学 2012
[3]基于协同学的科研与教育融合中心研究[D]. 孙阳.浙江大学 2012
[4]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及其运行机制的研究[D]. 郁嘉祺.华东师范大学 2011
[5]研究生的产学研联合培养问题研究[D]. 蒋学平.华中科技大学 2009
[6]中外联合培养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研究[D]. 薛文正.华东师范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0681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30681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118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