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造力培养课程设置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05 03:11
能力重于知识,创造决定前景。步入21世纪,世界各国为了在竞争中拔得头筹,纷纷把培养和拥有一大批创新型人才作为奋斗目标。为此,我国政府和教育部门一再强调高校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不容忽视的是,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任何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要转化为有效的教育实践,都必须依托有效的教育载体,而课程则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培养大学生创造力的关键就在于高校的课程设置。为此,我们应根据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研究大学生创造力培养的课程设置问题,即通过高校课程设置来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本文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以及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课程为研究对象,以大学生为研究载体,以培养创造力为目的,从创造力结构、特征及形成要素入手,探讨如何通过创造力课程的设置来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首先,在讨论创造力的结构、特征及形成和创造力培养的理论基础上,对创造力课程相关概念进行了介绍,并重点阐述了创造力能否培养以及如何培养;其次,着重研究了美国高校创造力培养课程设置状况及特点,重点阐释了美国高校创造力培养课程设置的启示;再次,通过研究我国高校大学生创造力培养课程设置现状以及对大学生创造力课程需求的调查问卷,对比美国高校...
【文章来源】:暨南大学广东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一l:大学生对自身创造力评价统计图
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大学生创造力培养课程设置研究同学选择“社会实践”,3.4%的同学选择“集中培训”。如图4一3所示。由于学图4一3:学生希望接受创造学课程开课形式图校没有面向学生开设创造学或创造学原理方面的课程,笔者还特意检索了全校公选课目录,均没有查到类似的课程。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只有5.7%的同学“非常了解”创造学这门课程,14.8%同学“了解”,n.8%的同学表示“不确定”,58.2%的同学表示“不了解”,还有的9.5%同学表示“完全不了解”,可见,绝大多数同学对创造学一无所知。如图4一4所示。完全不了解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美国高校创新教育给我们的启示[J]. 赵铸.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8(02)
[2]教学与创新人才培养四议[J]. 袁祖望.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7(06)
[3]美国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经验及启示[J]. 郭毅夫,匡令芝. 世界教育信息. 2007(04)
[4]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J]. 罗尧成.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6(06)
[5]大学生创造力特征的调查与分析[J]. 周治金,杨文娇,赵晓川. 高等教育研究. 2006(05)
[6]我国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现状、问题及改进[J]. 李红英. 煤炭高等教育. 2006(02)
[7]脑的可塑性研究探析[J]. 刘海燕,李玲玲.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1)
[8]创造力的结构研究[J]. 王守忠. 经济师. 2006(02)
[9]美国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特点研究——以美国布兰迪斯大学为例[J]. 李素琴,黄丽娜.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5(04)
[10]美国大学的创新人才培养与本科生科研[J]. 刘宝存. 外国教育研究. 2005(12)
博士论文
[1]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D]. 姜丽华.华东师范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中美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D]. 胡燕.中国地质大学 2008
[2]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制度化研究[D]. 吴玮.浙江大学 2007
[3]我国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D]. 罗华毅.重庆大学 2007
[4]论影响学生创造力的核心要素及培养[D]. 付全新.华中师范大学 2006
[5]论创造力的可教育性[D]. 陈晓琴.华中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119022
【文章来源】:暨南大学广东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一l:大学生对自身创造力评价统计图
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大学生创造力培养课程设置研究同学选择“社会实践”,3.4%的同学选择“集中培训”。如图4一3所示。由于学图4一3:学生希望接受创造学课程开课形式图校没有面向学生开设创造学或创造学原理方面的课程,笔者还特意检索了全校公选课目录,均没有查到类似的课程。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只有5.7%的同学“非常了解”创造学这门课程,14.8%同学“了解”,n.8%的同学表示“不确定”,58.2%的同学表示“不了解”,还有的9.5%同学表示“完全不了解”,可见,绝大多数同学对创造学一无所知。如图4一4所示。完全不了解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美国高校创新教育给我们的启示[J]. 赵铸.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8(02)
[2]教学与创新人才培养四议[J]. 袁祖望.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7(06)
[3]美国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经验及启示[J]. 郭毅夫,匡令芝. 世界教育信息. 2007(04)
[4]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J]. 罗尧成.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6(06)
[5]大学生创造力特征的调查与分析[J]. 周治金,杨文娇,赵晓川. 高等教育研究. 2006(05)
[6]我国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现状、问题及改进[J]. 李红英. 煤炭高等教育. 2006(02)
[7]脑的可塑性研究探析[J]. 刘海燕,李玲玲.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1)
[8]创造力的结构研究[J]. 王守忠. 经济师. 2006(02)
[9]美国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特点研究——以美国布兰迪斯大学为例[J]. 李素琴,黄丽娜.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5(04)
[10]美国大学的创新人才培养与本科生科研[J]. 刘宝存. 外国教育研究. 2005(12)
博士论文
[1]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D]. 姜丽华.华东师范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中美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D]. 胡燕.中国地质大学 2008
[2]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制度化研究[D]. 吴玮.浙江大学 2007
[3]我国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D]. 罗华毅.重庆大学 2007
[4]论影响学生创造力的核心要素及培养[D]. 付全新.华中师范大学 2006
[5]论创造力的可教育性[D]. 陈晓琴.华中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1190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3119022.html